作者: 小编 浏览: 日期:2024-02-15
早在民国时期,就有蔡元培“美育代宗教”的倡导,不过发展到现在,也没能代替宗教,因为“艺术近乎道”,只是“近”,不可能取代。这些年来,艺术教育口号喊的响亮,真正践行的几乎没有吧。即便是现在铺天盖地的美术培训,也是浅层次的艺术“体验”而已,真正的艺术创作思维没有传播。本人比较赞同马云关于艺术教育的观点。具体的执行上,建议看看我们青年艺术家魏老师的观点,见下链接。
中国素来有寓教于乐的传统。自先秦以来,儒家的立身处世观念便标榜礼与乐,礼以叙人伦,乐以成教化,强调以艺术规训道德,千年来已然成为我国的人文传统。
这种传统体现在我国艺术的各个方面,所谓文以载道、歌以咏志,艺术承载了一定的教育功能,中国画也不例外。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开篇一句“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于天然,非由述作。”明确肯定了中国画成教化、助人伦的教育功用。
图画天地,品类群生。杂物奇怪,山神海灵。写载其状,托之丹青。千变万化,事各缪形。随色象类,曲得其情。……下及三后,淫妃乱主。忠臣孝子,烈士贞女。贤愚成败,靡不载叙。恶以诫世,善以示后。
汉代以儒家为正统,强调伦理纲常,各类孝子故事开始出现,当时的墓室壁画及画像石有非常多孝子故事题材的作品。此外,还有各类贤德后妃、忠臣名将,汉明帝刘庄就命人在云台阁画了东汉开朝的二十八位功臣。
可以看出,这类具有教化意义的绘画都依托于一定的故事和人物形象,亦即以人物画为主。
宋代,花鸟画的发展到达一个高峰,其中诸多物象都有其特定的涵义,教化用的绘画中也出现一些特定意义的花鸟作品,这种意象影射含义的绘画流传到民间,成为年画的养料和题材,进一步扩大了艺术的教化功能。
明清时期,戏文、话本半岛官方体育、小说等故事文学繁盛,这些文学中的配图和插画将故事意义具象化,对其中传递出来的世俗观念、人格品质等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可以说是真正的寓教于乐。
20世纪蔡元培先生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艺术教育理念,其中包括国民美育、美术救国等主张,后者被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贯彻于艺术创作中,在全国范围引发了深远的影响和重大意义。
今天我们提及美育,好似只是专业人士的分内事,然而培养审美是一个天长日久的过程,艺术对人审美、道德和精神上的影响潜移默化而回响深刻。古有萧照见李唐画作而弃盗专艺,近期也有因为得见敦煌之美而报考考古的湖南女孩,艺术的教化作用微渺而悠远,谁又能说它不能影响人、改变人呢?
什么是艺术教育要看你怎么看待艺术和教育了吧。如果把艺术创作当作生产方式来看,那就是教授技能,提高基本的审美能力。然后运用到生活中的各个岗位里面去。让大家设计出来的东西好看一点,好用一点。
但是如果把艺术当作一个认识方法来看。我觉得艺术跟哲学,跟宗教,跟科学都很像,它是在教你如何去找到一种看待世界,发现世界的方式。那艺术教育就应该是关于世界观的教育了。只不过这个过程不是读书和写作,这个过程是需要不断的实践,观察和练习。半岛官方体育但是这个说起来就太抽象了。
教育,就是使人大脑获得一些认知,艺术是思想及其表达方式的结合,目前的艺术教育多看重表达方式而不是艺术的思想,当然一种艺术可以注重思想传递,也可以注重观赏性而淡化思想,当然厉害的可以同时表现,艺术教育看想教育一种创作情绪还是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