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官方体育

导航切换

联系电话:
020-88888888     13988889999

半岛官方体育

半岛官方体育

艺术教导十篇半岛官方体育

作者: 小编 浏览:   日期:2024-03-30

  半岛官方体育半岛官方体育不知从何时起,教育技术成了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一轮接一轮的教育技术培训,似乎要把教师都训练成技术能手。然而事与愿违,学习的结果,教育装备和手段的应用能力、操控水平、制作技术根本没有见长,神采飞扬中却多了许多的教学理论和教育理念,夸夸其谈的资本也一摞摞地垒起。

  每次教育技术培训中,培训老师都会让大家讨论一个问题:什么是教育技术?于是乎,大家畅所欲言,经过充分辩论,大家终于得到一个结论:教育技术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

  培训老师镇定地总结着大家的结论,然后微笑着抛出终极武器——AECT的定义!(这里省略了M个番茄和N个鸡蛋……)

  AECT94对教育技术的定义:“教学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艺术教导十篇半岛官方体育

  AECT05对教育技术的定义:“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和管理合适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

  这个AECT(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学会)对教育技术的定义自然是权威的,先后提出了6个定义,以至于国内以前的定义都相形见绌、抬不起头来:教育技术就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No,No,以前的认识不到位,过于陈旧了。

  以文盲的理解能力对AECT的定义进行研读,终于归纳出了学习过程和资源这两个核心。不料,被培训老师一棍子打死了。不过还好,培训过程中学到了很多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极其活跃。

  这让我想起在大学里学习普通话课程的情形:我们敬爱的普通话老师从普通话的特点、优势、形成、作用,到为什么要学习和使用普通话;从普通话的发音、声调、音变,到如何学习普通话;从全国各地方言和普通话的比较,到如何从方言来过渡到普通话,讲了一个学期,没有说过一句普通话,我们也没有学会普通话,对各地方言却有了更多的了解,还纠正了不少错读字。

  撇开黎加厚等人对AECT05的讨论和批判不提,个人也觉得这定义渐渐不那么“技术”化了。原来AECT是罪魁祸首,呵呵。

  但是教育技术学已经成了一门学科和专业,并培养了大批的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以及研究生。这些学习和从事教育技术工作或研究的人群,在教育技术的熏陶下,也在做着教育艺术的工作,并且感觉不到方向的偏离。

  技术的淡化也使得教育技术沦为教育艺术。艺术是独特而个性的,而技术是死板且模式化的,这就让人觉得技术是低层次的实现。一方面觉得不能把设备和工具看作技术,进行假想敌批判;另一方面,却真实而肤浅地把设备和工具认作了技术。

  科学与艺术,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着不同的内涵:“科学求真,艺术求美。”在某些领域,二者可以分开;在某些领域,二者必须统一。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这样说:“科学是精确化的艺术,艺术是情感化的科学。”

  虽然教师的职业是清贫的,但我还是毅然选择了她。我不是为名利而选择这一职业,而是出于一种无私的爱。做为教师的我虽然也有个人的苦恼和情绪波动,但对学生的爱,对音乐教育事业的爱是我人生的主旋律。师爱决不是浅薄的微笑,更不是无原则地迁就,而是一种最深刻、最强烈的对学生的热爱,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需要,也是每位音乐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心理基础。

  俗话说:“通情达理”,“亲其师,信其道”。记得我刚参加工作时,认为我说学生,学生就得听,可是事与愿违,学生不是沉默不语,就是敷衍你。这是因为我和学生之间还没有建立起爱的感情联系。从事教育工作的父母告诉我做一名好教师的真谛。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他们的感情和情绪为转移的。教育实践中的大量事实表明,教师的教学效果既取决于他的教学水平,又与教师的威信―――是否为学生所爱戴有关。常言道,“爱屋及乌”。学生敬爱某一位教师,往往就热爱这位教师所教的专业,并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这与教师和学生的接触,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期望有直接关系,教师在教学中要以亲切、热情的态度对待学生,用真挚的情感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在心理上对教师有亲切感、信任感,以至产生一种不好好学习就对不起老师的情感,终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自尊与自信是催人奋进的力量,是人的心理活动中最珍贵的品质。自尊心和自信心的确立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很大的影响,它们之间几乎成正比关系。较自尊、自信的学生有较好的学业成绩,反之学习成绩较差,久而久之,会产生一种自卑心理,以致失去学习的动力。自尊心和自信心是成功的种子,要使种子生长出丰硕的果实,教师要重视自身的“示范效应”,成为自尊自信的楷模。以自己饱满的教学热情,言传身教,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沐浴在自强不息的环境中。

  兴趣是一种强大的内躯力,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兴趣因素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应在学习中培养兴趣,不能光找有兴趣的内容学,防止有兴趣就认真,无兴趣就应付。实践表明,培养学生兴趣不仅对学生当前的学习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影响着他们成才立志的方向。

  学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学生在这一方面见长,有的学生则在那一方面显短。因此教师要一视同仁全面地评价学生,尤其要清除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的定势心理。善于从他们身上捕捉闪光点,并及时加以鼓励和引导,使学生相信别人能够做到的事,自己经过努力也能做到,谁也不是永远注定的“失败者”。

  我国近现代的艺术教育,已有近百年的历史。1912年,在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积极倡议下,“美育”首次被确立为国家教育方针。蔡元培先生积极倡导美育教育,提出了影响广泛的“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但是在中国急剧变化的社会条件下,美育教育并没有作为一项长期的国策延续下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应试教育已逐步向素质教育转轨,为艺术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1989年,国家教委颁发了关于《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以后,各个学校艺术教育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第一,通过艺术文化素质的穿透性,促进行为道德素质形式的速度与质量。例如:以艺术形式(诗歌、戏剧、美术、音乐、舞蹈等)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道德教育,学校要加大艺术教育的投入,增添必要的设施音响设备和教材,保证艺术教育的发展,生动活泼,而且能从意识层面进入无意识层面,并且烙印深刻、终身不忘。

  第二,以艺术教育为核心的感性教育,是由学生的感觉活动通道(非言语信息通道)所产生,主要表现为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认识素质。在频繁进行的艺术教育活动中,不仅促进了学生观察力的发展,加强了他们的记忆能力,尤其是情绪记忆力,形象记忆力与动作记忆力,而且也有力地推动了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学生用更新的感官和思维方式来感受中国世界。

  第三,通过艺术文化素质的自燃性整体性,促进体育训练的加强与深入。艺术活动是全身心活动,不仅动脑,而且动手、动脚以及全身。艺术活动还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的自然素质的形成。例如,手的灵活性。高级神经活动一般类型的神经活动强度、平衡性、灵活性以及特殊类型(视觉型、动觉型、触觉型等)的发展。课堂上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学生的知识得到丰富,技能得到训练,能力得到培养,得到提升。

  第四,艺术文化素质的灵活性与多变性,促使学生创造新意识能力的形式。因为,一切优秀的艺术作品均有创新特色,通过艺术作品的鉴赏与创作可以推动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艺术活动还能在无意识的层次上推动学生的艺术兴趣、审美需要、自我社会现实需要的发展,并大大丰富学生情绪与情感活动的广度与深度。艺术教育的教学形式应该适应不同年龄、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同时还要遵循美的平衡与对称、比例与节奏等等基本规律,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出现。艺术教育中的自由表现形式给予孩子们以创造的自由空间和实践机会,以培养其创新艺术和实践动手能力。在自由表现中,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得以发展。

  第五,以艺术教育为渗透的科学教育,有力地促进学生理性素质的形成。在这类重要的素质系统中,不仅包括学生的逻辑记忆力、逻辑思维力,还包括高层次的需要与情感品质以及他们的审美价值观与人生观。艺术教育要切合当地实际,从学生熟悉的艺术形式入手,从学生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入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高,更容易接受尽管当今社会文化不断融合,但是属于民族的、本土的、传统的文化影响着当地的人群,并以独特的个性加入社会文化融合的潮流中去。于此同时,在艺术教育的潜移默化中,学生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增强了。并通过各种艺术文化素质的积淀性与意涵性,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从而使低层次的感性素质系统与高层次的理性素质系统产生不可分割的互补性。

  艺术教育原则中要有现代艺术教育理论作指导和支撑,但是不停留在纯粹的理论研究上。

  在统教学原则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对鉴赏过程中的表达,思考与交流能力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活跃了课堂气氛,真正体现了艺术教育的互动特征。

  艺术教学的过程,也是艺术模仿与艺术再创造的过程。因此,在艺术教学中必须体现教学个共性特征,这是教学的即便,也是艺术教学的保障。但是,要在共性的基础上保护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挖掘他们的艺术潜能,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便应该以鼓励与启发为主,注重寻找他们每个人自身的突破点,熟知他们的爱与恨、追求与希望根植于他们的生活,表现他们,培养他们,把个性寓于共性中,才能真正达到以上的目的。

  艺术教育更是如此。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而后以艺术实践课程为实践环节,指导学生体会艺术所带来的各种美感。同时,带领学生积极参加对外交流活动,达到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并在实践中予以证明的目的。

  大约有10年左右的光景,在中国的艺术院校以及一些普通高校的艺术专业、考古专业陆续开设了艺术考古课程,有的称作美术考古。这说明,作为艺术考古学的学科教育已经浮出水面,不仅仅是少数研究者书斋案头上的事情了。可是,开设课程只是形式上的事情,是否真正的艺术考古教育,以及艺术考古教育是否真正成为艺术院校的必要学科则仍然值得考虑。

  西安美术学院在全国的艺术院校中首先成立了中国艺术考古研究所,说明了学院对于艺术考古学科的重视。西安美术学院在硕士和博士教育层面已将艺术考古比较系统地纳入教育与研究,但在本科教育阶段,还只是以普及考古学内容和讲授美术史的形式贯穿某些艺术考古学科的内容。下面笔者分几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为了比较深入地讨论有关艺术考古学科教育的问题,笔者首先厘清一些概念,以便以后的讨论在这些概念的基础上得以展开。这些概念,与常见的、书本教材的表达,有相同处,也有不同处,不同之处提供了一些笔者的思考。

  考古学是西方传进的一门先进的人文社会学科,其不同于文献史学,也不同于具有中国传统的金石学――文物学。但是,考古学又和文献史学、文物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时至今日,无论哪个国家或地区,研究历史科学,尤其是中古史以前的历史科学,如果离开了考古学,就会有严重的缺憾。与之相仿,研究文物学,尤其是研究大致相当于中国宋代以前的文物学,离开了考古学也是万万不能的。

  考古学以田野操作作为其基本的学术特征,简而言之,就是考古学探讨的问题出自于田野,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实践于田野。这里所谓的问题,就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样式,包括了存在的环境,维持人类生命及社会的基本方式,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当然是物化的表达),也包括了人对愉悦感的获得。

  现在,在这里讨论一下“愉悦感的获得和肯定”问题。个体的人乃至组成为社会的人群,受大自然环境的基本掌控,会感觉到生存空间的逼仄。个体的人和组成社会的人群,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所限制,会感到自己常常处于无能为力的状态。挑战这种逼仄和无能为力的状态,人类是需要思想、梦想和幻想的。

  在人类的思想、梦想和幻想的范畴之内,既有对大自然、客观环境的琢磨和开发,也有对自身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包括对他人和不同人群的能力的借鉴、学习和模仿)。此外,这些思想、梦想和幻想就要给予人们以憧憬、舒适感,以及对于未来充满希望(当然这种希望,首先建立在对自己能力的肯定上)。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使人们获得一定的物质剩余和时间闲余的时候,人们要把这种“美”、舒适的感觉物化,这就是艺术与审美的起源。

  当人们需要了解人类适应环境、顺从环境、挑战环境、破坏环境又被环境所惩罚的历程时,人们离不开环境考古学。当人们了解自身的创造能力,以及由这些创造能力反过来为社会创造物质,生活条件改观,人们生活状态的多样化,又感觉到生产、生活资料总是不够丰富时,人们自然会应用一般考古学来了解这一历史。与人们对于环境考古学、一般考古学需求相仿佛,人们对“美”的历程(认知美、创造美)的探究,当然就需要艺术考古学。所以,社会上极少数人专门从事的考古学,实际上距离全体人类的历史、生命史、生活史、审美史是密合无缝的,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会认可这一点。

  艺术的起源,是和人类有闲余时间思考舒适感即最初美感的物化同步开始。这种物化,不仅仅是通过画面,如在泥板泥地上以及洞穴石壁上的刻划,不仅仅是做出三维造型,如泥塑、陶塑、石雕、木雕等。其实更重要的是对人身本体的各种认可,包括对异性的欣赏、对老人的尊重、对婴孩的抚爱、对少年的引导教育;包括纹身、发饰、穿鼻、穿耳;包括运用发声器官而产生歌唱和诗吟,也包括用躯干、五官、肢体语言发展出的舞蹈。对人身和人群这种美的寄托,可能还要早于利用自然材料的外化的表现。所以,艺术史的开端几乎和人类社会的开端一样古老,人们在肯定了生命和肯定了对生命的维持之后,任何舒适感都有可能导致艺术的产生。所以,虽然个体生命会表达个体性的美感的外化显现,但社会性人类艺术的产生并不主要是一种个体的行为,而是一种基于个体的群体的必然,由个体向群体的聚会和飞跃更为重要。

  人们定居以后,对摆脱自然的掌控、创作出丰富的物质生活等方面的能力日益加强,其发展频率日益加快。同样对于艺术来说,它们的品类、样式、品种、材料、技法的发展与演进,也大抵如此。今天,考古学的收获可以说明这一切。

  正如人们获得近现代生活以后,很少或很难具体考虑人们从野生动物般生活状态时摆脱出来的那一刻,即真正成为人的那一刻,无论是环境、自身、技术获得与创造,极少去回溯、考虑这一初期或早期的问题。同样,在近现代艺术品类纷繁、光怪陆离、充满激情的表达下,人们也很难去考虑艺术起源的“端点”的问题,如品类、样式、品种、材料、技法的发端。这当然是艺术史的问题,在分门别类的艺术上,又可以区分为美术史(还可以细分水墨画史、油画史、版画史、水彩画史、漫画史等)、设计史、工艺美术史、音乐舞蹈史、综合艺术史。应用考古学的方法,考虑艺术的端点问题以及艺术的早期发展问题,这就是艺术考古学所要解决、解释的端点和早期的问题。

  正如人们对待新石器时代以后,文字文献产生之后,例如,中国对于从三代直到隋唐五代,虽然文献记载日益详尽,可是考古学还是发挥着重要作用,发现、说明、解读甚至参与重建某个历史的片段。同样,尽管艺术史在发展成熟的过程中,文献记录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是仍然需要考古学的发现、说明、解读,这就是艺术考古学所要解决、解释的关于艺术发展的问题,事关品类、样式、品种、材料、技法。

  当现当代艺术不断甚至急切地向历史、向传统汲取营养,重新评价、批判、认识传统,以传统为一种参照以冷静地认识现当代艺术,考古学就是不可缺失的手段。

  人们对生活技能、生产技能的获得,是需要靠教育的。广义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学校教育范畴之外的。例如,大人对孩童的诱导、模仿、各种教诲,在自然环境当中的趋利避害,人群当中的互相帮助,正确与人相处,包括异性间相处、同辈间相处、异辈间相处的方式和能力,一般来说,这些是非学校教育,每个人几乎不可避免地要经受这些教育。艺术教育有相近的地方,也就是对基本美丑的辨别,对自己的舒适感的肯定以及对人群总体的舒适感到美感的尊重肯定,这一系列的行为都需要进行诱导和触发,这些教育一般也可以是非学校教育获得的。一些观点认为,人们的艺术是不需要教育的,是先天就能获得的,这种说法起码在后来就不尽准确了;也有认为艺术教育只能是依靠学校教育,这当然也是不完整的认识。

  艺术教育大致可以分为几个方面:第一,基本审美的教育,对美的认识和肯定。第二,基本的技术教育。歌唱、舞蹈、绘画、雕塑、设计等,都需要一些基本的训练。第三,高等的教育及再教育。到了第三个阶段,大致是为了造就专门的艺术人才或者称为专门的艺术家的,如音乐家、画家、雕塑家、设计家等。至于不主要依靠学校培养的艺术天才、天籁之音等,实际上是把教育的第二、第三阶段隐形化了,这个阶段他们摆脱了学校的外在形式,但是这一阶段本身是跨越不过去的。陕北的信天游的老歌王、不识字的“白狼”柴根,讲述过他多少次在山峁上、沟壑间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大声吼唱;津巴布韦地区的非洲石雕、木雕艺人,最有成就者,总是在精益求精,并且以对手的作品作为参照,以提高自己超越对手,这些都是上述第二、第三阶段隐形化的实例。所以,把艺术教育定位于一个广义的艺术教育,就是有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升华的过程。

  我国既然有了艺术院校或艺术系科,有了成规模的学校、课堂、教材书本化的艺术教育,自然应当非常珍视这种条件,以造就现代艺术家。可是,往往是事与愿违,学校里往往难以创造出真正的艺术家和大师,其间的问题很多。有一般教育的问题(和非艺术广大院校的教育的问题同在),也有专门教育的一些问题,但这些不是本文所关心的问题。本文旨在讨论艺术教育的作用时,着重讨论艺术考古对艺术教育某些纠偏的意义和价值。

  艺术考古教育,是个相当宽泛的问题,包括针对教育的对象,针对教育的需求和目的,这里分成几个主要层次、几个主要侧面进行讨论。

  对于艺术教育,存在有中专水平、大学本科水平的一般艺术教育层次,艺术考古教育应当介入这个层次。

  艺术考古学可以考虑专门的本科教育,进行比较系统的考古学、艺术考古学、艺术史学的教学与训练。培养的毕业生,为将来进入研究生教育阶段做准备,也可以向文博考古研究、展示、保管单位提供人才,也可以向社会提供需要。

  作为非艺术考古学、艺术史学的艺术学科,应当把艺术考古学作为基础课、必修课之一,这门课程不必占用很长时间。其主要任务是解释清楚审美的起源,艺术的起源,一般艺术史与考古学的关系,解说艺术考古的最基本原理,介绍中外艺术考古的已有成就,使艺术学科的学生初步感觉到艺术考古训练的必要。

  所谓中高级层次的艺术教育,一般是指硕士、博士阶段,艺术考古的介入应当带有一定的科研成分。对于专修艺术考古学、艺术史学的硕士生、博士生,要求更加专业一些。

  例如,对艺术起源的研究,人类起源和艺术起源的关系,早期艺术与人们定居的关系,以青铜器为代表的技术变革之后艺术的发展问题。其中,艺术的起源的最早阶段其共性是远远大于个性的,人类定居之后,造成了人类艺术气质的分离、变异,要深究其时代和原因,要深究艺术本身与非艺术的因素。

  不言而喻,就物质遗存来看,艺术考古学所面对的主要对象即考古学的收获,以美术品占绝大多数。其中,首先有平面的和立体的表现;其次,可以分析出来设计的表现(包括工艺设计和艺术设计),间接可以涉及早期的音乐、舞蹈、诗歌等其他艺术门类。因此,应当探讨各个艺术门类在考古学当中所反映的权重的差异,以及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深入了解各种艺术门类其发展时的或迅速或迟缓的表现,以及深究其原因。

  现在人们已经比较容易地区分,从人类定居时开始,西亚北非地区、中亚地区、欧洲南部、欧洲中部、欧洲西部,东亚等有关地区之间的艺术的差异。除了以上讲到过的艺术表现的差异之外,艺术考古学还要关注材料、技法以及造型偏好的差异,关注有关艺术与艺术之外的因素。

  在几乎任何艺术门类往往都有这样的现象,人们对艺术创作“规律”尚未有掌握时,其艺术创作的原始冲动就越强大,作品品格成为唯一、成为典范、成为不可逾越的巅峰。反之,人们对艺术创作规律掌握的越加透彻,其艺术创作的原始冲动就越加被束缚,作品不可避免地品格低下,中规中矩的艺术作品往往也是最为平庸的艺术作品。恐怕不会有人拒绝从艺术考古教育当中摄取古老艺术创作当中的原动力、原始冲动与创造力。

  艺术考古学关注艺术家所用材料,艺术材料学在走过了漫长的历程以后,会反向关注其原始、早期状态。材料的选择使用,会对艺术作品产生重要的影响。以石器时代、青铜时代为例,甚至产生过决定性的影响,而这两个时代艺术材料的探讨,舍弃考古学是无法进行的。

  艺术的历史以美术史为例,说到底,不过是写实主义与写意主义的理论与技法的纠结互动前进的历史,这一点从考古学所提供的材料上看是非常清晰的。早期的人们为了表现美,同时在向着具象和非具象两条道路在努力奋斗,伊比鲁尼亚、米诺斯、红山、马家窑、两河、埃及、黑非洲地区的早期艺术都证明了这一点。在西亚、北非、欧洲地区,写实主义主要是和环境地貌学、建筑学、生物学、体质人类学相结合,表达的写实主义情趣,即逼真性与人文内涵的结合。在东方,主要以中国艺术为代表,由于意念性和理念性的趋同、至上与笼罩,表达了写意的充分发展。从早期的同途而殊往,发展到近现在的可能的殊途同归,艺术考古学不仅给予了实例和实证,表达各期和各地的技法表现,而且应当指出其深刻的原因,摸索其规律,服务于未来的艺术发展。

  现在的艺术批评,包括美术批评,尤其在中国,常常呈现出一种无根基的漂浮、浮躁的趋向,趋于玄学的趋向。艺术考古学可以提供一些历史的、基本的参照物,于是当代艺术可以和传统艺术得以比较,个性化的作品可以和群体的无意识艺术倾向相比较,中外的某些作品可以在考古学指出的时间带上相比较。对当代特定的区域,如中国,总体艺术发展水平的评价离不开艺术考古所提供的基础、所提供的路径、所提供的相对比的标本。这样的批评,由实证出发才有可能达到哲学的高度。

  艺术考古学经过数以万年计的排队和爬梳,经过千余年以来有了专门的艺术家队伍的创作实践,以及艺术史家的梳理和爬梳,找出一定的艺术发展规律并以此建立艺术发展坐标系,这样有助于对人类未来艺术的预测。

  艺术的终极目的问题是一个重大的问题,牵涉人类为什么有了艺术而艺术的终极目的又是为了什么。人类把艺术看作是具有人类自身的和人类社会的基本属性之后,便可知道艺术考古学的教育是一个须臾不可缺失的部分了。

  艺术的诞生是由人们的自我愉悦开始,艺术的终极目的应当是促使人类的圆满达到可能的极致。简而言之,艺术的终极目的就是人类社会在艺术层面上的真善美的全面实现。从这种认识出发,人们看到了自有人类社会以来,直到现当代的太多的假恶丑,甚至在某些方面有愈加堕落卑劣的趋向。如果说在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中华民族的存亡危机日益加深的时刻,有真正的艺术家提出“艺术救国”的口号,我们这代人听到还带着一种不解的振奋的话,那么现当代的人们对于以艺术、以真善美来救世,恐怕就会有一种切肤的认同的感觉了。

  艺术品和艺术家本身有真、善、美和并非真、善、美的区别,如果当代人不能够悉数说清楚此间的区分的话,那么艺术考古却能够比较客观的、以从历史回顾的角度,叙述人类以真、善、美对抗假、恶、丑的艺术历程。由此说来,认识艺术的终极意义和终极目的,阐述艺术的终极意义和终极目的,极需要艺术考古学的有力支撑,需要艺术考古学的认真培训。

  艺术考古应当课程化,在艺术院校尤其需要。各所艺术院校、系科所属地域不同,教学科研特点不同,在设置艺术考古学课程的具体做法上不可能“一刀切”。笔者在这里提供了一种设计,以供参考。

  开设“艺术考古学”课程,可以将艺术考古学作为美术史学的前半部。在中专和大学本科阶段,要给学生们以考古学和文物学的基本知识,使学生知道如何采集考古学和文物学成果,了解考古学和文物学的基本工作流程,了解考古学和文物学以断代和分类为基本手段的工作方法,课时量控制在16至20课时即可基本完成这一任务。

  例如,在中文、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院系的课程中设置一门考古学通史类课程,或在全校范围内由专业教师开设文物赏析类课程,课程内容不必过于精深,旨在为学生打下基本的考古学、文物学、美学基础,提高学生欣赏美、感知美,有关作品中继承和模仿的能力。

  区别中外,区别主要地域,进行艺术考古学的重点教育,树立艺术考古学与艺术史的“时间树”概念,开展艺术考古学方法论的探讨。使艺术史“物化”,变为空间环境艺术史、生命体验艺术史、生活创作艺术史。有条件的院校系科可以进行考古工地艺术考古实践,分专题的艺术考古实践(如青铜艺术、陶瓷艺术、画像石艺术、雕塑艺术、绘画艺术等)。

  尽可能完成认识中外艺术史文献和艺术考古实物的“互证”问题,这方面西方希腊罗马艺术史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应当成为美术史论硕士研究生的必选理论课程,应当推荐成为其他艺术科系的重点选修课程,鼓励产生艺术考古学范畴的硕士生论文。

  进行有关艺术考古学的专门研究和专题研究,展拓视野,寻找热点,并且与现当代的艺术实践相结合,提供高质量的“艺术考古学”博士论文。

  从学科的持续发展出发,重点培养年轻的学科带头人,培养各个层次的艺术考古学教员。组织去有关国家和地区,进行艺术考古的交流、调查、访学,引进新鲜理论、技术与器械。

  关注艺术考古学推向一般院校的历史、考古、哲学等的人文教育,推向综合性院校(包括理工科)的素质教育。加强和文物考古科研单位的联系,掌握最新的考古出土情报信息,使艺术考古学紧盯田野考古学的最新发现和收获。加强国际交流,及时掌握国际的有关学科动向。

  加强艺术考古学本身的理论研究。加强与哲学、美学、人类学、民族民俗学、社会学等的互相渗透和促进发展,在学科上确立艺术考古学和诸如美术考古学、设计考古学、音乐舞蹈考古学等学科层级关系,在促进艺术考古学发展的同时,也大力推进相关子学科的向前发展。

  根据地域特点、教学科研特点以及具体任务,建立和健全艺术考古力量。目前,我国高校和有关省市考古文博科研单位已经建有几所艺术考古研究所(或称美术考古研究所),这些研究所应当更充分地服务于高校科研,服务于艺术教学,并且在教学科研实践中充实提高自身。各个有关研究所要互通情报,共同进步提高,为确立和发展艺术考古学科做出更多的努力。

  但是步入九十年代之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一些综合大学、理工科大学和艺术院校开始增设艺术设计的相关专业,而同时一些单科院校也相继开办“新专业”,引进“专业人才”,使之在近十年的发展中,争先上热门的艺术设计类专业,使艺术院校和工艺美术院校、系这个本来具有鲜明专业特色,专业师资相对集中的格局被打破,这同时也不乏有政府部门和主管部门干地所起的作用,或许是更多文化课水平并不高的考生涌出,使一些教育部门在不考虑教学条件和专业教师等综合条件的精况下,盲目开设工艺美术或艺木设计专业,使之出现目前看似兴旺但存在着严重的教育质量问题的同面。任何专业的发展都有其规律性,但教学质量是标准,要达到这个标准,就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如专业特色、教学环境、师资问题、图书问题、社会需求等诸类条件。总不能都是艺术大门之外的散户吧,这种学科格局无法管理、无法规范、无法交流的局面,好象群龙无前反而失去了专业特色。究竟何谓专业规范?既无确认,更无法理顺专业的特点与发展方向,弄不正的专业教学主体。笔者就我国目前设计艺术教育所面临的一些混乱局面谈谈粗略的看法。

  近几年招收工艺美术专业(1998年国家教育部已调整为艺十设计专业.工业设计专业等)的学校愈来愈多,有抢占山头之势,它已打破综合大学和艺术院校单独招生的。据1995年兆国公布的本科专业目录的统计,目前的“工艺美术”大学科的专业范围有的分离,有的合并,目前有关艺术设计专业分布为:“广告学”专业有45所综合大学和艺术院校设置;“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有工科、纺织和艺术类院校设置19处;”艺术设计学”(工艺美术学)有8所艺术院校和非艺十院校设置;而“工业设计”(工业产品造型设计)专业有92所院校设立,此类专业除综合大学,理工科大学和艺术院校。工艺美术院校开设之外,还有丝绸、航空、冶金、石油、建筑、电力等院校开设;“艺术设计”(工艺美术主干专业的装演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染织设计、装饰艺术设计等)则有134家院校开:设此类专业。值得注意的是,工艺美术(艺术设计)这个80年代仍是普通学科的小专业不到10年的时间;仅次于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汉语文学、英语、数学、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等社会发展急需的12门专业之后,列居为整个分布点第20位之内,而超过了我国一些近百年发展的人文学科、医学学科和一些基础研究学科的分布。这种现象是喜是忧,令人深思。况且这个本来属艺术学科分支的艺术设计专业,却闪电般地辐射到综合大学、理工科大学、文科大学、艺术院校及师范。轻工、纺织、建筑。机电、工程、农业、民族、林业、矿业、交通、印刷、冶金、航空、水利等专业性院校,有的只有一个专业方向。据不完全统计,在80年代末我国工艺美术专业(包括装质、染织、广告、环艺、装艺、陶瓷、漆艺、工业产品造型、服装设计及工艺美术队包等)在全国设置不超过几十所,而十年间就以何等的速度发展,不能不令人吃惊和担忧,由全国院校的设置不足几十所发展到298所院校(还不含纯美术类的绘画、雕塑、美术学等),这意味着什么呢?不知下一些院校的师资从何而来,教学设施如何,更谈不上教学科研水平。这种盲目上马的专业所造成的后果已在近几年的毕业生中已现出来,这种类似“运动”式的学科发展其后果不是对学科的从优发展,不是对设计专门人才的培养,而是对这十新兴艺术设计学科的葬送和人才资源的浪费。

  自三十年代开始,我国先后使用了美术工艺、美术设计、工艺美术、实用美术、工艺设计、商业美术、设计艺术、艺术设计等等繁荣专业或专业方向的名目。一方面是由于地方的随意性造成的,当然在某一个历史时期也有特定的“规范’。另一方面十期以来对学科的要求下规范,是学科名称混乱的主要原因。目前的状况有两点值得我们思考,其一是专业院校与所设专业不符,教育主管部门没能考虑到工艺美术或艺术设计专业的统一性问题。如我国现行的教育规定中,院校名称或专业系名称一般为“工艺美术”,硕士学位专业目录为“设计艺术”,本科专业目录为“艺术设计”。当然,这种名目设立都有它相对的完整性和独立性,也都有它冠名不准确的地方,但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管理机构要进行规范,否则会造成专业名称的混乱;让人们无所适从,同时也造成专业研究人员和广大师生对此专业的误解。其二,目前使用的“艺术设计”专业,专业方向过窄,与日益发展的生活方式不成正比。一些与艺术设计相关的专业方向却太少,而在统一的专业目录规范下,又无法得以拓展,同时我国目前的成人教育、中等教育、职业教育等也不能开办高等院校专业目录亡外的专业得以补充,使之研究生教育、本专科教育、成人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职业教育拉不开距离,形不成优势互补和各自特点,这也是专业单一及混乱的原因之一。

  另外,在设计艺术高等教育的发展中还有一种随行就以一哄而上,缺乏论证的现象,高校盲目新增专业的现象也是一种。浮夸的表现,因为这种不论证、看行情而为之的后果,只是满足了一些学校与考生的虚荣心,有的学生虽进入高校叵并没有得到良好的专业训练,走向社会以后与其它专业的学生相比实在差美,这种状况应当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

  艺术类教学有种不成规定的规定,那就是以范画和示范演示代替课堂授课,更缺少专业基础课的教材。因此,长此以往,教师授课的讲授内容似乎就不重要了,有的干脆不上专业理论课,或一个教程多少年不变,即缺乏共性的规范,又缺乏个性的放学特色。从“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的专业发展历程,工艺与设计始终没有找到它合适的定位。就目前我国大部分专业院校来讲,还是以绘画或美术的基础加上设计或工艺的课程,缺乏新专业的开拓性,也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艺术设计领域的需要,而大部分非专业院校所设立的设计专业,大部分是从绘画专业脱胎出来的,或是简单的绘画加工艺、绘画加设计或单纯崇尚装饰艺术的单科发展,更有甚者干脆“画设计”。四年本科除大部分时间用于绘画基础,其他的时间也只是画设计稿。画设计方案,大学四年出来,学生只知道画画、画稿、画方案,而对设计艺术相关的知识了解甚少,更缺乏对现代设计艺术的本质认识,也不可能了解本学科所要解决或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到底是什么。这种不应回避的现实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否则就会葬送了一个新兴的学科,或形成名不符实的畸形发展。还应该反思的是。国家有关职能部门对工艺算上或艺术设计这个学科的论证仍不充分,对这一边线性学开的上位门有待商榷。就全国近300所院位的整体现状而言、专业汪置不规范,师资水平不一,教学方向不明确,缺少理论知以的传授,缺乏设计与实践的结合,缺少交叉学科的引进,更缺少一批关心这个新学科建设发展的科研队伍;而县也缺少国际问的学术交流和师资培养、这些欠缺是阻碍设计学科发展的根源。笔者认为,在专业设置上要考虑到布点的合理性,专业各称在统一规范的前提下发展专业方向。虽然“工艺美术”这个概念足可以包括传统与现代设计的两个形态,但学科目录已将“工艺美术”排除在外,这最起码是论证不够充分。“艺术设计”应该包括一些现有的装修、环艺、服装、染织等专业,也可以把目前一些散乱的专业如动画设计、广告设计等纳入该学科。而“工艺美术”应是包融或区别于艺术设计不可或缺的专业,应该保留工艺美术已有的陶艺、膝艺、金工。编织、传统雕刻、文物修复等专业方向。这样才不会顾此失彼或只顾眼前实用的专业,或只保留传统工艺美术的工艺学科,造成本来为一个整体的学科,而人为使之分割的局面。

  师资是一个学科发展的基础,如果忽视了师资的建设,即使是这个学科本身再有前途,也会影响它的发展与成长。近二十年来,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一些学科如陶艺、漆艺、金工等专业并没有发扬光大,一些老艺术家、工艺美术大师相继去逛,新一代教师并非安分地从事本学科的教学与研究,使这一在国际上*一向的工艺学科黯然失色,而二十年成长发展较快的专业,如装黄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和工业造型设计等专业,绝大部讲师资来源仍是艺术院校和本学科培养的毕业生为主体,况且全国已有近300家院校设置艺术设计专业,其师资水平可想而知,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和教学单位并没有意识到它潜在的危机。今天看来,“艺十设计”各专业的发展。已从纯艺术的领风脱胎出来,它需要一些相关专业的渗透,环境艺术专业如没有从事建筑设计、材料设计、制图等方面的师资;广告酒计如没河市场营销、消费心理学、传播学等方面的师资;工业产品造型设计专业如没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制图、材料工艺等方面的师资,我们上述的专业不就是纸上谈兵吗?这种局面与师资结构在我国大多数院校、系和专业中普遍存在,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深刻的反省。

  艺术设计专业不是工科或其他学科的附属,但艺术设计也并非是纯艺术专业的旧模式,如果不调整这种关系,就无法理解艺术设计专业的交叉性和综合性。当今,学科间的交工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我们不要老抱着约定俗成的旧模式不放,如不接受本学科之外的新知识的融合,就意味着本学科师资队伍水平的停滞不前。同时也应该指出,综合性大学上艺术设计专业有它自身的优势,因为有来自各方面、各学科的师资,但也要调整专业思想,服务于“艺术设计”这一学科主体,否则不可能达到学科间的兼融。除设计院校、艺术院校和有矛件的综合大学之外,一些单科的大学除个别情况外,盲目上“艺术设计”专业是不科学的,有的只有一两个专业方向,师资条件不足,缺少本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包括图书、工作室等早件更谈不上,若从学科建设和师资建设两方面来考虑,在全国本专业的情况来看,不仅要大发展,而且还要大调整、大合并,更需要加大师资培养的力度,加大对学科建设资主投资的力度,只有这样才是对艺术设计学科发展的关怀与爱护。

  一个学科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需要一种相对的规范和模式,但并不足以旧样式的继续。艺术设计学科的标准是什么呢,笔者认为这种标准首先是艺术设计学科生了存在的形象,更是孙立发展过程中具有相对完善的学科典型性形象。在这两点上,我们这个学科的确有些欠缺,尤其是非综合专业院校的渗入、使这个本来就不健全的学科,更显无序和混乱。笔者认为,要想使艺术设计专业趋向规范化发展就必须先则基什自己的专业形象。

  二、就“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的专业目录进行专家论证,明确该学科的发展方向,完善其学科规范。

  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新专业目录,“工艺美术”这个专业已不存在,而由“艺术设计”所代替,工艺美术所辐射的专业,在五十年的教学之中已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如果说艺术设计是更直接包括了现代生活方式设计的话,那么工艺美术应是我国手工文化的代名词,就学科发展来讲不应该部取消;最起码设一个专业方向,以保留这十学科的延续性。而“艺术设计”要与硕士学位目录的“设计艺术”相统一、明确现代艺术设计作为一个交叉学科的方向,明确培养目标,改变目前招生和高考试题的模式,规范学科的内涵与学术定位。

  专业基础课的目的在于对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和专业素质的培养;它不仅仅是训练学生本学科的专业技能;而应从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开拓性与创造性。就目前艺术设计学科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而言,大多是注重基础技能的培养,诸如三大构成、图案、装饰画。摄影。超级写实、喷绘技法以及一些其他技巧的训练,这些课程的设置显然能拓宽专业范围,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较少种益。笔者以为,专业基础理论的教育是促进学科健康发展的基础,从创造性思维和观念思想上对学生进行教育是学生未来发展的根本,同时重视专业设计基础的图案设计半岛官方体育、形态创意、设计语意和专业课的设计管理、设计实践等方面知识培养,让学生参与应用设计实践,进入工作室。因而对本学科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调整与规范势在必行。

  艺术设计学科的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的性质是鲜明而表出的,它不同于纯艺术学科。作为高校的教师也应是全能型的教师,既是教育工作者,又是科研工作者,教师不担负教学任务不能尽到教师的责任,不从事科学研究,学术水平则很难提高,而教育的质量也可想而知;同时还应为社会服务,冲破单纯教授的模式,使教学成为与生产紧密相连的纽带,从而有效地把知识和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实现教学和科研的最终目的。作为艺术设计学科它是与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相交叉的边缘学科;其教学、科研功能自不必谈,而作为与生产相连,并为生产、生活服务的作用是与纯艺术一列具有个质区别的。从现了来看,有些艺术设计院校、系对社会的服务无从谈起,许各是在抱着纯艺术的教学模式不放,闭门造车,缺乏与社会的联系;也有的大多是纸上谈兵,对市场经济下和新的技术条件下的艺术设计置若罔闻,漠不关心;再有些艺术设计院校、系或教师个体,过于注重社会经营的参与,或者说是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对学术研究、学科的长足发展也同样是十分不利的。对产学研的整体关注不仅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任晋和职责。同时也是对学科发展和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保障。

  艺术设计专业不同于其他学科,它具有自己鲜明的专业特色,无论是教授方式还是设科实践,都应从自身的规律出发。在教学和实践过程中理论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掌握固然重要。然而由于本专业的时代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对设计发展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建立设计工作室和工艺美术作坊不仅具有科研攻关的功能,也能够使相同学术观点的人相聚共同推动学科的发展,同时对于参与社会实践以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都大有益处。设计工作室和工艺美术作坊对艺术设计在新的经济条件下的具体实践有积极的作用。以小规模或小组织形式出现;投入科研或社会实践有利于培养优秀的高级专门人才,便于细致传授知识,同时又避免了教学过程中人浮于事、互相扯皮的现象。特别是对于专业水平较高,具有领导地位和新的学术观点的教师。工作室制和工艺美术作坊都有利于他们传授知识,同时在实践当中也避免了盲目性和学生工作后的不适应,有利于对学生的深入培养。工艺美术作坊对手工艺的实践更是提供了便利的场所。

  【高家裕先生,中知书院首任校监/校长/教授,高行网执行董事/主笔,高行网校校长,香港教师会副会长/名誉顾问,香港校董学会主席,中国知识学会会长,中华香港国际笔会会长,香港文化艺术工作者联合会理事会主席,香港公民协会前副主席、教育委员会主席,中华伏义文化研究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部一级)属下中华高氏文化研究会顾问,广州市海外联谊会理事,广州市海珠海外联谊会顾问。】

  高家裕先生出生於佛山南海,50年代移居香港,在这片土地上耕耘出丰盛的教育人生。1962年,高家裕先生毕业於立政治大学K顺利获取法学士学位,毕业後到《工商日报》任新闻记者,专做重大突发事件的前线报导,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场面,为人生积累了第一笔宝贵财富。

  法庭记者是一份很特别的工作,因其假期多,相比一般新闻工作者每年只有4天的假期,而且拿着低工资,许多新闻记者便相拥着要挤上这座独木桥。可在当时,除了几家大报之外,没有几家报社可以派记者到法庭任职,偏偏高家裕先生被选上了,这可以说是一种难得的机缘。在这份工作上,他经历了不少大案和为社会所关心的案件,对香港的法制也因此有了更多的认识。

  三年後,高家裕先生由传媒转向教育,当时的想法很简单,仅仅是因为教育行业收入高。做了一段时间的教学工作後,他很快就被提升为教务主任,渐渐地担任起一校之长的重担,在此过程中,他做出了卓越的成绩。1972年,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高家裕先生又转行到了机会多、待遇高的永隆银行,K担任“授信委员会”秘书一职。期间,他协助客户办理了无数高数额贷款业务,熟知国际贸易、建楼贷款等手续,K对物业的估价及每一个地段的地积比率、年期等都了然於心。对文字,他有着天生的把控能力,更热衷於用笔将每一段精彩都记录下来。随着视野的开阔,高家裕先生总能睿智地捕捉到最新的形势,K能对香港发生的各类事件进行独到地分析。他回归到教育工作及多参与社会活动後,便经常在香港各大报章、杂I著文评论香港政治、经济、文化和艺术,同时在多家教育机构做专题演讲,影响他人无数。

  1994年,高家裕先生担任《亚洲电视》新闻及公共事务部编辑主任,负责节目监u,编辑、监u“当年今日”、“太平山下看世界”及“街知巷闻”等精彩节目,节目中,他对中国以至世界历史、文化、宗教及政治外交的解读颇为精辟,受到了许多观众的好评。他还曾受政府委u作《中国经济改革与开放》电视特辑,供18万公务员认识中国之用。如今,高家裕先生对中国如此熟悉,其中一个原因是他长期在珠海学院等专上院校负责相关课程,在香港u定《基本法》时,他更被特别邀请成为《基本法》J询委员会委员,贡献良多。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用这句话来形容高家裕先生K不为过。在不断摸索的几十年里,他经历了好几份工作,但每一份工作都给他带来不同的人生阅历和感受,他的生命也在这不断的磨练间获得了成长。在教育界的时光,更是让他体会到身为一个社会人的责任与担当,於是,他决定扎根教育行业,为培养优秀人才奉献心力。

  2006年,高家裕先生走上了筹办学校的道路。当时,一个慈善社团将其所有的校舍交给他和他所创立的“中国知识学会”,K邀请他营运该校,高家裕先生很快就有了自己的想法。此时,他的目光转向了一个特殊的人群――成人。当年香港的大学极少,很多年轻人迫於生活,不得不早早出来打工,还有一部分人想要在出社会後继续受教育,可他们s很迷茫。於是,高家裕先生决心将学校改造为成人教育。然而,凡事的落成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创办学校也不例外。K非学校的选址问题解决了就办好了教育,还得考虑到课程及师资力量等各个层面的问题。此前,由於高家裕先生除了担任过几间中学的校长外,也在专上院校担任教授长达30年。因此,他决意将学校定位为专上体制的文化性、兴趣性及职业导向性的成人学府。经过几年时间的申请、磨合,高家裕先生终於成功创办了属於自己理念的学校――中知书院。

  中知书院创办有多门中短期课程,涵盖文化、历史、政治、管理及艺术等知识层面。自创办以来,高家裕先生组织策划多场活动,其中以艺术活动居多,更与多家机构合作,开展宣扬儒家教育的多元化活动。如:与内地著名美术学院、中华文化传承基地新亚书院的人士、汤恩佳孔教学院等合作推出一系列文化讲座,而他在更早时就以“太平山艺术馆”名义与广州博物馆合办“文化交流展”,推广香港与内地文化交流及全力打造深厚的传统校园文化。

  迄今,高家裕先生在教育行业已经摸索了很长一段时日,他对教育产业的看法与见解也变得更加深入。他言,随着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国际化的气息充斥着香港的每一个角落,许多学校也是敞开大门做教育。如今,香港大专学生的比例较比许多先进、发达地区要低,但与此同时,s也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其他升学途径,为此,高家裕先生希望中知书院能蛭纳到更多外地学生,一来可以推动香港教育事业的发展,二来可以让香港升学方式的多样化、福荫更多的人,实乃两全其美之事。他言,“港澳回归後如何加强两地交流?最好的途径就是给学生提供更多对外交流、访问的机会。”於是,他开设平台面向内地和澳台地区招生,以此扩大生源,达至两地文化交流的良性目的。

  在香港,每个学校都会成立校董会,校董有些是教育工作者出身,办学团体也有来自各行各业,这些教育行业的有志之士於2013年共同创立了香港校董学会。身任主席的高家裕先生,更是在教育行业写下了有力的一笔。该会人才济济,短期内便组织了好几期参观内地不同省市的交流及学习班,举办甲午战120周年等富有意义的历史讲座及实地考察体验,K奔赴上海市教委、上海共青团及上海师范大学等地进行访问交流,2014年底更组织“校政管理与国情研修班”到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学习,为他们的活力与激情所深深震撼。

  高家裕先生是一个尤其喜爱艺术之人,这从他创校以来热衷开展艺术活动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後,艺术成为一种潮流,美术以其独有的魅力为很多学生所追捧。因此,许许多多的学生都在努力考取美术专业,竞激烈。高家裕先生恰恰看到,香港的部分大学或社区书院虽然都会开办艺术系,可它们大多数以理论和概念居多,极少老师会教真正的画画技巧。逊色於内地的一点是,香港没有具规模的美术专校,一般习画只是跟“师傅”,因此香港的艺术教育还不虺墒欤艺术造诣亦存在一定的上升空间。鉴於此,高家裕先生深知香港艺术教育的推动刻不容缓,因而决定在中知书院开班专业美术课程,以期影响更多从业者重视艺术教育。

  生活中,高家裕先生亦是一位颇具艺术品鉴力之人。起初,他其实K不懂画,他喜欢画、收藏画可以说完全是出於偶然。一次,他在[览画廊之时,看到一幅画落款上的名字刚好与他女儿的名字相同,於是就买了回去送给女儿,岂料这幅画虽然出自水墨大家丁衍庸之笔,属大写意水墨画,其女儿不喜欢这类画,谢绝收受(当时女儿年纪小,不懂欣赏,直至二十年後,高先生才以“生日礼物”名义再向女儿顺利送出,而她也变为“欣然”接受)。也是从这一次开始,高家裕先生爱上了画,看得多了,便投入更多心思去钻研,於是就对画有着特别的喜爱。

  後来,因为家里买进了许多画,高家裕先生对画作渐渐有了熟悉的感觉,开始能蚍直鸪鲇形兜馈⒂蟹绻恰丫趾玫幕作,K对每位名家都产生了深刻的印象。他从中悟到,一位真正有为的画家应该拥有强烈的个人风貌,而他亦将这些独特的画作收藏起来,K於1992年开办画廊,将一颗喜爱艺术的心成功转化为商业投资,不得不说,高家裕先生是一位富有生活品味而又兼具长远目光的人。

  论文摘要:艺术教育的发展,对教育机构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我们应当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艺术教育,将科学与人文知识作为艺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当代教育与艺术实践,建构科学可行的高等设计教育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艺术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艺术教育,就是通过有关的艺术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传授,通过专业能力、专业意识的培养,通过艺术专业方法、专业技能的训练.以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的教育,是一种建立于感性与理性协调发展的人格教育的基础之上,以人的创造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教育。

  教育的目标培养或培养目标是教育最根本的方向问题。它可以分成总目标和具体目标。总目标是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方针来确定,这是纲领性的标志。但各类高校的艺术专业如何实现国家规定的教育总目标,目前教育界在认识方面不尽一致。对于高等教育自身来说,当务之急是调整和把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的方式和途径,努力使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和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在市场多元化的今天,对艺术人才和人员的需求也向多元化和多样化发展。

  首先,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批判精神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前提。创新思维不同于简单的重复与掌握了基础知识与技能,而是在此之上对前人及习惯善于否定。

  其次,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丰富的想象力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源泉,是一切发明创造的前提。创新活动没有现成的固定的答案。这就要求创新思维能超越一种障碍,自由地、流畅地在现实与幻想间不断往返。

  最后,培养学生捕捉创新灵感的能力。善于捕捉灵感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灵感是创新思维过程中认识飞跃的精神状态,是以已经拥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在意识高度集中之后产生的一种极为活跃的精神状态。

  加强学科建设,完善课程体系,树立品牌与特色意识,是艺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各高校在教学创新的同时不要忽略在教育体制上的创新。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根据社会实际情况,适当给高校放开一些专业设置自,让学校根据自己教育资源和社会需要拓展专业方向。也就是说“高校应当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根据人才的需求及其变化情况,灵活机动地自主调整招生计划、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同时,每个大学应当根据自己的条件,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有所侧重,突出艺术教育的特色,树立与众不同的品牌形象。”各院校根据自己的角色及地方区域特色准确定位,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的设置,使之适应市场的需求,整合学科专业优势,优化课程布局,尝试学分制,建立评价体系,不断探索新的艺术教学管理模式。

  艺术服务的价值在于为他人、为集体和为社会造物、造境、传信和传情。服务的道德、才能、热情和勤奋,一样都不能少。没有道德的服务是卑鄙的,没有才能的服务是愚昧的,没有热情的服务是僵死的,没有勤奋的服务是空洞的。惟有高尚服务的艺术才是真正人性化的艺术。古往今来,真正成功的艺术者都有一个崇高的服务精神在支撑,因此我们说:服务是艺术的生命。

  建立起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的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培养模式,使学院教育更好的融入经济环境中。高师艺术教育必须完善我们的教育功能。高等教育应该具有教育、研究、服务三重功能,但我国目前高师艺术教育更多的是注重教育本身的教育职能,忽视了学院教育的社会职能。在教育的研究领域,忽视了对技术型科学和行业指导性理论的研究,特别是针对产业发展的理论研究,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非常欠缺。因此,对学院教育和行业发展的帮助并不大,这就使得我们的教育不能很好的溶入产业发展的链条之中。其次,高师艺术教育应该加强同区域经济之间的横向联系,当艺术教育对自己的服务对象有了很清晰的认识以后,就应该与这种经济建立很密切的横向联系,及时地转化为经济成果。

  在市场经济中,高校艺术教育既要遵循自身的规律,又要适应市场。按照传统艺术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所培养的专业人员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合格的高等艺术教育只有在千变万化的市场面前,把握自我、不失本性,才能更好地接近市场,为市场提供优质服务,甚至可以调动市场、决定市场走向。当今社会,市场一般不会迁就高校,而高等教育却往往被要求适应市场。

  中国的艺术教育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表现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基本功的训练,而忽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然而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向艺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能力的培养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是用创造性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创新实践能力是保证创新活动顺利进行并实现创新目标的综合性能力,包括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表达和表现能力,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等。对学生以上各种能力的培养,应体现于广泛的课堂教学、课外教学及社会实践之中。

  艺术是真善美在生活中的抽象,是人们追求的梦想,还是人们成长的窗口,它帮助人们了解自身,了解人与人之间,了解外部世界,艺术帮助人们释放微妙的情绪,人们在艺术中可以看见自己内心的情绪,期待,向往,甜蜜,喜悦,阴郁,悲伤,愤怒,绝望,通过这些情绪的释放,人们才能在艺术的呼吸中进一步成长,从日常琐事的禁锢中解放出来,从而塑造较好的人格,使人性得到升华。艺术教育越来越被我国重视,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在发展我国艺术教育的同时,我们不妨借鉴较成熟、较有普遍效果的美国艺术教育,借鉴学习,实现我国艺术教育迈向成熟。

  在理念上,艺术教育对于美国教育来说,并非可有可无,而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艺术教育从某种程度而言,高于一切。因为艺术教育关乎人的发展,关乎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因此,在科技尤为发达的美国,艺术教育可以说与科技教育并驾齐驱。正是有了这种先进理念,美国的艺术教育才能腾飞。反观我国的艺术教育,常常被丢在废弃的角落,艺术教育之衰弱,有目共睹。人们脑子里就有的观念:艺术是什么东西?能赚钱么?艺术家都是穷困潦倒的。这种拜金物质年代里,艺术已经被贬低到无以复加的地位,而美国自始至终,都对艺术进行尊重,即使在美国街头的流浪汉,唱着动人的歌曲,人们也会报以掌声和尊敬。

  这种极度重视的态度首先体现在教育体系的设置上。美国有很多专门培养艺术人才的学院,而且在各个综合大学都必须设置艺术有关的学院,以熏陶国民的修养,未来公民的精神。这种态度与我国教育体系的设置大相径庭。我国在专门艺术学院的培养上重视不够,数量不足,在各个综合大学,艺术系也被排挤到了地位卑微的地步,在任何大学,最牛最有钱的大概都是商学院、理工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常常受到忽视。因而我们想要进一步加强艺术教育,就必须在教育体系的设置上重视艺术学院。其次这种极度重视的态度还表现在对全体公民的艺术熏陶。对于无法完成大学学业的普通公民,艺术的大门也是敞开的,有很多社区组织,这些组织会定期召开艺术培训活动,公民都可以自由参与。在我国这种艺术性社区组织还是寥寥,有待推广和加强。我国强调培养创新精神,一个民族才有活力,孰不知,艺术正是创造力的源泉。艺术蕴含着人们最原始的冲动,饱含着人们最朴素的梦想,隐藏着无穷的创造力。只有艺术才能让人走出旧有的条条框框。不再活在已有的禁锢中,创造潜能才能得到激发,所以要想成为创新的民族,必须高度重视艺术教育。

  首先艺术教育的多元化体现在多学科的交叉和兼容。一件艺术品往往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涉及多个学科。例如一件唐三彩,既包含着色彩的搭配,又包含着陶器师傅精雕细琢的工艺,其中的花纹设计还代表着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不同的陶器上雕刻着不同的神兽,每一种神兽都隐含着当时时代的剧变,都代表着某种身份和地位,可见不懂历史、地理、陶艺、礼仪文化的人是无法欣赏这件艺术品的,因此艺术是多学科的交叉,在艺术教育中,也必须渗透着多学科的教育,只有综合化的教育才能培养出艺术品位的人才。美国的艺术教育非常注重多学科的交叉,努力培养复合型人才,我国艺术教育也必须重视多学科的交融学习。艺术教育的多元化其次是体现在吸纳各类人才,没有任何偏见。在美国艺术教育中,不存在任何偏见,不规定任何适合人群,在他们看来,无论身材如何,是否患有先天的疾病和形体障碍,这与学习艺术完全没有关系,只要你怀着对艺术的赤诚,对艺术精神的体会,就可以尽情表达对艺术的热爱,尽情挥洒自己的欢笑和泪水。例如芭蕾舞,没有适不适合,只有感兴趣与否?只要你喜欢跳芭蕾,哪怕是先天的身体缺陷,例如小儿麻痹症或者残障人士都可以加入艺术的课堂,在优美的舞蹈中,抒发自己对美的渴望,都可以轻盈跳跃,跳出日常的束缚。

  美国重点大学的选拔不是单一只看高分,而是重视学生的个性,只要学生在某一方面极有天分,他们就会破格录取,例如在绘画、音乐、舞蹈、编演、主持等发面有一技之长,就能立刻让评委们产生好感,进而有更大的机会进入常春藤名校。在我国教育选拔中,高分是唯一标准,如果不能在文化课上胜出,就无法上好的大学,这种选拔一定程度上扼杀了部分艺术生的个性和天分。我们也可以借鉴这种对艺术尊重的方法,在升学选拔中,留出一部分名额给艺术特长生,获得更大的成长空间。

  目前在国外,动漫作为新兴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一些发达国家在许多老产业方面如汽车、网络方面发展水平差距不是很大,但在动漫的发展上差距很大。有些国家的动漫产业已经超过许多支柱产业。转过来看国内,动漫开始盛行并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主要是受到国外流行形势的影响,校园动漫更是主要受到美国及日本的影响较深。相对于日本动漫业,美式动漫起步早,其中有大受我国青少年欢迎《米老鼠和唐老鸭》等。近几年日本的动漫高速发展,大量优秀卡通片涌入中国,动漫文化传播成为日本人的骄傲。其发展势力与欧美形成抗争,大有超越之势。而我国动漫行业相比之下差距非常大,起步晚是一方面,主要原因还在于整个社会对动漫的认知问题。政府不重视、行业没有形成产业等等都在相当大程度上制约了动漫产业的发展。随着国家开放程度的提高,动漫之门也随之打开,逐步成为新兴产业。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股新力量,同时也为青少年的文化生活增添了新的成分。

  目前校园内流行的动漫,各式各样、随处可见,形式和内容非常丰富极大的影响了学生的生活,许多学生深受影响,观念和行为方面出现模仿现象。学校与家长一致认为这些都是动漫所致。双方开始对动漫实行禁止,学校甚至将其列为纪律处罚范围内。但是观察效果,不但没有使动漫热消退,反而有所助长。究其原因,是因为学校教育没有正确对待动漫,只是一味站在不入主流、不务正业的角度看待动漫,对动漫认识存在偏见,动漫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对我国青少年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有益无害。

  作为教育者,首先应该转变意识,站在学生的角度,充分了解当今动漫流行的大环境,正确引导学生对动漫的正确认识,增强他们对事物的辨别能力。身处校园时代,对新事物充满好奇与激情,对社会满怀憧憬,对自己的定位尚不明确,需要各种知识来丰富。动漫作为学生时代课外读物的重要形式,动漫对中学生不自觉的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教育要客观对待这些影响,帮助学生辨别科学与愚昧。提高学生认知能力,使得学生可以客观对待动漫中消极的地方。另外,学生在享受动漫的同时,要培养其更高层次的兴趣,深究动漫的创造,综合提高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

  首先,学校要建立“美好动漫”氛围。一个好的环境,比任何纪律制度的作用要好得多。我们现在要认识到动漫文化已经是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动漫也将作为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校园生活甚至是和谐

  社会的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总说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未来国家的进步与发展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青少年对国外文化的理解、接受以至继承发展上。正如世界文化多样各异一样,国外动漫的发展与引进是当前学生必然面对的课题,与其禁止接触,不如勇于学习与面对,在琳琅满目的动漫形式中取精华去糟粕,创作有中国特色的作品。实际上是把中国理念、价值观融合到作品中,创作并发展我国的动漫业,这不仅仅是企业的任务,同样是当前学生的必修课。这个大方向很好地指导了学校动漫教学与校园动漫的发展。

  另外,学校可以在美术课教育过程中主动加强学生对动漫兴趣的培养,尤其是对动漫着迷并且有绘画基础的学生,美术教师要个别对待,注重培养其专业技能,给予学生引导帮助,培养一些“小榜样”“小能手”,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培养突出拔尖的优秀学生,并利用学生间的竞争意识,带动学生对动漫艺术的良性互动。这样的教学实践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在班级内逐步形成良好的艺术氛围。这就要求美术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灵活采用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等手段,增强学生学习动漫艺术的积极性,做到把握好正确的文化方向,提供参与动漫创作的平台。其中组织开展动漫比赛不失为提高学生参与热情的好方法。另外,对于动漫创造的内容,美术教师担负着更多的责任,不少学生已经形成了对日本或者欧美动漫的依赖,一些卡通形象在他们心中已是根深蒂固,即使让学生们自己创作,也难有新的代表中国本土文化的卡通人物,这就要求美术教师在课堂之上,引导孩子多研习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结合中国特色,创作真正符合我们需要的动漫作品。对于近年来出现的优秀国产动漫作品,如风靡全球的《喜洋洋与灰太狼》,广泛宣传,开展讨论课,比较中外动漫的差异,从讨论中学会甄别精华与糟粕,让学生自身通过表达感受,不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其次,良好的校园动漫教育需要一个和谐的社会文化氛围。目前整个社会对动漫的认识存在偏差。很多人认为动漫就是动画片,虚构的人物与现实社会存在较大差异,大部分认为动漫只是虚幻的闹剧,对当前的文化艺术来说,不入主流,没有把动漫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没有深入了解动漫的价值所在。在我国,动漫作为一种学科,迫切需要以系统、科学的方法对动漫进行研究,弄清其发展规律,以服务于国产动漫的发展。动漫学是一个新兴的学科,正等待着漫迷和动漫研究者的探索与发现。社会教育对于学生来说同样重要,这就需要动漫作品符合当今学生的内心需求,适合学生各年龄段的发展需要。在社会中更多宣扬优秀的动漫作品,倡导积极的向上的精神,给学生以激励和鼓舞。社会承担的虽不是直接的教育责任,但这种责任又是其他诸如学校、家庭教育无法替代的,往往社会流行趋势的影响和对动漫的引导与肯定给予学生最好的方向与角色定位。

  最后,家庭要配合学校教育,充分发挥亲情教育在动漫认识和引导方面的积极作用。父母作为孩子最好的老师,首先自己要对动漫充分的了解,客观对待孩子对动漫的喜爱。父母要有辨别动漫的能力,客观分析动漫对孩子的成长的价值意义。主动与孩子交流动漫内容,听取孩子对动漫的内容的理解,引导孩子正确分析、辨别事物。同时鼓励孩子学会用创作表达内心的想法,并制定奖励措施指导和鼓励孩子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