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小编 浏览: 日期:2023-11-0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广大文艺工作者应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然而,一段时间以来,不少高校艺术人才培养重动手实践之“术”、轻思考明理之“学”——老师们希望学生尽快掌握创作技巧,并在艺术实践中发挥直接作用,却忽视了文化积累对于艺术创作和艺术研究的深远意义。重“术”轻“学”导致一些艺术从业者文化素养不高,不仅限制了他们个人事业的发展,也对整个行业造成不利影响。比如,很多演员在表演中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句苏轼《明月几时有》的词时,完全是陈述语气。可这句话分明是苏轼对时间的思索和对青天的追问,无疑应该是问句。再比如半岛官方体育,表达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的“一夜鱼龙舞”时,很多演员把眼睛望向水里和空中,说“看到了鱼在水里游,龙在天上飞”,可这里的“鱼龙”指的是鱼灯和龙灯,描写的是元宵夜众人耍灯的场面,表达的是古代人们的狂欢。还有一些创作人员,缺乏对历史的了解和敬畏,创作出的作品严重脱离史实,甚至架空历史、歪曲历史,陷入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陷阱。凡此种种,皆跟文艺行业从业者在接受艺术教育过程中,把时间和精力多用于对创作技巧的学习而忽视文化积累有关。
要想解决文艺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全面提升文艺工作者的素质,而要全面提升文艺工作者的素质,则应从艺术教育这个“根子”抓起。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等艺术教育是一个现实而紧迫的课题。
近年来,由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先生主持的《中国文化与传统美学》课程力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等艺术教育融为一体,用实际行动探索破解艺术人才培养“术”与“学”相脱节的难题。经过多年探索,《中国文化与传统美学》课程成效初显,引发业界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开始参与这门课的讲授。这对于高校艺术教育破解重“术”轻“学”难题具有启示意义。
课程体系的构建,会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就艺术创作而言,艺术始终与求道、明道紧密相关。有“东方黑格尔”之称的晚清文艺理论家刘熙载在《艺概》中开宗明义地指出:“艺者,道之形也。”对高校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若只看到“器”的价值,而看不到“道”的意义,敬畏学术便无从谈起,艺术之路也很难行稳致远。
《中国文化与传统美学》面向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类全科博士生开设。课程内容涵盖易、儒、释、道、唐诗、宋词、宋明理半岛官方体育学、古代戏曲等国学经典,以美学为隐线,勾勒出中国文化与传统美学的宏阔气象,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中国文化与传统美学不同面向的研学之窗。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原汁原味、回归原典的讲授方半岛官方体育式,赋予了课程敦厚雅致的品格。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们培养了“仁者爱人”“厚德载物”“民胞物与”的品性情怀,涵养了“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气度修养,进而为承担“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责任担当做好准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大量塑造理想人格、建设社会秩序、构建礼仪道德、塑造国政民风的内容,这些共同构筑起学生们的精神家园,能够在学生们未来的艺术之路上支撑起他们德艺双修、以德为先、以德养艺的价值追求。
回归原典,绝不意味着故步自封,而是要“自出精意,自辟性灵,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中国文化历来推崇“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为此,《中国文化与传统美学》每节课上,授课老师都会给学生留一定的提问交流时间。在这一环节,学生们往往能够摆脱现有研究的束缚,转而根据自己的专长、兴趣、经历,联系个人听课的体悟,结合当代审美追求,敞开心扉、提出问题、深入交流。例如,在一次关于民间文艺的课上,一名来自影视专业的博士生反映,她在做中国偶动画的民族化研究时受到质疑,有人跟她说:“业界最热门的是数字动画研究,你的研究有什么意义呢?”那位博士生曾有过动摇,但通过学习民间文艺课程,她认识到自己的研究的价值与意义,坚定了信心,并通过与授课教师的交流,进一步拓展了研究思路。
新时代,建构新型学科关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等艺术教育真正融为一体,不仅是满足当下文艺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还是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时代要求。高等艺术教育要承担起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使命,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在多元文化思潮的激荡中保持清醒头脑,不断夯实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和美学基础,培养出更多植根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艺术教育、理论评论与创作人才,续写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作者:许莹,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文艺报》艺术评论部编辑、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博士生)
近年来,当地依托自然资源优势,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采取公司+合作社+集体+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有机富硒鲜食玉米深加工产业,带动集体增收,群众致富。
2023年10月12日,北大荒集团建设农场组织半岛官方体育大型机车群对种植的20.61万亩大豆进行抢收,确保成熟的大豆颗粒归仓。
2023年10月8日,在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天堂镇,楼宇、山峦、河流、道路与云雾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和谐美丽的画卷
2023年,泰州市海陵区实施杂交水稻制种0.56万亩,预计可向市场提供水稻良种250余万斤。
在侗族村寨中,向来有“有寨必有鼓楼,有河必有风雨桥”的说法。这种特色是侗族人民长期在山区生活的经验体现
近年来,各地不断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湿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随着湿地公园的建设,湿地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和保护,众多鸟类在此现身,栖息觅食、追逐嬉戏,成为湿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2023年8月30日清晨,在山东省荣成市桑沟湾海洋牧场周边的风力发电场,风力发电机映着朝霞、渔船、海洋牧场,源源不断输送绿色能源
近年来,江苏省海安高新区社区教育中心为丰富社区退休人员的业余文化生活,坚持从老年人的特点出发,以欣赏—模拟—学创的舞蹈课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应对老龄化的舞蹈教学,受到了退休人员的喜爱。
2023年8月21日,重庆市梁平区屏锦镇万年社区,错落有致的村庄、金色的稻田、蜿蜒的乡村道路相映成景,勾勒出一幅乡村美丽画卷。
光明网联合中国图片社精选中国图片大赛历届获奖作品,以“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为主题,展现乡村振兴新图景。用图片讲好中国故事,以影像传播中国声音。
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康乐镇、大河乡、白银蒙古族乡境内的外星谷星际主题地质公园,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张掖世界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园总占地面积17.34平方公里,包括游客服务中心及火星谷、水星谷、木星谷、大炼钢铁遗址四大景区
2023年8月17日,数十只热气球飞舞在甘肃省张掖七彩丹霞景区上空,为游客上演了一场热气球与彩虹山的唯美邂逅。
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三清山位于江西省上饶市东北部,景区内千峰竞秀、万壑奔流、古树茂盛、珍禽栖息,终年云缠雾绕,充满仙风神韵,自古以来便有“天下第一仙山”的美誉。
合肥市长江路第二小学栢景湾校区8名少先队员来到某干休所看望抗美援朝老兵郑尊礼,通过聆听战斗故事、参观荣誉史馆等活动,教育引导青少年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激发青少年爱党爱国的热情,争当新时代的好少年。
2023年7月30日,湖北宜昌雨过天晴,三峡大坝附近云雾缭绕宛如画卷,美不胜收。
2023年7月27日,江西省瑞昌市武蛟乡,俯瞰蓝天白云下的瑞昌虹源光伏发电站达尔湖场区,排列整齐的太阳能光伏板与周边景致相映成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