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小编 浏览: 日期:2024-04-13
上海国际艺术节已经举办了18届,每年深秋与艺术来一场盛大的约会,已经是这个城市的常态。
“艺术教育”作为艺术节的重要板块之一,让这个展演顶级艺术演出的节日建立了一条与市民对接、普及艺术的重要桥梁。
“艺术教育”导赏讲座和互动体验的方式,让艺术与市民“零距离”接触,一经推出便受到欢迎。今年艺术教育这一内容,在艺术节筹备之初就备受重视。
今年,“艺术教育”板块有的放矢地推进艺术普及教育,在原有的讲座、论坛、工作坊等活动的基础上,将目光聚焦在中小学戏剧教育上,推出“向大师致敬”上海市中小学戏剧教育实践活动、 “600分钟600年”系列讲座、“艺术进校园”等特别活动。
今年艺术节的参演剧目共计50台,其中,境外剧目28台,境内剧目22台。在欣赏演出的过程中,如何在“看热闹”的同时,进一步了解作品背后的创作意图和艺术价值?
今年“艺术教育”创新成立了“艺术导师”库,聘请了20余位不同领域艺术家、评论家、编创人员担任“艺术导师”,参与艺术教育项目的策划、执行。导师们举办的讲座、示范、导赏活动,提升了艺术教育互动、普及的专业性。
在艺术节“面面观”活动中,王勇、吴洁、沈伟民、谷好好等在各自艺术领域中独有建树的专家学者们与观众面对面交流,就本届艺术节上参演的舞蹈、音乐、戏剧戏曲等剧目的特色和看点,为观众进行了精彩的导赏。
戏剧方面,昆曲《邯郸记》、《牡丹亭》,话剧《北京法源寺》、《亨利五世》,评剧《红高粱》以及晋剧《于成龙》等创作谈,则为各层次的艺术节观众选戏、看戏、学习、评戏,起到了导赏作用。
话剧导演田沁鑫此次将备受好评的历史话剧《北京法源寺》带到上海,10月16日,抵达上海次日她便参加了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艺术教育讲座,向观众介绍这部戏创作的源头和采用的手法。
这是一部台词量大、历史背景复杂的戏剧,却在本届上海国际艺术节上一票难求。参加讲座的观众有超过一半并没有买到票,却仍愿意来听田沁鑫导演的创作谈。
艺术教育论坛则邀请中外艺术教育专家就“专业与非专业院校艺术人才培养的实践与现状”、“艺术教育对青少年人格塑造的意义”等话题,与现场观众进行互动交流和专业分享。
相比艺术讲座和导赏,形式丰富的艺术教育工作坊则多了现场教学、示范、展示的内容,被市民赞誉为“没有围墙的大课堂”。表演艺术家亲自上阵,演示舞蹈步法、戏剧唱腔,更直观生动地向观众解说如何去欣赏戏剧和舞蹈表演。
本届艺术节的艺术工作坊视角独特且种类丰富,包括解码梅兰芳京剧表演工作坊、“舞向未来”艺术教育实验公开课、“京京有魏,华说沪剧”京、沪剧旦角表演工作坊半岛官方体育、闲舞人剧场《莲花》工作坊、解码“活化石”梨园戏表演工作坊、“肯定式对话”——青少年戏剧表演工作坊、皇家莎士比亚剧团“英国正统莎士比亚训练”工作坊等。
福建梨园戏距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这样一个小众剧种如今在国内也不乏一批忠实粉丝。梨园戏表演艺术家曾静萍此次在上海国际艺术节上带来《玉真行》。
在一场解码“活化石”梨园戏的表演工作坊中,来听曾静萍讲课的,大部分是年轻观众。有的观众提出的问题更是颇为专业,比如 “ 七步颠 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一定要是七步 ?”更有人直接问她,“如果我 半路出家 想学戏,曾老师还收不收徒弟?”
这样的活动,为喜欢小众剧种的观众提供了与大师面对面的机会,是一种福音。然而,起源于宋元时代的这一古老剧种,通过工作坊发现自身受众越来越年轻,向年轻人进一步普及了传统戏剧,何尝不也是戏曲之福?
如果说面对观众进行的具体演出讲座和工作坊教育是针对具体演出的“强化普及教育”,面对学生群体的艺术教育“校园行”则眼光更为长远,意指在孩子们心中早早埋下艺术的种子。
今年“艺术教育”聚焦中小学戏剧教育,策划了不少面向青少年儿童的教育活动。
2016年,恰逢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汤显祖逝世400周年、老舍先生逝世60周年、曹禺先生逝世20周年。为了纪念这四位不同时代、古今中外的艺术大师,今年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艺术教育”板块以“向大师致敬”为口号,打造了一系列中小学戏剧教育实践活动。
让小戏迷登上大舞台,是“向大师致敬”上海市中小学戏剧教育实践活动的宗旨。因此,“艺术教育”板块从今年暑期档开始,在申城102所戏剧戏曲特色中小学,发布优秀剧目“招募令”,半岛官方体育征集其中培育成熟的舞台剧、小品、短剧等作品,最终,由艺术节“艺术导师”库成员遴选出近20部优秀作品进行辅导和提高,凸显孩子们在戏剧艺术教育中的“体验和感受”、“参与和提升”。
经过近半年筹备,10月16日举办的“中小学戏剧嘉年华”展演上,孩子们表演了京剧《霸王别姬》、越剧《穆桂英挂帅》、沪剧《芦荡火种》、滑稽戏《三毛学生意》等节目,演出虽然稚嫩却也有模有样。
不少偏远学校、特殊学校的孩子也借这次展演,登上了一线艺术节的舞台。上海盲童学校长年坚持艺术教育,还创办了国内唯一一个盲人剧社“感觉剧社”,在嘉年华上,他们表演了朗诵节目《沁园春·雪》,让台下观众感动落泪。
嘉定区真新小学的李珏校长对学校有机会参加“中小学戏剧嘉年华”深感激动,“这可是我们 边远 学校的孩子第一次登上国际艺术节的大舞台啊,值得珍惜!”
别看戏剧嘉年华办得有声有色,在推广初期也着实是走一步险棋。“相较于音乐、舞蹈,戏剧教育的门槛更高,对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文学底蕴、肢体协调能力有着更为全面的考察。”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艺术教育”负责人吕琳表示,历时4年的“艺术教育”校园行以往以沪上高校为教学目标,进入中小学实属头一遭,“不过,随着艺术教育的普及与重视,戏剧教育低龄化一定是未来的趋势,所以今年我们向中小学 发起攻势 。”
尽管戏剧教育年龄层趋于低龄,“艺术教育”在授课大师的选择上依然维持一贯的高水准。素有“莎剧王子”之称的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焦晃特邀出席此次嘉年华,“在场的每一个节目我都在看,尽管有些节目不那么复杂,但你们的形体表现和语言都让我感动。”
“艺术进校园”是本届艺术节深受学校、师生欢迎的项目。以色列“银”舞蹈团、丹麦米什玛什剧团《罗密欧与朱丽叶》、德国第五轮《非凡之旅2》、斯堪的纳维亚自由狂热舞团《进化男孩》等外国院团给幼儿园、中小学的孩子带去精彩的表演。
米什玛什剧团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还为上海市盲童学校的孩子们带去一场特别的演出。这个剧团擅长于用口技和肢体来表现戏剧。考虑到盲童学校的孩子双目失明,剧团特意在演出后把孩子们请上舞台,去触摸演员肢体、体会动作,现场反应十分热烈。
“把这个剧引入上海市盲童学校,就是因为我们认为艺术教育对盲人孩子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手段,可以让他们自信,让他们更多地去参与。” 上海国际艺术节“艺术教育”板块负责人吕琳表示,艺术教育的目的不只是普及艺术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爱上艺术,通过欣赏和参与改变自己。
本届上海国际艺术节还首创建立了“艺术教育导师库”和“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小学艺术教育合作学校”,旨在让这些学校与贯穿全年的“艺术教育”板块建立长效合作机制,让艺术教育活动走出艺术节的时间限制,成为平时也能与孩子们亲密接触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