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官方体育

导航切换

联系电话:
020-88888888     13988889999

半岛官方体育

半岛官方体育

半岛官方体育艺术的教导十篇

作者: 小编 浏览:   日期:2023-11-25

  一天, 曼曼把画中人物的头涂成了强烈的紫色,把背景的天空涂成了深红色。妈妈见了非常生气,训斥她:“你画的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兰兰画得比你强多了,她长大了一定能成为大画家!”爸爸坐在一旁接着说:“这么乱涂乱画的,简直是没脑子―你白上美术课了。”

  曼曼家长的错误在于,他们根本没搞清楚培养孩子学习艺术的目的是什么。艺术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画家、音乐家、舞蹈家,而是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孩子成为人格健全、素质高尚的人。对孩子的美术创作,随意批评或指手画脚地进行指正是不正确的。因为孩子有自己的思维方式,他们的艺术能力有一定的发展阶段,超越他们的发展阶段,要求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掌握较难的绘画技法,甚至用成人的眼光去评判孩子的画,这些都是错误的,充其量只是让孩子学会了机械的模仿。

  “让我们先别开灯,大家一起等待暮色的来临。大家可以互相说话,但不能忘了观察窗外的景色,一定要把这一切记下来。”

  孩子们开始叽叽喳喳地笑闹起来,但持续了很短的时间,就什么声音也听不到了。孩子们安静地坐在窗前,看到最后一丝晚霞消失,淡紫色的雾霭升起来。教室里越来越暗,但没有人想到开灯。黑暗一点点地蔓延开来,包围过来,远处的灯火亮了,天上也若隐若现地出现了星星……

半岛官方体育艺术的教导十篇

  直到黑夜彻底地淹没了一切,这位老师突然说:“请开灯吧!”孩子们吓了一跳,接着欢呼起来。他们这一个小时的“作业”,收获很大,对他们来说,这样的体验与感受也许终生难忘。

  这位美术教师对学生们进行艺术教育的高明之处在于:她的教育方法,既满足了孩子自然、本能的绘画渴望,又发展了他们对美术的感受力和理解力,同时给了他们最大的快乐。

  如今,家长们越来越重视对孩子进行艺术教育。他们带着孩子学琴、学画、学唱歌,一年四季,风雨无阻,连孩子的正当休息也不放过。但是他们不见得对艺术教育有着正确的认识,不见得真正掌握了艺术教育的方式、方法,他们的言行极有可能无意识地挫伤了孩子刚刚萌发的艺术创造力,甚至他们根本没有搞清楚,自己对孩子所进行的艺术教育到底是什么。

  这里还有个值得家长们学习的例证:20世纪著名的钢琴家鲁宾斯坦出生于一个对音乐一窍不通的家庭。在波兰,当他蹒跚学步时,就非常喜欢听所有的声音,包括工厂的汽笛声、卖东西老人的叫卖声……他不爱说话,但喜欢唱歌。实际上,他的这种能力,很快转变成了一种游戏,人人都试图用唱歌来和他交谈,而他自己也试图通过曲调来认人。在他3岁时,父母为哥哥、姐姐买了架钢琴。鲁宾斯坦后来回忆说:“客厅成了我的天堂……我半游戏半认真地弄清楚了各个琴键的名字,我背朝钢琴,便能说出任何和声的音符,即使是最不协调的都行。从那以后,掌握那些复杂的键盘,就成了我的游戏。我很快就能用一只手,后来用两只手去弹奏任何听到的曲调了。”

  艺术是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进行不断探索的成果。现在对艺术的定义极为广泛,从眼睛所及、耳朵所听、鼻子所嗅、甚至身体的感受,所有能让人产生愉悦或者情绪共鸣感受的事物都可以称谓艺术。视觉艺术除了传统定义的美术与设计之外,还衍生出如园艺、插花、化妆等诸多范畴。耳朵所能感受的美除了音乐本身,还有乐器与放音设备的极致追求。鼻子能闻到的香气如香水、食物的烹调、甚至葡萄酒的酿制也都是艺术的体现。而身体的感受,如材质的运用;伸手所及的每一个恰到好处的装置都是人们对艺术的追求。艺术出现在我们所能涉及的几乎所有领域。因此,现代许多高校都开设出多种不同专业的艺术类学科。当艺术这一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学科体系时,人们总结出艺术的三大社会功能:审美认知功能、审美娱乐功能、以及审美教育功能。其中审美认知功能是指通过对艺术的体会与鉴赏,更为全面的认知自身、认知社会、认知历史以及认知人生。审美娱乐功能是指通过对艺术的感悟,放松紧张情绪,寻求一个更为和谐的生活空间,以积极乐观的方式使感受者更为主动的体会艺术所要传达的内涵,并以此延伸至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而对于社会而言,艺术所代表的审美教育功能也同样拥有巨大的能量。艺术本身能传递一种真善美的感染力,而人们通过接受这种熏陶,会不由自主的将艺术作为自身精神上的寄托;思想上的启迪;行动中的标杆,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人们更为上进的思想、更加积极的生活状态,从而树立起具有“真、善、美”这一感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艺术的这三种社会功能是相辅相成,融为一体的。因此艺术在世界每一个角落都以不同的方式展现着,并影响着每一代的人们。

  对于学校这一社会教育机构而言,艺术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功能尤其重要。这也是当代社会频繁出现的一个对教育成果的重要归纳――素质教育。过去的国民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学业的进步,智力与能力的提高。而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定义除了智力与能力的要求之外最重要的人才评判标准变成了沟通的能力、协作的能力、人格的完善、德智体全面的发展。

  虽然德育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但在具体运行的过程中,教育还是有许多欠缺之处。在整个教育体制内,普遍的方法依然是一种教条式的教育,其中也包括德育的培养。现在的艺术类课程交给学生的内容基本还停留在对艺术本身的认识与审美的培养。而对于如何更有感染性的引导;如何运用艺术中的教育功能使学生能够更为积极的接受真善美的熏陶;如何更为主动的面对学习与生活;如何在现有的规范科学教育方式中做到潜移默化的德育培养,这些对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是需要攻克的难题。

  对于现代艺术高校而言,许多的艺术流派在这里交汇,碰撞出新的火花,并在这里繁衍传承,这里是许多艺术爱好者心目中的圣地。艺术是一个趋向完美的表现,是人类对美好事物的寄托。但于此相反的却是许多的艺术家虽然拥有超乎常人的艺术天赋,但他们异于常人的性格和最后的结局也往往被世人所谈论,留下一个天嫉英才的惋惜评价。所以作为当今的艺术类教育机构,培养的目标首先是针对众多学生的人格塑造,而不是艺术家的塑造。对于现代艺术高校而言,这样一个学术机构本身所掌握与接触到的艺术资源比其它任何一类学校都要多。如何从艺术教育中挖掘出更为合理的德育工作方式,是每一位教师、学校管理人员都应该认真思考与积极探索的内容。

  音乐、舞蹈、美术、设计、戏剧等所有学科都是艺术的一类研究方向。其所包含的积极性在审美水平的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开拓和身心的全面发展中都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过去高校教育的弊病在于知识的传授总是通过理论学习、课堂实践和社会实践等形式进行。教学方式的简单化虽然使艺术教育能够传授给更多的学生知识,但是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兴趣爱好与关注角度的不同,对艺术作品的理解都有所区别。也因此导致教师在艺术教学过程中仅仅以自己的认识进行艺术分析与归纳,所得出的结论较为片面,很难使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产生深刻共鸣。因此学生对艺术课程的学是停留在被动接受理论知识的过程,无法使艺术中所具有的审美教育功能真正发挥作用。尤其是艺术教育与其它的理论知识学科有一定区别,它从本质上来说更偏向于对感性认识的体会,因此在教学方式上更需要因材施教。而高校艺术教育如何从课堂理论化的讲授转换成更为主动的引导学生自发自愿的体会艺术作品;如何在提高学生欣赏水平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将美的感染力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在课堂的教学中以主动的态度接受品德、素质的教育影响,这些都需要教师对授课方式与教学节奏进行探索,以追求更为有效的传授方式。

  (一)讲授教学向讨论教学转化,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接受真善美的熏陶。艺术教育工作包括艺术理论的教育,也包括艺术创作的指导。教师对于艺术理论的讲解阶段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简单的语言表述。可以化被动为主动的提前布置教学任务,让学生自主学习,在了解简单的理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在课堂中展示优秀的艺术作品,并由学生分组讨论,达到主动学习的效果。虽然对于艺术的认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通过相互讨论,共同分析艺术作品,或以小组的形式完成艺术创作的过程也能使学生对艺术的体会更为全面,对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有更深刻的理解,使学生自主自愿的接受美的感染,通过体会到的感动使学生产生认同的同时主动接受艺术理论的内容。这也有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认知系统。于此同时通过讨论可以完善学生的交流、沟通甚至协作的能力,达到相互欣赏、共同进步的校园氛围。艺术所代表的内涵不是简单的某个人、某个流派就能阐述清楚的内容。老师对于艺术审美的培养应该重在引导,由学生自己积极的理解与欣赏。当学生能与艺术中优美的音符、绚丽的色彩、感动的故事产生共鸣时;对于艺术所蕴含的美与冲击心灵的力量有了更深的认识时;学生就能获得对于艺术中所代表的“真、善、美”的认识与理解的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对于艺术创作的热情与富有成就感的满足心理。

  (二)弘扬民族文化,潜移默化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艺术是多元化的,也是分流派的。在文化的差异与时代的变迁中,每一种艺术风格也有所不同。横向对比,艺术有着民族、文化、地域的区别;纵向对比,艺术又在各自的历史长河中以不同的风貌进行着演变。在众多的艺术风格中,中华民族因其悠久的历史与广阔的土地,造就了丰富而独特的艺术形式与灿烂的多民族艺术风格。中国的艺术在世界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与鲜明的可识别性。因此教师不仅仅要对艺术进行宏观的阐述,而对于我们自己民族的艺术形式更应该重点介绍。学生在通过了解中国古往今来的大量艺术作品之后,归纳出我们自己民族的艺术语言,并通过对其艺术形式的理解,对民族文化产生更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既陶冶了情操,又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这种教育不同于政治课程的纯理论教学,而是一种潜移默化、感动心灵的熏陶。

  艺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体系,有着自身的魅力与价值。作为艺术教育者而言,不能简单的沿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将已有的理论体系与表现形式强硬的灌输给学生。如何最大限度的让学生自主的感受艺术的魅力;如何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完整的人格;如何引导学生用自己理解的艺术语言创造新的艺术,这些都需要教师进行思索。

  大学的校园文化作为德育的重要途径,本身就极具渗透性与感染性。学校的校风、学风、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与娱乐活动的开展这些都在潜移默化营造着教育氛围。善用这些德育的机会,能有效的达到教育目的。

  (一)入学适应阶段。艺术大学和其它所有高校一样,都有着各自的校训、校风、学风和教风。这些明确的人才培养方式与目标在学校建设初期就以警句的形式浓缩的进行了表述。虽然每所大学的培养方向在语言的表达上有所不同,但总的方针依然是引人向上。这些要求对于学校、教师、学生而言都有明确的目标定位。除了课堂专业知识的学习之外,对于这些目标要求的了解也应以多种方式使师生能谨记并产生认同感。因此新生的入学教育就是一个极好的教育契机。学生在入学期间都抱有较高的接受能力,在此期间的新生对于大学与大学学习方式都以一种迅速接纳新事物的心态在适应着大学生活。因此入学教育,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方向、自身培养方向的定位都起到一个极好的教育阶段。在这个有利时机,学校应使学生全面了解如校史、学校优良传统、行为规范等等。

  同时,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也可以组织其运用自身所学专业知识对学校的校训、校史或者学校生活进行艺术创作。如影视专业的学生可以对自己所在的艺术大学的历史、现在正在发生的故事进行纪录片的创作,故事的演绎;设计与美术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摄影、宣传册、美术创作等多种形式记录学校生活;音乐专业的学生也可以对学生时代的心情、学校的历史事件进行音乐创作等等。这些活动能加强高年级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加深他们对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同时对于他们自身而言也是一次再教育的过程。而在新生入学阶段分批的对新生进行这些艺术作品的展示,也同样能使新生对所在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大学生活有更为全面的认识。通过接触本专业高年级学生的艺术作品,也能更好的激发新生对专业技能的学习热情。

  此外,高校的学习与中小学学习方式有着明显区别。高校大学生在学习上拥有更多的自主性。每学期自由选择课程,可支配更多空余时间,甚至有些专业课程的教师会提前布置下需要预先自学的书单。这些都与中小学阶段由教师布置作业并检查作业的教育方法不同。为了使学生能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学习计划和发展目标的制定就尤为重要了。班主任应在新学期开始时指导学生正确制定自己大学四年的学习目标,并细分至每学期的学习计划。随后在每个学期期末进行学习效果的总结,对新学期学习计划进行重新修订与完善。以了解自己所学专业需完成的学科要求与技能要求为前提,制定好每学期需达到的专业水平与假期的自我完善计划。这能很好的使学生迅速转变学习方式,更为主动的掌握自己的学习进度。使学生养成自我负责、自我完善、认真学习、积极生活的良好习惯。这也是一种完整的人格培养方式,可以加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增强学校学风的建设。

  (二)实践下乡活动。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是一对密不可分的教学方式。此外,实践下乡活动也是艺术高校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中国有56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艺术语言。中国历史中也存在着不同的艺术形态。通过实践下乡活动,以实际的调研将多种艺术形态展现给学生,能促使学生更全面的认识世界、认识我们自己的国家。有计划的组织学生进行下乡调研、参加社会调查,参加社会服务、参观历史博物馆、参观人文景观、尤其是毕业前夕的毕业社会实践,都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过程,也是德育的机会。使学生了解今后步入社会时所学专业的实践运用方式,以及初步了解各自专业更深层次的研究方法。通过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社会活动中,亦能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在社会实践中对专业知识的实践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巩固专业技能的实践运用能力。

  (三)班级日常活动。班级日常活动通常指班会。这是针对班级日常事务进行及时通知或教育的活动。对于班主任而言,应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掌握语言的艺术,避免说教或强硬的安排方式。使工作内容能真正的深入学生群体,起到正确的指导作用。

  美的本质是天人合一的和谐自由的理想关系,它包含着认识关系和功利关系,又不同于认识关系和功利关系,体现出真善统一的特色,它具有人类社会性、客观实现性、形象直觉性、精神功利性、和谐自由性、新颖独特性等基本特征。美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教育人,它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当前多元美术文化的提出极大的丰富了美术教育的内涵,美术教育从教材选编到创造性应用都为我们搭起了多彩的舞台。教学时我们应当把实现美术教育的美育功能,当作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深化大纲精神,全面提高孩子的美术素质,促进个性的形成。所以,美术教育要兼顾孩子的各个方面的发展。正如常锐伦所说:“美术学科教育正是通过充满感情的艺术形象,从感性上打动学生,使其感之以美,动之以美,然后晓之以理,达到陶冶情操,使之心灵美好,行为高尚,身心得到协调健康发展。”

  由于遗传、环境、感知经历及心理特征等因素的差异性,决定了每个人在绘画方面的表现有共性,也更有个性。对此,有关专家曾将人们分为三类――“视觉型”“听觉型” “动觉型”。这只是类别的大致的划分,具体对每个孩子而言,我认为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孩子因独特而美丽,对于孩子表现出的个性差异,教师要善于发现,学会尊重个性,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

  (1)对视觉型学习者:由于他们大多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上了,因而有些人会对其它活动不太感兴趣,特别是动手能力的培养是这个学习类型的人一定要注意的一个方面。这类学习者可通过下列方式加强学习能力:

  (2)对听觉型学习者: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这样既开阔了自己的思路,又使自己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听觉型学习者可通过下列方式加强学习能力:

  (3)对动觉型学习者:这类学生在学习时宜采用分散法进行学习。这样学习的方式可以使学习者不至于感到太疲劳,并可以逐渐地对不感兴趣的学科也产生兴趣,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动觉学习者可通过下列方式加强学习能力:

  爱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无论学生将来从事美术专业,还是做其他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画画的时候告诉学生怎样多思考,怎样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生活经验。多留意他的画面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并鼓励他保持和加强这种表达方式。不拿学生的画相互比较,以免和别人学。因人而异地发掘学生不同的艺术感觉,把它组织起来。经常暗示他“你是独一无二的,你所做的永远不会和其他人一样”。增强他的信念。久而久之,他就会成为有个性的人。

  由于科学知识的普及,以及人们教育观念的转变,不少人已经意识到对尚未出世的婴儿进行胎教,这表明早期教育对人的一生十分重要。孩子们都具有超出家人对其所估计的巨大潜能。因此,对他们的教育如果能稍微提前,就可让他们释放出非同一般的能力,从而大大拓宽他们的思维的感知领域,而这种拓宽,对于他们的成长和未来,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在绘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成为他们智慧潜能的启迪者,为孩子自由充分地表达心智提供“营养”,帮助引导他们发现自身蕴藏的潜能,提升自信、创造快乐,综合拓展智力,还应当及时引导孩子们富于情趣的思维活动和审美意向。

  许多优秀的绘画作品,都是孩子在情感冲动的状态下创作出来的。情感是艺术的生命。艺术的发展,从古至今,无论是具象艺术还是抽象绘画,所有优秀艺术作品都包含着浓烈的情感因素。显然,情感是艺术表现和艺术欣赏之间不可缺少的重要媒介,同样,具有丰富的情感也是任何一位成功的艺术家重要素质。尽管孩子绘画训练并不是以造就艺术家为唯一目的,但既然进入绘画活动,就不可避免地要注重孩子的情感表达和培养。成长中的孩子在不断接受各种外部信息的同时,往往会激发其各种情感,并将其情感溶入自己的生活。在其从事绘画活动时,也自然而然地以将其情感表达在作品中。因此,孩子们即便是在胡乱地涂抹,也常常都是在倾诉其心声,与自己或假设中的对象对话的一种特有方式。对此应当加以鼓励,帮助他排除情感表达的障碍,并引导他们的情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时常有家长说他们的孩子在学画以后,眼光高了。这里所说的眼光,就是指审美品味。在街上,在商店,孩子们对服装、对日常用品,往往从美的角度加以评价,显然,绘画训练促成了他们对美的意识的感悟,他们开始用审美的眼光对待生活。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但是这些美只因那些具有审美趣味的人才存在。同样,也正是兼顾了审美趣味,我们的桌子、茶杯、窗帘、花衣、楼阁等等,让我们在使用的同时,也得到了美的享受。具有一定审美品味的孩子,通常能品尝到更多的幸福感,并将会拥有更丰富更充实的精神生活。美感具有多种性质,而绘画活动则是提高视觉审美能力的最有效的方式。其结果使孩子们发现生活中更多的美,然后发现的这些美又有增强其绘画作品的感染力。因而。不仅要培养孩子对绘画艺术的审美品味,也要使他们的审美品味推向更为开阔更为广泛的领域。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可以通过一下途径:

  (1)发挥美术欣赏课的作用。当学生误解美,甚至扭曲美的时候,我们的任务首先应该是在他的面前多放点美的东西,并教会他们如何去认识、欣赏美。这也是形成美的前提条件。开设的美术欣赏课无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如何去领会艺术品的艺术价值呢?这正是我们教师努力去追求的任务,美术欣赏,是一个观察、体验、品味艺术作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进行感受、体验、分析、思考、判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以及一定的知识。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审美兴趣,陶冶高尚情操,而且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教育,发挥出社会功能。

  作品《蒙娜丽莎》,在电视广告中也上了镜头,我想大家都不会陌生,但在欣赏课时,几乎所有班的同学都停留在这样的描述上:表现的是个温和、安详、美丽的女性,她的气质很好,艺术家的绘画技能很高超,看上去很舒服……甚至有人对100名18岁的美术专业班的师范生进行调查,结果得到的表达顶多只是补了一点点:这是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作品,又叫《神秘的微笑》,创作于文艺复兴时期……显然,对作品的主题、材料、文化背景、历史背景、历史作用没有深入地挖掘,既然叫“神秘的微笑”,就应该思考神秘在哪里,她的笑代表了什么?实际上,这些问题并不是难以解释,只要有一定的世界历史知识基础,就不难发现当时“神”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而《蒙娜丽莎》那双神的眸子和会心的微笑,显然是对神的挑战,是对人生的充分肯定,对人性的赞扬……如此反复提炼,使艺术品的价值显示出来。类似的优秀艺术作品数不胜数,在美术教育的舞台上,我们应该充分挖掘这类资源,通过对艺术品的高层次欣赏,使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心理素质等都得到提高。这就是素质教育课程中美术欣赏课应该起到的作用。

  (2)书法练习中修身养性。书法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审美意识的净化,审美意识的结晶。书法艺术,能给人以艺术美的薰陶,使人受到民族文化精神的感染,可以焕发精神,舒展郁结,在现代社会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同时,使精神生活也趋于充实和典雅。当书法与特定的文字内容、图画结合起来,常常给人以真善美的感受,使人的深层心理素质受到潜移默化。以上书法的精妙的作用,需要有毅力、需要有意识经过较长的过程去感悟,而这种过程,本身使人得到磨炼、提高。不可能每个习书者最终都能成为书法家,而在这个习书过程中,每人的收获都是难以估量的。

  (3)注重校园、教室的环境布置。校园教室的美化是美术教育的外在条件之一,而其对美育潜移默化的效果又是显而易见的。不妨看看如何精心设计、布置教室的:在一侧墙上挂着一幅书法作品和一幅国画,而另一侧墙上,则依次整齐排列着班级集体及个人的荣誉、成果展示,而在后墙黑板两侧分别是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前后黑板上分别是醒目的校训与班训,在窗台上则是分散着的几盆花草――整个教室的布局自然、美观、实用、有序。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会了学习,学会了生活,学会了对美追求和创造美。环境的潜移默化作用,可以用“以有形促无形”来概括。美好环境,可以涤荡学生的心灵,也使他们更加懂得学习、生活,爱惜学习、生活。

  (4)在春秋游的观赏中提高审美的眼光。旅游是美术教学的社会课堂,它的重要意义就是去观赏美、捕捉美、带回美,实现这个意义的做法可以概括为“三步曲”――先准备,再捕捉,后巩固。所谓准备,那就是在出发前,了解清楚目的地的地理环境,了解清楚旅游过程的安排,目的是精心准备“节目”(比如游戏,野外写生、摄影等),到时见缝插针,利用好“自由”时间;所谓捕捉,就是在旅游过程中,积极地参与到学生当中,设计各种形式激发学生注意身边的美好事物(如画下美好的风景,摄下精彩的瞬间等);所谓巩固,就是回来之后的回味,在班级里展出获奖的画画、摄影等作品,展出比较好的旅游随笔,既可以让美得到再现,又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增进集体凝聚力。利用好春秋游机会,进一步提升到引导学生对大自然美的追求,用大自然无限的美去薰陶学生的心灵,起到美好的教育作用。

  国画大师齐白石曾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西方现代绘画巨匠保罗克利说:“艺术并不是呈现可见的东西,而是把不可见的东西创造出来”。人类的历史正是不断创造的历史,没有创造,也就没有今天的世界。创造性思维是人类与其它生物的伟大区别。未来的社会同样需要不断创造才得以继续发展,而即将步入未来的孩子,无法回避创造的责任。所以要尽力引导孩子养成爱动脑筋、善于开拓的习惯。美国当代教育家维克罗恩菲尔指出:“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施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目标将已达成”。这段话可以看成是对培养孩子创造力的普遍意义的说明,同时也可以作为我们从事孩子美术教育应当遵循的原则。

  孩子开始画画一般是选择与生活相关的事物,他们喜欢画他们所看到的、想到的以及最引起他们兴趣的,美术教育就应当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对此加强引导。比如在外面画汽车站、理发店、公园、卖西瓜等等,在家里画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等生活场面或情景,使他们通过绘画培养和加强自己的爱心,鼓励他们热爱生活、关心他人、关爱自然,让他们始终保持对生活的审美兴趣和审美热情,从而建立起健康向上的生活观和人生观。

  除了要让孩子不断获得丰富的生活感受,也要开阔他们的艺术眼界,对此,不妨采取这样一些措施:

  (1)时常给孩子们上一些欣赏课是十分必要的。通过欣赏课,可以让孩子们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同时也会增强孩子的作画兴趣。但是欣赏课不宜太长,每次欣赏的作品也不宜太多,力求少而精,以便于孩子接受和消化。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激发兴趣,开启心灵的双重功能。

  (2)范围内经常就一些孩子的一些作品进行具体的分析讨论和评比。如在每节课中,抽十分钟时间进行这种活动。由于孩子们对自己同学的作品最有兴趣,往往容易发现彼此的优缺点,这就会引起他们热情的关注和讨论,从而培养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并形成他们善于取长补短的良好习惯。

  (3)在创作过程中,适当地停下来,进行一些阶段性欣赏。如拿一件未完成的作品,提出问题,让大家都考虑如何作下一步表现。这样做,往往会使孩子们都一齐开动脑筋,共同切磋,进入互换角色的趣味性创造。对此,他们不仅产生热情,而且会有一种新鲜感。

  教育的意义不是单纯的知识赋予,而应是培养精神、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多重富有者,使我们的学生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

  很多人把云师大附中的教育特色形象地说成是“放羊吃草”,我们理解的放羊吃草实际上就是“授人以渔”或者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即“教是教给学生会学”,所以我们的校训是“不但要学会,关键要会学”。

  爱因斯坦有一个著名的公式:w(成功)=x(刻苦努力)+y(方法正确)+z(不说空话)。成功,绝非偶然,特别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资讯时代,知识高速更新,社会快速发展。环境迅速变化,只有拥有科学的学习方法者才能应付这种变化,才能在这种环境中求得进步和生存。

  古人云:“得其法者事半功倍,不得其法者事倍功半。”在成语“点石成金”的故事中,那个书生很聪明,他知道成千上万块黄金也抵不上一个点石成金的“手指头”。他要仙翁的手指头就是要仙翁教他点石成金的方法,因为掌握了这种方法一辈子受用。这就启示我们:教学也要重视教会方法,要教会学生自己去学习,这样,就能使学生终身受用。正如古语所说:“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

  学习是动脑的事,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作为教师,不能授人以鱼,而应该授人以渔。就是说,教给学生正确的方向和方法,任其跌打摔爬,在浮沉起伏中锻炼独立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新颖、富有见地观点,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做中学,学会自主学习。这里所说的自主学习,是指学生高品质的学习。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充分证明:只有让学生感觉到别人在关心他们,他们对正在学习的内容很好奇,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任务完成后得到适当的肯定,看到成功的机会,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感觉到自己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就必须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

  从人学教育抓起,在高中第一课中,让学生知道学习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学习方法;立足学科教学,引导学生寻求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求教师不断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和时间;尊重学生个性和特长,开设选修课和校本课程;给学而优的学生创设自修的时间和空间。

  艺术教育在有高考升学压力的情况下,往往得不到重视,认为是浪费时间。艺术教育处于不利地位。

  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艺术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所起到的作用是积极的。特别是在情商培养、缓解压力等对学生起着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做了这样的努力:

  校园环境是师生生活和学习的地方,优美的学校环境对师生的人文素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艺术教育的隐性课程。因此,精心打造学校的环境,使其具有自然美、艺术美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我们的校园有山石,它能给人以“力”气;校园有水榭,它能人以“灵气”;校园有繁枝茂叶,它给人以“生气”。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校园有文化,它给人以文明;校园更要有艺术,它给人以灵魂!

  校园环境包括景观环境和文化环境。驻足师大附中校园,墙廊流韵,环境优美。经过近7年的认真规划,精心设计,师大附中的新校园已经呈现出四时花开不断,常年绿树葱茏,一步一景的优美景观。更为可贵的是,在学校环境的营造中,充分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推出了“温暖命名”、“毕业纪念树”等活动,让师生的智慧与对母校的爱,艺术地融入校园环境的建设中。徜徉于树影斑驳的梧桐、银杏之下,畅游于翠柳环抱的学海旁,流连于芬芳的桃李园中,无不令人心旷神怡!

  在校园文化环境中,我们特别注重渗透师大附中的办学思想,使之与环境文化相结合,从而优化了隐性艺术教育的功能。文化环境还要以人为本,让学生既融入环境,又能从环境中凸现,形成环境与学生相融的和谐人文环境。在学校走廊,随处可见学生的书法绘画作品,学校的宣传橱窗绝大多数地方是由学生自主创作完成的,使校园文化环境成为学生思想情感交流的平台,使环境艺术发挥其无形的教育作用。

  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学校德育和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素养、开发学生的智力、形成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十分重视学校课内课外的艺术教育,尽力为艺术课程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艺术课有专用的办公室、教室和排练场地以及相关的设备,如配有学生钢琴房。艺术课的老师在教学中,尽量挖掘教材内涵,结合学生实际,利用视频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补充、拓展,丰富学生的艺术知识,培养学生的鉴赏品味。通过书面作业或小节目表演,以及选修课、合唱队、艺术节、艺术作品等形式,半岛官方体育展示学生的歌舞和绘画表达情感,赞美生活,体验艺术感受艺术魅力,丰富精神世界。

  师大附中十分注重艺术教育对学生全面、长远发展的教育作用。学校的一个重要特色是学生社团活动。学校以此为载体,培育以社团文化为落脚点的校园文化,积极引导学生课余文化生活,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交往、学合作、学沟通,会生存、懂生活、有品位。在学校团委、学生会的指导下成立的社团联合会,负责联络学校44个社团的活动。这些社团除了传媒类、文学类、体育类、社会心理类、自然环保类、生活技能类外,尤其注重艺术类。门类齐全的社会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引领着学生的课余生活。这些活动不仅让广大同学施展了才华,而且成为“三生教育”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各种健康、科学的活动中,锻炼了能力,提升了素质,使教育功能渗透到学校的一切活动中。

  惩罚是对学生的过错行为做出一种否定和强制性的纠正,是在学生身心完全能够承受的前提下采取的教育措施,是一种常规的教育手段。

  体罚是教师对犯错的学生实施让他们身心感到痛苦的惩罚,是使学生身心健康受到损害的行为。

  通过它们的概念我们不难看出:体罚与惩罚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体罚学生是被明令禁止的,应坚决反对,而惩罚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所采取的教育学生的方式及策略,是一种教育艺术。

  合理的惩罚是十分必要的。它能促使学生明辨是非,认识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逐步让他们找准自己努力的方向,更有助于学生形成坚强的性格,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锻炼学生的意志,形成健全的人格,最终达成让学生身心健康且快乐成长的教育目的。

  学校教育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都存在惩罚教育。如果没有惩罚教育必将使我们的教育成为不完整、有缺憾的教育。惩罚的目的是对学生的错误行为给予否定性评价以消除错误。合理的教育惩罚是通过教育改造学生,而不是伤害学生。只要我们本着惩罚的形式必须适当、适度的原则,就能真正达到惩罚的目的。

  为人师者对学生进行惩罚之前,一定要弄清楚事情的真正原因,要与孩子进行适时平等的沟通与交流,它是惩罚教育得以正确实施的保证。我们要让孩子感觉到你对他的重视,千万不要根据自己的独断专行冤枉他们,否则孩子们对你将会丧失信任感。

  我们教师不是神,有时候总免不了发火,但我们要很好地调适自己的情绪,假如我们能安静,学生也会安静。老师不能靠恐惧去“”学生。平日我们所常说的“听话”似乎就是学生的无条件服从,是强者对弱者威逼的结果,但这是不平等和不公平的。教师不应该按自己的要求去“格式化”孩子们。惩罚要讲究艺术,一定要做到罚之有方。

  比如,以前我会因为某个学生没有写作业而惩罚整个班级,我原以为学生会因为怕连累其他人或怕受到其他人的谴责而不再犯此错误,然而结果并非如此。这种现象不但^续发生,还让好孩子对老师产生了反感,后来我改变了方法:只对不交作业的学生惩罚,让他补交作业,并耐心地教育他,我发现效果远比极端的惩罚好得多。

  教师施加惩罚的初衷是好的,目的是让学生分清是非、认识缺点、改正错误,但切忌将惩罚做到没有回旋的余地半岛官方体育。罚中有度要求教师不要学生每做错一件事就责罚他一次。如果是这样的话,他们一天大概会被责罚很多次。吹毛求疵的教师可能会滋长孩子的对立情绪,形成逆反心理。同时,责罚孩子时不要过于严肃,要把握好一个度,要让学生心理能够承受并乐于接受。

  以前的我,常常因孩子们背不好英语单词而生气,有时就会一时犯起糊涂,罚一些孩子抄写英语单词,有时甚至是罚抄一百遍。但亲眼看到孩子罚写单词或者抄整篇课文时,我的心里也会过意不去,因为我深知:机械的抄袭又有何用,只会讨来孩子对老师、对英语的反感。后来我改变了方法:只要求他们及时将错误改正后,根据自己的情况,随意抄写。我只给出最低限度,抄一个,上不封顶,只要能背下错误单词即使写一遍也可以,但如果写一遍背不下来,那么你要抄写第二遍,最终要写多少遍不取决于老师而是孩子们自己。这样的惩罚让学生心服口服。我想老师不应该以“罚孩子”作为赚取高分的手段,或者作为提高威信的法宝,我觉得这是教育的悲哀、孩子的不幸。对学生的惩罚要把握好一个适度,这样才能让惩罚教育达到最佳的成效。

  教师对待学生应该像对待自己孩子那样该管就管,有错就罚。当然这其中老师的情感激励很重要,一定要罚中有情。

  传统艺术院校着重培养的是创作方面的艺术人才,与当今社会大环境的脚步相脱离,针对这一现象,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副司长庹祖海为高校艺术教育的培养模式指明方向,即文化行业应当将艺术与管理相结合,培养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为了使艺术人才更快地适应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必然要涉及和研究艺术市场与艺术教育的互动关系,也只有在艺术市场中,艺术品才能爆发自身独有的震撼力和价值。

  市场,即商品交易的场所。艺术市场广义讲就是具备商品属性的艺术作品在社会上流通的行为、过程和场所的统称。

  艺术作品作为特殊商品,其市场必然有与其他市场不同的属性和特点。一是艺术市场具有公允性,任何个人或团体对艺术品的流通交易中必须按照市场特有的规则进行操作;二是艺术品市场具有时尚性,艺术品市场随着欣赏者和收藏者的兴趣本文由收集整理及媒体导向是易于变化的;三是艺术市场具有竞争性,竞争力来自于艺术家及艺术品的共同提升。

  当前,中国艺术市场中呈现出国有、民营、外资、合资等各种企业并存的局面,画廊、拍卖行、艺术博览会越来越重视自身在市场中所扮演的角色,艺术经纪人在市场中也越来越活跃,收藏品的范围也多角度地扩展,艺术品市场呈现规模化、精品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相关的学术研究在市场中越来越发挥主导作用。面对艺术品交易的日益频繁及其产生的巨大财富,笔者认为,我们有必要理性而又务实地分析中国艺术市场发展的基本态势,设立科学而又严谨的发展目标,制定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法律条文,使中国艺术品市场呈健康、稳定的发展势头。此外,一个艺术市场的产生和蓬勃发展要有良好的文化艺术教育基础与外部环境,高校的艺术教育应担当起这一重任。

  艺术教育是指挖掘和涵育人的艺术文化素质,从而实现意义化生存理想的社会化行为。简单说,艺术教育就是培养艺术认知能力、艺术欣赏能力、艺术文化创造能力、艺术文化传播能力等诸多方面的艺术文化素养,其主要有促进人的左右脑均衡发展、助于学生激发多种感知和思维方式、发展人的创造力、提升人的生存质量等多方面作用。

  传统的艺术作品都是按照创作作品参加展出束之高阁这样的生命周期进行管理的,完全没有后续对作品的推广、销售环节,这种思想与方法既不利于艺术的全面发展,又不利于艺术家创造才能的全面释放,更不利于艺术市场的发展。这种观念上的转变首先必须得到艺术教育者的接受才能逐步影响到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等全方面的改革与变化。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艺术家生存的价值标准也在商品社会的今天发生转变,艺术家和教育工作者要正确认识艺术市场的惠泽,利用好这一平台,使艺术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

  艺术市场与艺术教育本身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艺术市场对艺术教育发展的作用体现在可以及时敏锐地发现、更新当下的艺术观念、艺术思潮、艺术创造、艺术批评等,在此基础上可以适当调整高校艺术类培养方案,促进艺术学科的健康有序发展。

  以往的艺术教育体制就是单一艺术人才的培养模式,注重的是艺术修为的教育。然而在快节奏的市场经济社会中,培养艺术大师不再是高校教育的唯一目标,也是很难实现的理想目标,而艺术与技术复合型人才是高校艺术教育的首要任务。据估计,全国每年有20多万艺术专业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在一个容量有限的艺术文化市场中各尽其所、各尽其才,是一个美好而又很难实现的事情,大部分学子迫不得已背离自己所学的专业。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结合艺术市场人才紧缺的现状,因材施教,把学生培养成复合型人才。这需要我们按类别培养学生:第一类是艺术作品创造者,界定就是以具有深刻艺术思想、高超的艺术表达能力、娴熟的技法展示和具有创造经典艺术作品能力的人。然而面对日益增多的艺术生源,加之学生的低龄现象和阅历不足,把全部的学生都培养成艺术家是不切合实际的。那么,具有绘画热情,但艺术情感不够丰富的学生如何成为创造艺术的主宰者是我们应该重视的问题。在《艺术的涵义》这本书中,奥班恩分析说:“画匠是一个学习过绘画职业的人,一个手艺人。他的职业知识能够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他们照相般地模仿现实的能力几乎是不可超越的。画匠一旦学到了他所掌握的东西后,只有技术上的责任”。虽然奥班恩把画匠缺乏艺术文化的学养和艺术创造性指出来,但也给画匠在技术方面的肯定。所以我们不要按世俗的理念把艺术与技术完全割裂开来,非要分出等级。

  随着经济、文化、科技的不断发展,现如今美术院校的美术专业相继开设了更多丰富、实用性较强的专业,已经和过去纯艺术美术专业截然不同了。它更加适合国际美术专业交流和经济科技发展,成为了一个综合性美术专业。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又称通才教育,是当前高等专业美术教育阶段的一种素质教育或普通教育,即对全体学生普遍进行的基础性的专业、文化、历史、科学知识的传授和个性品质的训练、公民意识的陶冶以及不直接服务于专业教育的人所共需的一些实际能力的培养。通才教育的目的是改变过去专业过细,过分强调专业而培养“工匠式人才”的教育观念与实践,转而在大学期间注重对学生进行“厚基础、宽口径”培养的教育,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培养。从近几年美术专业类高校来看,很多高校开设的新兴专业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社会发展空间。一些特殊的冷门专业已经逐渐具备较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性,逐渐成为当今社会比较热门的艺术专业,如影视动画专业、舞台美术专业、游戏设计专业等,都在国民经济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既具备一定的高科技,又兼备一定的视觉艺术审美价值,带动着经济产业发展趋势,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前高等专业美术教育的基础教学基本上是一种中国传统艺术的延续或者对西方古典艺术的研究,其教学内容和艺术形式都缺乏教育方式的原创性和主动性,所以发展美术教育研究不同门类的美术专业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一方面,我们应该打破原有的教学观念,抓住特色与热门专业的优势,与相关学科专业相互融合,引导、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对艺术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四川美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通过实施开展“产、学、研”的教学模式,将艺术与社会实践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从实践中不断学习知识和总结经验,在动画设计专业领域创造出一套新型艺术类专业教学模式。中国美术学院探索设立综合绘画工作室,在“大美术”观念指导下,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多学科交叉式综合教育模式,以民族优秀文化为基础,运用多种材料进行创造和实践,创造出一条中西艺术文化相融合的教学道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承担了“国家广告设计职业标准”的制订与教学工作,从中探讨出一套广告设计专业的新型教学模式,培养了一批具有一定社会实践能力、具备全面的艺术修养的设计人才。如今,创新的“产、学、研”相结合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一种先锋的创新思路,通过实现资源整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速学科的发展。如,现在很多高校开设的动画专业就是紧密结合市场需求、产业需求,结合自身优势,将动漫人才培养试验区办为“产、学、研”教学模式的先锋榜样,拓展教学科目,完善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很多毕业生成为各地动画领域的专家、高级导演、管理人才及参与国际竞赛获得奖项的行业领跑者,部分毕业生成为全国各大高校启动动漫专业的骨干教师。

  英国艺术教育家赫伯·里德曾主张“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教育唯有运用艺术才能解脱人类心灵所受的压制,才能达成民主社会的教育目标——自我实现,完成团体的职分,才能真正为人类的未来带来幸福机运”。如果没有艺术教育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是不完整的。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最主要途径。教育不能够离开情感,情感是最能够打动和影响人情绪的方式,人与人之间需要情感去沟通,需要情感去建立感情的桥梁,艺术中同样需要倾注情感,才能变得丰富饱满,才能让艺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所以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艺术专业知识,更应该在艺术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热爱,丰富学生对艺术专业的情感,只有让学生先热爱自己的专业,才能使得他们更好地进行艺术创作,这种教育模式也是当今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

  艺术教育的内容一般分为:(1)艺术理论知识;(2)艺术专业技能;(3)艺术行为。当前,我国的艺术教育机构大概有师范类艺术院校、专业类艺术院校和综合类艺术大学等。不同的艺术教育机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有强调艺术理论知识的,有重视专业技能培养的,还有理论和专业相结合的。有一种观点认为:针对艺术教育,完成教学工作无须过高的专业技术要求,重在教育理论和艺术理论的掌握,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获得更为全面的艺术教育,而不应以掌握某种专业技能为目的。过分强调技能训练,最终可能会过分依赖技能手段而丧失艺术创作的真实感和纯粹性。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艺术教育如果没有技术含量作为保证,就不能称为艺术的教育。没有良好的技术水准,必然导致低水平的艺术创作。就算掌握再多的理论知识也只是纸上谈兵,不能实际运用。

  笔者认为艺术教育过程中更应该重视艺术实践的教育。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都必须通过“艺术行为”来体现。艺术教育的现状往往过分强调理论或是过分强调技能,从而将知识教育、技能培养与艺术对于个人的要求(个人艺术素质)分离开来,忽略了艺术行为对于从事艺术创作的人的价值。前文所述的两种观点,无论是重理论还是重技能,笔者认为都忽视了以下问题:首先,艺术教育应该是针对人的教育;其次,艺术教育应该是以艺术为前提的一种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教育,即一种更加强调自我的、开放性的、非形式规定的教育。在理论和技能的前提保障下,我们更应该重视艺术实践的教育。通过实践才能真正解决艺术对于个人所具有的意义及个人的艺术素质。美国的一位艺术教育家玛丽·埃里克森曾经谈到:“与其说艺术只是一件东西,还不如说艺术是一种活动。”艺术行为就是通过艺术的各种实践来实现的。艺术应该认为是一种活动的思想,一种变化的、充满活力的形式。所以在艺术教育过程中,艺术实践应该是最为重要的教育方面。

  当然又会存在一种观点,艺术专业的学习和训练不就是艺术实践么?比如声乐练声、绘画练习素描、演员练习形体台词等等。但是这种“实践”其实是片面的。笔者所说的“艺术实践”,并不是指艺术院校的学生所进行的艺术技能学习与创作实践,而是指学生把自己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通过自己的思考运用到生活中去。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要有一些动手参与的部分,更要有动脑思考的过程。不是简单地像普通人一样发现生活中美的东西,而是通过思考如何从生活中去挖掘自己身边鲜活的事物,并经过自己的思考实践变为自己的艺术观点、思维方式,从而形成各自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段。所以光靠着学生闷在房间里苦练声乐、绘画、形体台词,是远远不够的。而是要求学生把审美的思想,个人对于艺术的理解、思维方式、观察角度与自己的社会实践、生活实践相结合,明确技能和自我的关系、自我和艺术的关系、自我和艺术和社会生活的关系等等,从而达到提高审美修养、个人艺术素质的目的。因此,艺术实践不是一个简单的动手实践的过程,而是一个思想实践和动手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为什么要提出艺术实践这个问题呢?笔者要从对艺术的基本认识来探讨。艺术实践不单纯的是一种机械的对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或者对专业技能的反复熟练,而是必须进入到社会生活中,带着一种艺术的审美,对视觉、形式的思考去观察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件冲突等。现有的艺术教学方法一般是在原有“艺术精英”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主要是在课堂上听一些比较枯燥的艺术理论知识和美学概念,或者是教师传授的一些艺术创作经验。一些学生因此把自己当做一个局外人,完全没有进入到对艺术的兴趣和艺术本质思考的过程中。但是作为一个艺术学生或者艺术创作者,每个人都要有强大的艺术感受力。这种来自内心的对生活对自我情感的一种表达就要靠艺术实践来实现。艺术的本质是通过艺术的活动实现对现实的体验,通过某种情感的行为方式来实现对

  现实精神的谋和。艺术心理学有关研究表明,艺术体验方式和思维的发展有着本质的关联。阿恩海姆认为:艺术的意义就是对生活本身最充实、最纯粹的体验。艺术的体验性特征要求我们的艺术行为,首先是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实现认识的目的。从事表演艺术的学生之所以从声台行表学起,不仅是为学习基本的表演技能,其目的还在于培养用听觉、视觉、触觉、感觉等多种方式对事物进行体验和传达的能力,建立艺术的行为意识。

  笔者认为艺术教育应该从课堂走向生活,不能用大量苍白的知识和僵化的技巧掩盖生活的缺失。艺术教育应该使学生意识到个体生命存在的快乐,使他们意识到这种快乐并不遥远,而就在他们的身边,甚至是与生俱来的,学生由此将获得一双发现的眼睛。学生要动态地了解艺术的常识、美学的原理、专业技巧与自己参与创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地挖掘自身的各种精神体验和创造力,通过各种方法和媒介加以表现。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一个方法或者一种体验是绝对的。答案就是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得到确立,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对生活的艺术洞察力、艺术的思维方式和独立创作的能力。我们可以把它概括成为:从艺术教育到生活,再从生活到艺术教育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更加全面的艺术实践的过程。德国的艺术家博伊于斯曾经说过:“人人都是艺术家。”这句话在世纪年代之后成为视觉艺术世界中的一句经典之语,很多艺术家都曾经被这句话所鼓舞而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去。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会独立思考、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会感悟生活,在生活中寻找文化源心的人才。在艺术实践中,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知美、感知艺术,特别需要通过艺术实践从各方面用多样化的形式创造和表现生活。

  传统艺术院校着重培养的是创作方面的艺术人才,与当今社会大环境的脚步相脱离,针对这一现象,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副司长庹祖海为高校艺术教育的培养模式指明方向,即文化行业应当将艺术与管理相结合,培养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为了使艺术人才更快地适应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必然要涉及和研究艺术市场与艺术教育的互动关系,也只有在艺术市场中,艺术品才能爆发自身独有的震撼力和价值。

  市场,即商品交易的场所。艺术市场广义讲就是具备商品属性的艺术作品在社会上流通的行为、过程和场所的统称。

  艺术作品作为特殊商品,其市场必然有与其他市场不同的属性和特点。一是艺术市场具有公允性,任何个人或团体对艺术品的流通交易中必须按照市场特有的规则进行操作;二是艺术品市场具有时尚性,艺术品市场随着欣赏者和收藏者的兴趣及媒体导向是易于变化的;三是艺术市场具有竞争性,竞争力来自于艺术家及艺术品的共同提升。

  当前,中国艺术市场中呈现出国有、民营、外资、合资等各种企业并存的局面,画廊、拍卖行、艺术博览会越来越重视自身在市场中所扮演的角色,艺术经纪人在市场中也越来越活跃,收藏品的范围也多角度地扩展,艺术品市场呈现规模化、精品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相关的学术研究在市场中越来越发挥主导作用。面对艺术品交易的日益频繁及其产生的巨大财富,笔者认为,我们有必要理性而又务实地分析中国艺术市场发展的基本态势,设立科学而又严谨的发展目标,制定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法律条文,使中国艺术品市场呈健康、稳定的发展势头。此外,一个艺术市场的产生和蓬勃发展要有良好的文化艺术教育基础与外部环境,高校的艺术教育应担当起这一重任。

  艺术教育是指挖掘和涵育人的艺术文化素质,从而实现意义化生存理想的社会化行为。简单说,艺术教育就是培养艺术认知能力、艺术欣赏能力、艺术文化创造能力、艺术文化传播能力等诸多方面的艺术文化素养,其主要有促进人的左右脑均衡发展、助于学生激发多种感知和思维方式、发展人的创造力、提升人的生存质量等多方面作用。

  传统的艺术作品都是按照创作作品——参加展出——束之高阁这样的生命周期进行管理的,完全没有后续对作品的推广、销售环节,这种思想与方法既不利于艺术的全面发展,又不利于艺术家创造才能的全面释放,更不利于艺术市场的发展。这种观念上的转变首先必须得到艺术教育者的接受才能逐步影响到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等全方面的改革与变化。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艺术家生存的价值标准也在商品社会的今天发生转变,艺术家和教育工作者要正确认识艺术市场的惠泽,利用好这一平台,使艺术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

  艺术市场与艺术教育本身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艺术市场对艺术教育发展的作用体现在可以及时敏锐地发现、更新当下的艺术观念、艺术思潮、艺术创造、艺术批评等,在此基础上可以适当调整高校艺术类培养方案,促进艺术学科的健康有序发展。

  以往的艺术教育体制就是单一艺术人才的培养模式,注重的是艺术修为的教育。然而在快节奏的市场经济社会中,培养艺术大师不再是高校教育的唯一目标,也是很难实现的理想目标,而艺术与技术复合型人才是高校艺术教育的首要任务。据估计,全国每年有20多万艺术专业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在一个容量有限的艺术文化市场中各尽其所、各尽其才,是一个美好而又很难实现的事情,大部分学子迫不得已背离自己所学的专业。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结合艺术市场人才紧缺的现状,因材施教,把学生培养成复合型人才。这需要我们按类别培养学生:第一类是艺术作品创造者,界定就是以具有深刻艺术思想、高超的艺术表达能力、娴熟的技法展示和具有创造经典艺术作品能力的人。然而面对日益增多的艺术生源,加之学生的低龄现象和阅历不足,把全部的学生都培养成艺术家是不切合实际的。那么,具有绘画热情,但艺术情感不够丰富的学生如何成为创造艺术的主宰者是我们应该重视的问题。在《艺术的涵义》这本书中,奥班恩分析说:“画匠是一个学习过绘画职业的人,一个手艺人。他的职业知识能够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他们照相般地模仿现实的能力几乎是不可超越的。……画匠一旦学到了他所掌握的东西后,只有技术上的责任”。虽然奥班恩把画匠缺乏艺术文化的学养和艺术创造性指出来,但也给画匠在技术方面的肯定。所以我们不要按世俗的理念把艺术与技术完全割裂开来,非要分出等级。

  在当下艺术市场的牵引下,教育也要顺应时代的潮流与时俱进,深圳大芬油画村就是很好的例证。“大芬”已经开始从一个低端复制品产业基地走向原创、中高端艺术品的生产地、集散地和销售市场。所以,顺应市场的发展脉络,当下做一个技巧娴熟的画匠也未尝不可;第二类是艺术作品鉴赏者,就是通过专业艺术学习,能够识别、鉴定艺术品的好坏、价值高低,有敏锐的艺术视角,能对艺术作品予以评析、鉴别、界论,并负责向广大爱好者、艺术欣赏者、艺术收藏家进行宣传。艺术作品的鉴赏者必须具备较强的理论认知能力,其思维不能仅仅停留在感官上,要从表象内容上升到理性高度,同时还要独具慧眼,具备发掘判断能力及良好的道德素养。这一类人才培养是艺术市场建立与构成的重要因素;第三类是艺术作品经营者,是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艺术作品的各组成核心要素,大体能区分出作品的质地和档次,并且能够了解艺术市场的运作规律,作为艺术作品流通的桥梁和纽带,活跃艺术创新市场,提升艺术市场价值,创造品牌,提速发展。一个艺术市场的建立、完善与有效地运转成功与否,艺术作品经营者的素质和能力必不可少。

  总之,在高校艺术教育与艺术市场的对接中,教育者应在做好传统艺术教育的基础上,充分认知和运用发挥好教育和市场之间的互动作用,树立市场意识,以市场为导向,着眼于艺术市场对人才及艺术产业和产品的需求来调整教育行为,中国的高校艺术教育就一定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为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增添亮丽色彩。

  (注:本文系2010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扶持共建项目研究成果,项目名称:黑龙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对幼儿教育的渗透研究,项目编号:10E045)

  艺术教育可以经过多种审美的途径,来增进人们的情感共鸣、丰富人们的心灵,不断陶冶人们的情操。大学生在高校中接受艺术教育能够提升自己的德育水平,并通过艺术教育来不断健全大学生审美能力和塑造更加完善的世界观,培养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高校重视艺术教育的主要因素是其在人们的成长过程中,是一种高级的精神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断促进和提升人们的思维能力。由于人们在审美的时候必须要拥有形象思维的特征,可以在这一活动中不断地提升人们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想象力。根据资料显示,国际上有杰出贡献的人物中超过七成都接受过优秀的音乐教育。艺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可以不断完善和培养大学生的美好心灵。艺术中“真”是其生命“、善”是其品格“、美”是其本质。艺术家们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和独特感悟来表现其对人生、社会和周围环境的真情实感。大家在欣赏这些艺术作品时就会感受到作者的用心,会被作者的真情与激情所感染,进而在感动的过程中会坚定自己求知的信念,培养自己良好的性格和以诚待人的态度,不断增强自己的道德思想水平。艺术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就是用情感人,用情来熏陶大学生,使其具有美好的心灵和良好的品德,让大学生能够不断进入更高的精神境界,最终成为具有高尚情操的人。大学阶段的学生情感正在不断完善和成熟,并需要面对多方面的压力,如就业的压力,使得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而艺术欣赏能够缓解和释放这种压抑,尤其是音乐欣赏能够让大学生心情愉悦,进而起到缓解和调整压力及不良情绪的作用。

  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必须要注重心理健康,并能够培养自己的良好心理素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能够让大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可以不断净化大学生的心灵,能够让身心得到愉悦,进而可以消除大学生的身心疲劳,焕发大学生的精神,促进大学生学习和增进大学生的健康。大学生如果能够长期进行艺术熏陶和参加艺术活动,就能够逐渐地提升审美水平和鉴赏美的能力,可以促进人际交往,最终达成和谐的人际关系。经过多方调查可以知道艺术系的学生很少进行心理辅导,重要因素就是他们能够一直接受艺术的熏陶,进而可以达到一种豁达的心性和开朗的性格,很容易调试好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而我们可以知道进行艺术活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情绪,使大学生变得开朗和活泼。另一方面,教育不能和感情脱离,在进行教育活动的时候,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一定要以感情为桥梁和纽带,进而可以获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时候如果能够被感情打动,那么就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去。艺术教育的优点就是能够用理服人,但是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以情动人和以情感人。当前大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必须要让自己的感情能够融入社会,能够适应当前社会上较冷漠和疏远的人际关系。大学生如果感情世界贫乏就会影响当前整体国民素质,因此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大学生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健康的世界观是特别重要的一项内容。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全社会开始步入数字信息化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逻辑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校教育事业也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做出不断的改革,尤其是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更是要作为重中之重来对待。我们需要用艺术的独特魅力,来不断对大学生进行人为关怀,用艺术的方式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并综合各系各学科的优势,来形成新时期高校大学生艺术教育特色。首先,我们要应用艺术课程和艺术社团互相辅助、相互促进的办法,来使艺术教育能够真正对大学生起到教育作用,能够让大学生真正融入艺术的殿堂中来,不断发挥艺术教育在日常教育教学和交叉学科中所起的作用,在此过程中能够让大学生道德修养和科学知识齐头并进、互为补充,不断促进大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让大学生在审美情趣和健康人格上不断获得发展和进步。其次,高校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作为具体的个人,大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在艺术赏析课的教学中,需要不断调动学生各方面的思维潜能,能够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枷锁,教师要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增强大学生艺术鉴赏的表达能力、创新能力、思考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培养,通过艺术的美来熏陶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艺术教学活动中去,能够体现出艺术教育过程中的互动特性。第三,高校在日常的艺术教育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艺术在交叉学科中的作用和地位,不断地强调和表述艺术教育其独特的魅力在交叉学科中所起到的辅助和直接作用,能够不断帮助大学生拓展艺术思维,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和革新艺术教育的思路,可以将艺术教育的审美性和思想性不断渗透到学生的专业学习当中,进而能够让大学生在接收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实现艺术教育的线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