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官方体育

导航切换

联系电话:
020-88888888     13988889999

半岛官方体育

半岛官方体育

艺术熏陶对半岛官方体育孩子的好处十篇

作者: 小编 浏览:   日期:2024-03-31

  幼儿艺术教育一改以往注重教育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理念,摒弃应试式教学法,降低文化知识的重要性,转而注重幼儿心理情感的培养和精神世界的建立,在潜移默化中将幼儿培育成一个热爱艺术和美的人。幼儿艺术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幼儿一生的健康发展,而幼儿教师作为幼儿教育的领航者,在幼儿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幼儿教师能否探索出属于自己的良好的艺术教学方法,严重影响幼儿接受艺术教育的质量。

  幼儿正处于对外界事物好奇的阶段,喜欢生动活泼的事物。相对于枯燥的文字,幼儿更愿意进行艺术创作。幼儿也有艺术审美的需要,艺术往往能够激发他们的热情和积极性,但是由于对艺术理解的粗浅,又往往会有不稳定的情绪,导致艺术教育不能顺利进行。这时候,“填鸭式”的教育便是幼儿教育的一忌,这不仅不能引导幼儿进行艺术学习,反而会禁锢幼儿学习的脚步。因此,幼儿教师在进行艺术教育的时候,应该给予幼儿自己的的空间,让幼儿自由畅想,让他们的思想放飞在自己小小的心里世界,放飞在自己的天空。通过自由畅想,幼儿创作表现出的是幼儿的内心世界,虽说有时候看起来让人很惊讶,但确实是幼儿教师了解幼儿内心的好途径,可以帮助教师针对不同幼儿的内心世界进行不同的教育。教师一定要尊重幼儿的内心世界,并且在幼儿自由创作之余,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培养幼儿动手创作的能力。

  每个幼儿在接受幼儿艺术教育时,起点是不同的,并且自身的悟性以及能力也不同。所以,幼儿教师不能用同一标准对不同层次的幼儿进行衡量。

艺术熏陶对半岛官方体育孩子的好处十篇

  首先,教师应该对每一个儿童进行一次准确的评估和定位,确定每一个幼儿在入学之初艺术天赋以及能力处于什么样的位置。这需要教师有足够的细心和耐心以及属于自己的定位方案。其次,由于不同的幼儿处于不同的层次,教师如果用横向的评价方法对每个幼儿进行比较,这对于小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同时也会打击幼儿幼小的心灵,不利于幼儿内心世界的健康发展。所以,应该运用纵向的评价方法,对幼儿进行评价。教师看到的不该是孩子们之间能力差多少,而是应该比较不同起点的孩子在相同的时间里,取得了多少进步。这样,哪怕是起点低的孩子,只要在相同的时间里取得更多的进步,也是极好的结果。最后,幼儿教师要对幼儿进行鼓励。对于幼儿来说,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拥抱、一个眼神都是幼儿学习的极大动力。

  艺术环境和氛围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艺术价值观念和艺术追求。作为一个幼儿教师,我一直强调幼儿艺术教育一定要在园区内培养艺术氛围,组织幼儿进行艺术活动。幼儿艺术环境和艺术活动的结合,才能使得幼儿在艺术教育中快乐地成长,同时提高幼儿的艺术能力,实现幼儿教育和艺术教育的线.改变单一途径,多途径结合幼儿教育和艺术教育,将幼儿艺术教育融入生活

  教师可以在日常的幼儿艺术教育中,带着幼儿进行室外艺术创作,不只是画课桌上摆着的苹果,而是应该带着幼儿,在室外选择一个良好的场地,让幼儿在自然环境中创作,这对于幼儿艺术情感的熏陶具有良好的作用。

  一切美都来自于我们周边的事物,花园里的花,公园里的假山,都是一个风景。教师在进行艺术教育时,可以以校园里的一棵树为教材,让每一个幼儿进行想象,给树编一个自己觉得很美好的故事,然后讲给大家听。这样,每个孩子在讲故事的时候,培养了自己的艺术细胞,也实现了每个孩子艺术观念的交流。

  每个孩子都希望被人夸奖和赞美,同时每个孩子也应该虚心欣赏他人的美。教师应该给予幼儿自我展示的空间和机会,让幼儿尽情表现自己的才能。比如,适时的幼儿绘画比赛以及舞蹈比赛,幼儿可以自由创作,可以自由排舞。这样,幼儿不仅满足了自己自我实现的心理,也同时从其他孩子身上学到一些东西。

  幼儿艺术教育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幼儿艺术能力的培养者。教师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职责,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艺术观。

  [1]刘迎杰,张小将.儿童艺术活动中的生成性资源价值探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6.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加登纳在对中美艺术教育比较时指出:中国艺术教育的重点是偏重技能技巧,目的是培养个人高水平的艺术表演能力和造型艺术中的审美观念;而在美国艺术教育中更强调让儿童本能地反应,强调儿童有独特的作品。因此中国的艺术教育多为严格的模仿,没有个性的东西。副总理就曾说过:“艺术教育不是技术教育,不能只是教学生弹琴、唱歌等一些基本知识技能,而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艺术的鉴赏力。”艺术是人类文化的积淀、人类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结晶,记录着不同时代的人类文明,凝聚着浓厚的人文精神,闪烁着人类的心灵智慧。因此,我们的艺术教育应重在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通过亲近艺术学会良好的思维方式,丰富美好的情感,塑造健康的心灵,提升人格的品位。只有这样,艺术教育才能真正成为素质教育,我们培养的才是享受艺术,用艺术灌溉生活、滋润人生的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少数的艺术天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家长们为了孩子能迅速掌握娴熟的技巧,尽快通过较高级别的考级,老师们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参加各种比赛能取得好成绩,都会不顾孩子的感受,长期对他们进行简单枯燥的技巧训练,孩子没兴趣不肯练,唯一的办法就是“强制”。 这种无动于衷的灌输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只有服从,没有个性,有的甚至心理压抑、苦不堪言,身心健康受到极大损害。作为懂得教育规律的教师应该多与学生沟通,多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还应该通过各种手段培养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让孩子乐学、主动学。譬如说,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因为兴趣的产生与发展是和人们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教室的布置应艺术化,温馨而优雅;乐器的摆放应富有诗意,诱人遐想;音乐家的画像、音乐格言的挂贴应能愉悦视觉、令人深思——让学生走进音乐教室后便如走进童话意境、走进阳光地带、走进诗意绿洲,从而心旷神怡、兴味盎然。校园内也应营造一个宏大的音乐学习环境。另外可以抓住学生喜爱流行音乐的兴趣特点,让学生了解更多的音乐知识,从而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与鉴赏能力。总之,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艺术活动中来,体验艺术的快乐,而不是将他们变成艺术的人质,艺术教育才能在心灵自由中展翅飞翔。

  中国是礼仪之邦,师道尊严代代宣扬。但这也导致了中国的师生关系少了一些平等。有权威的师长,往往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的头上,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甚至不切实际地高不可及。这就导致孩子多的是失败的经验,很少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孩子们经常被家长、老师骂得晕头转向,自尊心极大地被挫伤,自信心受到了严重的损害,这是非常失败的教育。有一项调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学生都喜欢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理由是在音乐课上有压力,要么歌曲不喜欢,要么看不懂歌谱,于是觉得音乐课特无趣,自己特没用。这反映了中国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艺术教育过程中也不例外。我们前面已提过艺术教育也是人的教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们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完善人格。孩子的自信无论对孩子的学习还是一生的发展都至关重要。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多给孩子鼓励,要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学生,并努力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培养其自信心,帮助孩子走向成功。

  “今天上人物素描课。”一位看似已届退休年龄的美术教师问道,“谁知道什么叫素描?”只见坐在最前 面的郭虹张着小嘴儿呆呆地看着老师,其他孩子也是一脸茫然。老师显然知道这些幼小的学生不懂素描是什么 ,便接着讲:“你们将来想成为画家就必须学会画素描。”这位老师随即叫上一个学生作模特并告诫其他学生 从现在开始不要再画儿童画了。他指着几幅专业画家的素描范画讲,要准确画出对象的形体、动态,不仅画出 衣褶,还要画出里面的结构……从孩子开始东张西望和做起各种小动作不耐烦的样子可以看出,他们听不懂。 这时,来“陪读”的郭虹的爸爸轻声自语道:“现在教孩子画素描是不是早了点儿?”这位家长转而对记者说 ,让孩子学画是为了培养她的爱好,并没想让她将来就一定成画家,可这种教法会使孩子越学越没兴趣。临下 课,老师举起一幅学生的“素描”批评道:“这幅画的缺点是将衣服上的花朵画得太突出,太夸张了。”其实 老师说的未必正确,因为儿童作画的特点主要是凭直觉,而直觉中有一个很可贵的因素就是“错觉”,这“错 觉”里恰恰蕴含了超越客观尺度的艺术真实。毕加索曾说过,我要用儿童的眼睛看世界,这也是许多画家追求 的艺术境界,为什么在我们的少儿美术教育中要扼杀它呢?

  记者采访了近百个正在各类美术班学画的小学生,他们都上过或正在上石膏头像写生、人物素描、速写和 国画写生。“你们喜欢上这些课吗?”“不喜欢”,“没意思”。他们当中没有一个人去过美术馆,也从未上 过艺术欣赏课。老画家、美术教育家王琦先生对此颇多感慨:“我到过许多国家,在参观美术博物馆时,几乎 都能看到由老师引领的一队队中小学生。美育就是要通过教孩子欣赏好的艺术作品而懂得什么是美。”一位小 学美术教师告诉记者,现在的美术统编教材,内容单一,与学生的兴趣脱节。另一位多年从事校外少儿美术辅 导的老师也坦言,喜欢画画本来是孩子的天性,可现在少儿美术教学的确存在“重技轻美”现象,使学生感到 枯燥,明知这样教法不利于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但也无奈。

  硬向少年儿童灌注所谓专业知识,违背他们天真活泼的本性,强迫接受所谓的艺术技能,急于让他们成为 “人才”,不但美术方面如此,在音乐、舞蹈、表演之类的教育中这也是通病。看看舞台上表演的孩子,举止 常常拿腔拿调,一副“小大人”的模样,大概就是这种教育的后果。

  美学家王朝闻先生对记者谈起一件事。大连一位家长带着还未上学的孩子慕名找到他,求其为小孩拟出版 的画集作序。王老婉拒,并坦诚地对他们讲,现在学画画的孩子很多,但将来能成为画家的仅是极少数。学画 不是目的,是美育的过程。而对孩子过早胡吹乱捧会使其片面发展并助长功利之心。记者曾听几位家长聊起, “现在孩子们课业负担都很重,为什么还要让他们学画画?”“因为我那孩子打小就喜欢画画,想在这方面好 好培养他,望子成龙啊!”“我看现在装饰装修很热门儿,这一行需要懂点美术,想让孩子将来也从事这类工 作。”“现在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都招收‘特长生’,让小孩学画是为以后升学做准备。”

  我想起了丰子恺先生的一段话:“我教艺术科……不求学生作直接有用之画,但求涵养其爱美之心,能用 作画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待人生,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这正是艺术教育之于孩子最大的效用,可 是如今由于升学率等功利性因素的影响,少儿美育一接触到实际便出现偏颇。

  在一所重点中学校门前,记者看到刚刚张榜公布的初中录取艺术特长生专业测试后的入选名单,不时有家 长匆匆赶来在榜上搜寻自己孩子的名字。据该校教导处一位老师介绍,今年虽仅录取四十五名特长生,却有近 千人来应试。“您的孩子如果在哪次全国性少儿绘画比赛中得奖,在招考艺术特长生时还可优先考虑。”“六 一”前后,记者在一些小学校、文化馆和少年宫看到又有不少有关少儿绘画比赛的通知。在各处报名点,许多 家长纷纷打听参赛事宜,而最令他们关心的是参赛费和奖项。据闻,不少学生为尽快成名和其它目的而成了“ 参赛专业户”。

  据西南某省教育部门最近统计,十所小学的一千名小学生中业余从事艺术学习的占百分之九十五点三。另 据北京市美术教育学会一位负责人介绍,该市现有近两万名小学生在校外美术班(不含少年宫、文化馆)学画 。少儿艺术教育的火爆,使家长投入资金不菲,无疑也为一些人提供了创收的机会。记者对此做了一番调查。 四年级小学生王娟现在一家区属文化馆美术辅导班学素描,共十六课次,每课次一个半小时,学费一百六十元 ,外加纸张画具费近五十元;她还学萨克斯管,十二课次共五百元。记者在某少年宫1998年下半年招生简章上 看到,在儿童画、绘画、国画、书法等课目后面,学费自二百八十八元至五百七十六元不等,每项还须交杂费 十元。家长们对此收费数额普遍认为“涨得够狠的”。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美术教师为记者算了一笔账,一教师若每月在一处教十六个课次,月收入就在千元以 上,这还不包括向学生推销画具纸张的进项,而且一人还可能兼课多处。北京市美术教育学会一位负责人也证 实,这不薄的收入吸引了一大批中小学包括部分

  大学的美术老师甚至还有非教师职业的美术工作者跻身此业。 据介绍,过去北京市美术教育学会还组织在各校外美术辅导班任课的教师定期进行教学观摹和研讨,但近些年 因缺少经费,管理有所放松。北京市教委的一位同志对此也不无忧虑,因为教委只对少年宫负责,所以社会上 五花八门的各类美术辅导班便缺乏统一管理和规范,使教师优劣难辨,教学质量也参差不齐。

  幼儿园的发展像一条悠远的长河,流金的岁月里,每朵浪花都记载着一个故事、一个变迁、一份汗水。纵观我园的发展历程,在“科研引路、活动带动、追求卓越、创造一流”办园理念中,我园锁定的是“科技启智、艺术养性”的价值品牌。“科技启智、艺术养性”,即我们所说的“科艺教育”园本特色的形成需要静思与积累,好比一壶好茶需要慢慢品尝、细细研磨。

  我园坚持走“科研兴园”之路,建立了部级、省级、市级、园级交叉的科研网络,成为国家教委、国家科委中、小、幼现代科技教育实验学校,在艺术教育和科技教育的结合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科技启智、艺术养性”的园本特色已展露出了勃勃生机。我园教师在课题研究的引领下,不断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法,改变教学策略,在日常的业务活动中经常采用多种研讨方式:学习式探索――主要采用集中学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每次学习之后,都要求教师现场谈心得体会,教师们在自由畅谈的过程中,对日常教育理念和行为有了进一步深入的体会;互动式辩论――每位老师都有机会参与,主要内容是对外出听课的案例或从其他途径获得的优秀的课例在年级组或业务大组活动中进行辩论,要求人人发言,畅谈个人观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常规式交流――我们主要从园本教研入手研究交流,各年级组传承以往园本教研的活动经验,以“一课三议、三课一评”为基本形式,让组内教师人人参与并成为一次研讨活动的主人,在科学的调整活动时间和相关执教者后,教师们通过“思考―实践―反思―再实践”的循环教研探讨活动后,自身的教学观念与教学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在定期的园本教研展示中,许多教师脱颖而出,自然大胆地对本组园本教研活动的开展进行展示,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些未雨先绸缪的研讨方式,使我园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不断转变,在开展具有本园教学特色的活动中,她们能游刃有余地组织日常教学活动,不断凸显我园的办园特色。

  为给幼儿提供大胆想象和探索世界的空间,引起他们游戏、学习和活动的兴趣,我们本着保持特色和人性化的原则,充分利用废旧物品(包装袋、瓦楞纸),以“形、色、影、声”为指导依据,结合园区特点,把握科艺特色文化内涵,精心设计,巧妙布局,对园区各个室内外、走廊及楼梯间大斧地改造,不疏漏每一个细节,从班级的主题墙饰到走廊的瓦楞纸盒绘本,每个版块的设计都凸显了“科技启智、艺术养性”的魅力,从文字的设计造型和幼儿作品的摆放、布局,都是反复斟酌,从上百幅参考图片中汲取有创新和特色的内容来再构造和创新,所有的环境创设无处不体现了“精、美、真”,全园上下为幼儿营造了优良有特色的教育环境。我们还创设了重彩室和科技操作间,为幼儿提供了大胆想象、探索世界的空间,创造了能引起幼儿游戏、学习和活动兴趣,具有不同功能的挑战性活动环境。幼儿园的每一处角落、每一片走廊、每一面墙壁、每一个区域、每一个物件都会“说话”,处处散发着浓郁的园本文化气息,凸显“科技启智、艺术养性”的魅力。

  一年四次的品牌主题活动形式新颖,精彩纷呈,不仅让孩子丰富了知识、拓宽了眼界,而且激发了他们乐意发现、喜爱探索的科学精神,提高了大胆创造与想象的艺术素养,凸显了“科技启智 艺术养性”的园本特色。“温润如春 知书明理”――领略“读书节”内涵活动中,孩子们在交流、分享、展示、表达、表现的大舞台及和家人同伴的共同生活中度过了一个幸福、难忘的读书节;璀璨“艺”夏 缤纷绽放――品味“艺术节”表情活动中,幼儿的精品节目展演、个人才艺展示、亲子才艺展等为幼儿创造了一个硕大的平台,让幼儿在锻炼技能技巧的同时感受了艺术带给大家的快乐与魅力;“孜孜以‘秋’ 创意无限”――聆听“科技节”声音活动中,科艺评优课、亲子小制作、科艺创想画等发挥了教师、幼儿、家长的才能,为幼儿的科艺创想点亮了智慧的明灯,孩子们好问、好学、好究、好想象、乐意合作、善于表达等学习品质正逐步形成;“蓬勃银冬 活力闪耀”―体验“体能节”魅力活动中,在家长和孩子们的积极参与中,老师们的科学指导下,整个体能节活动突出营造了“健康、快乐、合作、参与”的和谐氛围,凸显了“活力阳光、健康成长”的主题,家园双方在活动中和谐共赢。

  幼儿的活动是园本特色最有代表性的项目,特别是科普剧活动,将科普知识、科学实验等以表演剧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孩子们在观看表演,跟随人物情节发展的过程中接受科学知识,感受科学精神,体验艺术表演形式,以此激发孩子们对科学和艺术表演的兴趣。我园自从课题研究多次尝试进行了从剧本的创作、舞蹈的编排、服装道具的制作等全方位的创作活动,科普剧《小兔子借尾巴》以童话故事的视野,运用儿歌的句式,让孩子们在欣赏优秀表演的同时,普及了关于动物尾巴的知识;科普剧《美叮铛的烦恼》则是以小舞剧的方式生动传播保护环境的知识,告诉大家要珍惜生命;科普剧《城里老鼠和山里老鼠》在以往的经验基础上,更加注重剧本的创作,对舞蹈的编排要求更加严格,服装道具的制作更加精美,在剧中以表演的形式传播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科普知识和科学观念,让大家共创和谐社会的主题,倡导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这样的科普剧创作表演活动,让孩子和老师双双获益,香花绿叶相扶持,在老师们精心创作编排下,孩子们纯真的表现,让科艺特色的幼儿活动大放光彩。

  何为“美育”?在蔡元培看来,“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如何实施“美育”?蔡元培主张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去实施,其中学校是实施美育最为重要的途径。理论的生命在于实践。以蔡元培美育思想,反观我们的美育教学实践,不仅可以清醒看到存在的差距,更可以强化我们实施美育的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

  艺术类课程,如美术、音乐等,无疑是开展美育的最佳载体。在艺术美育上,蔡元培更为重视个性的培养。他指出,“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尚个性”。在艺术美育中,我们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忽略这一“个性”的培养。比如,笔者曾参加一堂美术教学观摩课,老师按照“学、展、导、用、评”的流程,顺畅自然地贯串整堂课,不可谓不精彩;但在观览孩子所画荷花时,发现孩子们的作品虽然十分逼真,且几乎如同出一辙,既看不出孩子的独特发现,也看不出孩子的个性表达。幼儿园孩子,具有想象力丰富、爱于动手等特点,能够在丰富的美术语言中,观察、分析事物的色彩、形状、线条、明暗,同时考虑如何合理选择适宜的创作工具和方法表现,并在此过程中全方位调动感官,自由表达个性和自我想法,获得审美体验和审美愉悦。这一过程,之于成长中的孩子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很难给出一个正确而完美的答案。但就美育而言,它是一种关怀心灵的教育,是打开心灵窗户的一把钥匙,它对于生命的成长,并不是短暂的拥有和体验,而是一种永恒的精神财富,一种终极的人性化的关怀和培养。

  艺术教育如何实现这种“美育”?蔡元培强调,应“处处使学生自动”,不可以“我要学生圆就圆,要学生方就方”,不可以只求形式和技巧而不注重心灵的熏陶和启迪,否则就是“大误”,就是“去帮助他们作业罢了”。但在具体的艺术教育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往往“重技轻艺”。比如,在美术教育教学中,老师往往给出模板,要求孩子们进行模仿绘画,结果是“千人一面”,彼此绘画技法几乎相同,却不懂如何灵活应用美术的基本语言,不会用绘画来表现某种主题和表达自己的思想;在音乐教育教学中,老师往往重技法传授而不注重审美体验,即使创设了模仿、体验、合作等情景,却不能真正给予指导,孩子们难以真切感受到律动音乐的音色、音高、节奏和力度变化所带来的审美意蕴。幼儿艺术教育教学,其目的不在于传授单一的知识和专业技能,而在于培养和丰富孩子的审美经验,引导孩子树立追求真、善、美的人生理想。因此,幼儿艺术教育,不仅要教孩子学会唱歌、学会绘画、学会跳舞,而且要让孩子们在艺术中寻找到精神家园。

  “感情移入”,是蔡元培美育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在现实中,由于课程“本位”意识的影响,一提到美育,许多教师往往把它归结到艺术教育教学上面,认为各门课程都有其固有的教学方式和明确的教育目标,都是传授特定的学科知识。由蔡元培的“感情移入”论可知,美育融合在各门课程之中,贯穿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事实上,把美育融入语文、英语、数学等课程教学中,不仅会增强学科知识的魅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而且促进了各个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对孩子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比如,幼儿教材有许多是名家名作,其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彩,都是美育的极好内容和形式,通过引导学生欣赏课文触景生情、以情绘景,感受课文中声响、色彩、形状、意境之美,体会语言丰富的表现力,不仅会增强语文知识的魅力,而且能够很好地培养孩子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素质。

  由于小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尚未完全形成,小学班级管理一直是教育的难点。小学生的心灵又非常脆弱,如果教师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没有注意语言的话,容易对孩子的心理造成负向的影响。本文首先阐述了小学班级管理语言艺术的重要性,然后从四个层面论述了班级管理语言艺术的表现形式。旨在为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方面提供参考。

  小学班级管理的语言艺术对于教师和学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教师在表达交流过程中语言富有魅力能够提升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学生崇拜教师,就能够更好地支持其各项工作的开展。第二,具有艺术性的语言表达方式,能够在矫正学生的失当行为时,让孩子欣然接受,避免了机械性管理给孩子心理上带来的阴影。这种管理方式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管理的思想。第三,小学阶段的孩子,其思想认知尚未形成,会潜意识的模仿身边人的行为和语言。教师的管理工作在语言上具有艺术性,孩子们也会无形中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技能,好的口才是一张优质的名片,这对于孩子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诸多裨益。

  在班级管理当中,语言艺术体现在小事幽默地说。班级发生的非原则性的小事,在管理中可以幽默地说。这样能够让学生意识到行为需要修正,同时也能够避免学生在班级活动中过于谨小慎微,还能够让孩子在轻松地氛围中优化自己的行为。例如,孩子在班级将纸张撕碎,然后扬的漫天都是。这时候,班主任老师可以这样说,“你这先是晴雯撕扇,然后是天女散花。Areyouanangle?”老师文学经典和英语来质问学生,学生由于知识面有限,首先是非常好奇,本能的反映是在想老师说我像谁啊。孩子此时的心理活动颇为复杂,一方面是对老师的崇拜,另一方面是对教师没有直接指责批评他的感激,自然会将纸屑乖乖地收拾起来。然后老师继续为大家讲述《红楼梦》中的晴雯撕扇和神话中的天女散花,这样不仅幽默地制止了学生随意丢撒纸屑的行为,孩子增加了学生的文学常识。

  小学班级管理中经常出现男同学打架的行为,这种事情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教师在处理的过程中,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同比“晓之以理”,教师主要工作是“动之以情”。孩子在学校生活中知道打架是不对的,但是有些家长也告诉孩子,谁要是打你,你就打他。所以,在孩子的心理也非常矛盾,是听老师的,还是听家长的。管理班级这种事情,首先要了解清楚导致打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能弄清事实,另一方面能让孩子舒缓情绪。然后要从换位思考的方式引导孩子来分析大家的原因,帮助孩子找到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最后,将互打后疼的感受描述出来,让对方都知道自己伤害了别人。此外,还要引导孩子们思考,如果妈妈知道自己受伤了,心理会是什么滋味。为了不让妈妈心疼难过,要自己处理好事情。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不仅要对孩子进行教育,也要对家长进行教育。人性的弱点是自私,当自己孩子受欺负时,家长本能的反映是让孩子还手。尽管在日常沟通时家长会否认这种思想,但是很多家长仍然会这么教育孩子。小朋友在一起发生这些状况也很正常,关键在于怎么去引导。教师可以通过微信与家长联系起来,分享一些正确的教育孩子的方式。例如,《美国爸爸教育孩子的方法》,即如果小朋友欺负你,爸爸希望你也去打他,并且希望你赢,但是记住一点,你可以打他,可以掐他大腿,但是坚决不能戳他眼睛,坚决不能掐他喉咙。当班级管理延伸到对家长的教育,语言艺术就要从直接说教改变为“指鹿为马”,借用社交媒体将自己赞同的管理方式分享给学生家长。

  灌输各种教育思想,让学生知道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这样的教育方法非常直接,但是收效不好。就如同让孩子背下了很多公式和定理,但是孩子不用运用。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可以将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教育。这样,学生能够将故事中的情景与现实生活中的情形对照,从而知道怎么做才是正确的。例如,给学生将马克.吐温的故事(马克.吐温和一个贵妇走在同一条小路上,贵妇鄙夷地说她从不给疯子让路,但是马克.吐温非常绅士地说他恰恰相反,然后礼貌地让路给贵妇。)这样的故事,能够让学生更加机智,面对别人的挑衅可以行为上礼让,同时要给对方思想上的教育。当学生们掌握了处理事情的巧妙方法,班级冲突也会减少,班级管理工作也会更好开展。

  对于班级管理工作要与科任教师配合,从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班主任工作就是一个像演员一样的角色,时而亲切,时而严厉,让学生又爱又怕,这样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同时还能够保证班级管理的力度和效力。例如,当某学生行为失当屡教不改的时候,就要对该学生进行严厉的批评。学生在受到批评之后,其心理上肯定会发生变化。这个时候要与科任教师配合,科任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予以这个学生更多的关注,通过提问等方式让其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同时还要发现其优点,并进行鼓励,从而让学生在班主任哪里失去的爱和关怀在科任教师那里找到,进而让孩子的心理保持一个平衡状态。放学之后,班主任教师要继续找这个学生谈话,表扬他在科任课上学习状态良好,发现其闪光点并给予大力表扬和鼓励。然后在学生情绪平静的状态下在对其进行思想教育。班主任和科任教师配合工作能够让孩子的心理保持一个平衡状态,有利于孩子的成长。班级管理工作的目的是指导孩子行为,营造一个良好的班级氛围。育人工作是人民教师的责任,班主任和客人教师合作体现了教师的责任感。

  综上所述,小学班级管理中,班主任的语言艺术对于管理的效果和孩子的心理健康都有重要影响。运用语言表达的艺术能够让管理效果倍增,能够让学生在童年形成健康的心理,还可以让孩子们学会运用语言的艺术来解决问题。因此,班主任要在语言上锤炼自己,一方面要积累词汇,另一方面要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此外,班主任还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活动和聊天热点,从而能够更好地“就地取材”在管理中让学生心悦诚服。

  [1]丹.试论小学班主任管理的语言艺术[J].中国校外教育.2015(13)

  秘鲁的父母认为,让孩子自我独立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对孩子进行感性教育的基础。孩子自由的个性就是在独立自主中培养起来的。

  有时间,家长还会带孩子一起出去旅行。遇到困难,他们不是无条件地为孩子排除困难,而是让孩子自己面对困难,想办法自己解决,从而提高孩子的判断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秘鲁幼儿园80%以上的教材都与美术教育有关。在一般家庭里,比起其他玩具,更多的也是手工制作时使用的材料。为了使孩子随手可以画画,墙上贴有很多画画的纸张,家里到处都有孩子画画的工具半岛官方体育,他们尽量让孩子亲自尝试。因此,秘鲁孩子对建筑、音乐、美术的认识比其他国家孩子相对早熟些,他们看幅画,能谈到其配色、素材、明暗、构图等等,能够说出对画的感想,这些都得益于父母、老师对他们早期的艺术感性教育。

  另外,老师和家长还很重视对孩子创意思想的培养,要求他们把感觉到看到的通过一定的文学艺术手段表现出来。在音乐方面,也尽可能使孩子通过联想找到感觉。这样不仅培养了孩子对艺术的爱,也培养了他们独有的个性。

  法国的幼儿教育长久以来都把重点放在感性教育上,所以他们培养出了众多的艺术家。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的教育是成功的。他们首先是尊重幼儿,在这个基础上培养孩子的感性认识。

  他们把尊重幼儿的人格作为感性教育的前提条件。孩子犯了错误,法国父母大都是先问事情的原因,问孩子当时是什么样的想法,对孩子就像对大人一样,听完孩子讲的经过,父母才开始对孩子进行教育,这样就可以在孩子和父母之问形成一个互相信赖的关系。接下来,即使是父母指责孩子,孩子也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即便对刚过1周岁的孩子,他们也采取对话的方式进行教育。

  培养孩子的个性和独立能力是感性教育的基础。如果家里有客人,法国的孩子都会回到自己的房间。他们清楚地知道那是自己的空间,在自己的空间里自己是自由的。他们怎么装饰自己的房间,怎么玩儿,都是自己说了算。这是为了培养他们的自由和个性。法国的父母们认为,让孩子们明白自我独立是十分重要的,他们认为这是感性教育的基础。家长经常和孩子一起旅行,通过对文化艺术的亲身体验来感受生活。遇到困难的情况,他们不是无条件地为孩子排除困难,而是让孩子们自己面对困难,想办法自己解决,从而提高孩子的判断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使孩子明确自己的想法,父母们不辞辛苦给他们创造更多条件,从而增加他们的感性认识。他们认为培养孩子的判断力和独立性比什么都重要。

  有创意性的感性教育。法国被称作是热爱艺术的国家,他们的幼儿教育都是围绕着感性教育,教育的重点放在对孩子进行音乐和美术的指导上,法国所有的幼儿园都把美术教育看成是教育的根本。

  法国的幼儿园还重视培养孩子把感觉到、看到的事物表现出来的能力,所以,他们更重视参观和旅行之后的活动。这样的原则在文学教育方面也是一样的,他们让孩子把所读到的东西用美术形式画出来。在地理、音乐等其他的科目中,也尽可能地使孩子们通过联想找到感觉,创造出自己独有的个性,培养了孩子们对艺术的热爱和感受力。

  在俄罗斯,家庭普遍重视对儿童的艺术兴趣与爱好的培养,并不失时机地培养他们的艺术感受力和鉴赏力,让儿童从小就接受艺术的熏陶。

  在周末或节假日,俄罗斯人最喜欢去的地方是剧院,在那里经常能看到年轻的父母拖儿带女,兴致勃勃前来观赏,而且每个人都打扮得漂亮整洁,有的孩子还手握束鲜花,那是家长准备让孩子在演出结束之后送给自己喜欢的演员的。所以,一般在演出结束后,观众并不是匆匆离去,他们还陶醉在优美的艺术境界中,而演员谢幕、小观众献花有时竟持续半个小时。孩子在大庭广众下,手捧鲜花走上舞台,丝毫没有羞怯扭捏之态。

  幼儿家庭艺术教育是指家长对3-6、7岁儿童进行的以音乐、美术等艺术方式和内容的审美教育。在中国,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物质财富的迅速积累,人们开始进一步关注精神生活,注重对艺术的追求,幼儿家庭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同时,为推动艺术事业的发展,各地教育部门相继出台了艺术特长加分政策,文化部门组织各种艺术活动,许多家长和孩子投身其中,成为一股推动幼儿家庭艺术教育发展的巨大动力。各种社会艺术培训机构也应运而生,使家庭音乐教育短期得到迅速普及。此外,全国多家电视台相继推出了少儿才艺表演节目,媒体的参与,不仅为孩子提供了实践平台,更调动了家长对家庭艺术教育参与的积极性,刺激了幼儿家庭艺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在幼儿家庭艺术教育中,家长所拥有的心态直接体现在幼儿的艺术教育中,根据实际情况,可分为以下几种:

  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在幼儿家庭艺术教育中,因为每个家庭的经济情况、艺术氛围等各异,因此在多数情况下,家长的从众行为不同程度地带有盲目性。其中既有口服心服的“真从众”,即所提出的意见或建议正合本人心意,或原无固定意向而随大流思想;也有口服心不服的“假从众”,即碍于情面或者为使自己与大家协调一致也只得如此,如“其他人的小孩都学,我的孩子不得不学”。这样的家长在幼儿家庭艺术教育中为数不少,也是很大一部分家庭很难将家庭艺术教育长期坚持下去的原因。

  功利主义是“一种以人们行为的功利效果作为道德价值之基础或基本评价标准,同时又强调行为实际效果的价值普遍性和最大现实的伦理学说。”中国家长都有传统“望子成龙”的情结,再加上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较单一的人才选拔制度,使得越来越多的家庭教育走进了功利主义的误区。很多家长让孩子选择学艺术,就是为了使小孩有一技之长,将来更好的立足社会;有的直接就是希望孩子长大之后能进入到演艺圈,成为名演员、大歌星,或者升学时有特长加分等,带有非常明显的功利性目的。任何知识的学习都会带有一些功利性因素,但绝对不能太强,否则就会偏离学习本身的目的,不利于学习的正常进行。幼儿艺术教育也是如此,一旦艺术成为一种谋生的技能,它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那我们的艺术教育培养的将是一个个艺术工匠,而不是一个有着较高艺术修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所以,如果家长抱着急功近利的心理来对幼儿进行家庭艺术教育,这非常不利于幼儿的将来发展。

  补偿心理是一种心理适应机制,个体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偏差,为求得到补偿。从心理学上看,这种补偿,其实就是一种“移位”,即有些家长因为工作在外或者忙,很少有时间来陪伴孩子,便应孩子的要求,甚至脱离自己的客观条件,给予孩子某种形式的艺术教育来对孩子进行补偿。有的家庭给孩子学声乐、器乐、美术,却因为家长自己小时候的考试焦虑等而放纵孩子在艺术教育中遇到困难就逃避,什么都学,什么都半途而废。这样的家长过分溺爱放纵孩子,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过分的溺爱和纵容会让孩子变得没有目标、没有责任感,独立自主能力难以得到必要的培养,成年后无论是人际交往还是处理事情,都会变得懒散、过分依赖他人,一旦遭遇挫折和失败则很容易变得灰心、失望、缺乏信心甚至自暴自弃。

  心理投射,是指个体依据其需要、情绪的主观指向,将自己的特征转移到他人身上的现象。投射的实质,是个体将自己身上所存在的心理行为特征推测成在他人身上也同样存在。在幼儿家庭艺术教育中,直接体现为父母将自己小时候所渴望而没有得到的艺术教育强加在小孩身上,要求孩子去参加各种兴趣班等等,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强加到孩子身上,剥夺了他们决定自己发展方向的权利,使孩子缺乏规划人生的动力和追求兴趣的勇气。在满足了父母的要求以后,孩子会由于失去目标而变得迷茫。由于通过孩子进行投射的过程几乎是一个自动化过程,常常不被父母意识到,有时即使意识到了也被认为是理所应当,因此更值得为人父母者警醒。怀有“心理投射”的父母往往不考虑具体情况而去强迫孩子按自己的要求成长,这种做法实际上有悖因材施教的原则,不仅违背了幼儿家庭艺术教育的初衷,还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敌视艺术教育,甚至会给孩子造成人格上的障碍,不利于孩子的正常发展。

  在幼儿家庭艺术教育中,家长应具备一定的儿童心理学知识,提高自身艺术修养,消除功利思想,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尊重与理解幼儿,从而促进幼儿自身全面发展。

  在幼儿艺术教育中,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客观的规律,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其选择的教育内容、方式和途径也各有差异,这就要求教育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可拔苗助长。同时,在幼儿家庭艺术教育中,由于幼儿家庭环境不一样,幼儿个体间也存在着差异,因此,要考虑到幼儿的兴趣,幼儿对艺术的感受力等各方面的因素,因材施教,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根据孩子自身特点来进行家庭艺术教育。

  在幼儿家庭艺术教育中,要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理解和尊重儿童。首先家长要意识到,儿童的世界和成人的世界不一样,儿童有着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家长要对幼儿的艺术表现和艺术创作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及时的鼓励。幼儿的很多艺术作品无法用成人的眼光去解读,但是,要意识到幼儿有他自己的表达方式,可以倾听幼儿对自身创作的解读,站在幼儿的角度去理解他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样,幼儿家庭艺术教育才能得到更好的实施。

  家长对幼儿艺术教育要有着明确的认识,学艺术是为促进幼儿自身全面的发展,而不是为了升学加分、为了赶时髦、为了不落后于别人家的孩子等等,从而不要盲目的“从众”“、跟风”。

  班主任是学生班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管理者,其工作性质决定了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以及日常繁杂琐碎的工作状况。如何提升在班级管理中的处理能力,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效率,是摆在所有班主任面前的难题。在对学生实行教育的过程中,尤其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单一的教育方式显然不够适应学生群体复杂的特点,高尔基说过:“在工作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常常不是材料,而常常是技巧。”面对新型的师生关系,做好班主任工作,须树立新观念,开启新思维,探索新方法,讲究班主任工作艺术。

  通过批评甚至苛责来让一个不怎么上进的孩子去转变想法,努力学习,是一种下下策,而且通常收效甚微。因为孩子都会对斥责产生抵触心理,而害怕和不快的心情,往往使得孩子情绪越来越低落——你怎能奢望一个情绪低落的孩子会在你的课堂上认真听讲和愉快互动呢?

  法国著名教育家斯第多惠曾说:“教育是什么?教育是唤醒,是激励,是鼓舞。”对于学生的教育,应以赞许、表扬、鼓励为主,不仅对有优点、进步、长处的孩子需要这样做;对于有缺点、过失、短处的孩子,也不要直接批评、指责、而应多用期望、信任和勉励,运用正面激励的方式。

  我有个学生叫小杰,到三年级了,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汉语拼音没掌握好,习作存在比较多的错别字,成绩总没有提高的。同学们也不爱跟他玩。如果放任自由,那他也会变成“饿死的梭鱼”吗?有位教育家曾说过:“好的教育,关键在于助长孩子的兴趣和热情。”于是我决心改变他,首先要让他认识自己的价值。

  第二天,我在黑板上写了“小杰”两个大字:“同学们,你们知道‘小杰’的含义吗?这个词是指‘才智杰出的人’。我们怎样才能成为小杰呢……”在同学们踊跃发言后,我又说:“我们班小杰同学的父母给他起了个好名字,是希望他好好学习,成为才智杰出的人。”下课后,小杰第一次成了同学们羡慕的中心,他觉得自己的地位一下提高了。后来在课堂上,他开始听课了,不再是无所事事了。一次,在表演《陶罐和铁罐》的课本剧时,他主动举手演“铁罐”,我毫不犹豫让他上台。他虽然背不出课本的对话,却理解意思,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表情、动作夸张,引来同学们的阵阵掌声。表演完了,我问 :“谁演得最好?”“小杰!”全班异口同声回答。慢慢地,小杰对学习越来越有兴趣,期末考试各科成绩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信心不是天生就有的,困难和挫折固然可以激励人的意志,但对于成长中的儿童少年,成功更能激发其向上的愿望。每一个孩子心里都有属于自己的荣誉感,对孩子最好的引导方式是鼓励孩子,让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荣誉感,从而使孩子在自己内心荣誉的激励下努力向上。

  帮助学生有一个成功的开始,点亮他们心中的灯,我们就能一步一步引导他们走向成功。

  暗示是指通过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了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

  心理学家早就发现,要使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向去行动,最好尽量少用命令的形式提出要求。例如:有些孩子不肯吃青菜,父母就不宜用命令的方式,非叫他吃不可,可以自己先大口大口吃,并且说:“这青菜真好吃”,还可以谈论青菜的营养价值高,这样孩子多半也会跟着吃青菜了。而对于学龄前孩子,当他要做一些有危险的动作时,如果你只是用严厉的口吻让他不许那样做时,他一定是不听的。但如果你和他一起玩游戏,并用你的方式引导他应该怎么做时,他往往都是很愿意的。这其实就是暗示和诱导的作用。

  在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中,学生轻微违反纪律、不守公德的事情是时常都会发生的。对于这种行为,如果教师上来就直面批评,并以强制命令的口吻要求怎么做,往往难以起到很好的效果。而采用暗示和诱导的方式,可以在保护学生自尊前提下,让学生在人为营造的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达到曲径通幽的效果。

  我刚接到三(2)班时,男生多,纪律较松散,教室里到处是纸屑,课桌歪歪斜斜,经过几次强调后仍收效甚微。看来他们已经习以为常。这一次,走进教室,我放下课本,自己动手挪动歪歪斜斜的桌子,随手捡起地上的纸屑。同学们见我的举动后,也自觉摆好桌子,捡起身边的纸屑。我走上讲台,环视一周,“今天的教室漂亮多了。”接着几天我一进教室,都这样做。一星期后,我走进教室,看到的是整齐的课桌,洁净的教室,我笑了,同学们也笑了。

  教育工作中的权宜应变是指教师在正常的教育状态中要善于根据事态变化,针对问题的要害顺势引导;还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用多变的方法进行处理,从而使问题迎刃而解,这就是权变性的工作艺术。

  教育学博士金忠明教授在演讲中曾提到:“……在教育的过程中如果时机不成熟,那么就需要我们‘克制’,这也是我们作为教师必备的心理素质。……以简单粗暴的方法建立的所谓的班主任‘威信’,不仅毫无教育效果,在学生面前也充分地显示出教师的无能。”

  权变性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冷处理”的工作方式——要想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班主任必须协调好师生之间的关系,如果关系协调不当,便可能因一方感情冲动而使事情矛盾激化。

  有位教育家曾提到:真正的教育艺术,往往产生于对被教育者的冷静思考之后。冷处理的作用不仅是给师生之间一个缓冲地带,让教师不要带着情绪去处理问题,也是给争执学生双方起到缓冲作用,让学生静下来反省问题的所在,有助于学生的自我教育。

  权变性工作艺术中表现出的随机应变能力,是班主任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在创造性工作中的体现,也是现代教育观念对教育工作中的必然要求。

  在实施素质教育、应用新课程标准的今天,班主任工作既繁琐又艰巨,掌握工作艺术,将教育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相互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这本书,让很多如我一样的雷夫老师的粉丝可以弥补没能亲耳聆听大师讲座的遗憾。演讲录中既详尽记录了雷夫老师在华三地的讲演和对话内容,还有中国著名报刊对他的精彩报道。内容丰富全面的一本书,可以让从没有读过雷夫老师书的老师,甚至不认识雷夫老师的同行们,只要读一下这一本书就能全面了解56号教室的故事,了解雷夫老师对教育的执着、对学生的信任和他在教育管理上的睿智。

  我很欣喜地发现在来华的演讲和接受媒体记者采访还有和中国教育家的高端对话中,雷夫老师一以贯之、反复强调要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要让他们热爱音乐,要让他们表演戏剧、演奏乐器,他还在课堂上开设了摇滚乐课,每年要花一整年的业余时间来指导孩子们精心排练莎士比亚戏剧。雷夫老师把艺术教育提到这么重要的地位,我在书中无数遍读到。我太自豪了,因为自己就是音乐老师。

  我深知艺术教育的作用不容低估,艺术能让孩子们保有独特的自我。它能够以各种形式让他们内心丰富、人格健全。孩子们的艺术修养的提升对他们的人生很重要!但一个世界著名的老师如此重视艺术教育,我还是觉得有遇知音的愉悦。

  最早把雷夫介绍到中国的李茂老师曾问过雷夫老师:如果你是总统,你会怎样改革美国教育?他回答说,要让每个孩子都学习演奏乐器。因为这种艺术的修养让学生产生一种无形的自信,艺术教育让我的学生更加健康和快乐,这是一件让我感觉非常满足的事情。

  我认为每个学生都应该花上几个小时参与艺术活动,有的孩子很可能在数学上没有优势,但在艺术上,每一个学生都会在某些方面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如果所有的学生都参加艺术活动,这个世界会变得更美好。

  如果你想让你的学校与众不同,就让孩子们每天花一个小时练习一种乐器。当孩子们练习演奏的时候,他们学到的东西远远超过音乐本身,他们学会了如何集中精力,学会了如何相互倾听,如何尊重他人,学会了如何抓住机会……哪怕是犯错,他们也能学会怎样处理这些错误。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训练他们的责任感和纪律意识,他们能学会很多非常有用的技能。

  我的秘诀是:把艺术教育带进课堂。当你教数学时,有的孩子可能不擅长;但当你教音乐时,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明星;当你们表演一出戏剧时,每个孩子也都可以成为明星。当我们排练莎士比亚戏剧时,有些孩子简直就是一流的演员,有些孩子会跳舞,比较害羞的孩子可能会负责灯光。在艺术教育中,不同个性的孩子都能获得成功。在艺术教育中获得成功之后,孩子们就有信心在其他学科也能获得成功。

  雷夫老师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虽然他自谦自己对艺术所知甚少,只是想探索艺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多大的意义:他坦言第56号教室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它的艺术教育;他的每个学生都要学各种乐器,有的学生在一年中能学会演奏7种乐器;第56号教室的学生都会在课余自愿参加莎士比亚的戏剧表演,演员、剧务等各司其职,各得其乐。

  “假如你扫街,就扫得有模有样,一如米开朗基罗在画画,一如莎士比亚在写诗,一如贝多芬在作曲。”这是雷夫老师最喜爱的一首诗。雷夫老师以莎士比亚式态度造就了一群小莎士比亚。得艺术教育真谛的雷夫老师赢得了童心,他的孩子如此信任他。艺术就像童话里仙女的一个神奇的魔法棒,将56号教室里的孩子引向一个美妙的世界。半岛官方体育半岛官方体育半岛官方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