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官方体育

导航切换

联系电话:
020-88888888     13988889999

半岛官方体育

半岛官方体育

半岛官方体育艺术训诫特性大全11篇

作者: 小编 浏览:   日期:2023-11-25

  任何一所有特色的学校,学生的个性特长必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尊重学生的个性与爱好,才有可能培养特长突出、素质优良的学生,否则学校的特色也就失去了它的真正意义。因此,学校在规划与设计艺术特色项目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如教师的专业结构、学生主体的兴趣爱好、操作与实践的可行性等。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体会到艺术学习的乐趣,掌握艺术的思维方式,为进一步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并自觉养成终身学习艺术的良好习惯。

  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是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途径,也是社会文明进步和教育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没有特色就没有品牌,没有特色就没有竞争力,没有特色就没有旺盛的生命力。加强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为争创办学特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提供了更多选择的可能性。有关部门和学校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把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摆上重要位置加以落实,努力办出特色。

  要把学校体育和课余体育训练作为全县体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加强教育部门与体育部门的合作。以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迎战第十二届市运会、第八届中小会和每年一度的“英东杯”文体竞赛以及推进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为契机,在全面提高学校体育质量、全面增强学生体质的基础上,培育一批争金夺银的体育健儿,办成一批体育特色学校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要切实加强少年儿童体育学校管理,把它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少年儿童体育专项运动技能的体育特色学校办好、办强、办出效益,使我县学校体育综合实力稳居全市四强以内。

  要把学校艺术教育和课余艺术活动作为全县群众艺术发展的战略重点,加强教育部门与文化部门的合作。*年,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开课率,城镇学校要达100%、农村学校要达95%,高中阶段学校要按规定开设艺术课程。到2009年,要使学校艺术教育基本指标达到部颁要求。在全面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基础上,培育一批争金夺银的新苗,办成一批艺术特色学校,使我县学校艺术教育水平居全市中上水平。要加大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投入,确保有限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按照内涵发展优先的原则确保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经费逐年增长,3年内使全县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基本设施达到部颁要求,到2009年全面达标,县一级以上学校达到全市先进水平。

  在政府统一领导下,搞好教育、体育、文化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县成立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教育、体育、文化、编制、人事、财政等部门领导参加的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负责指导全县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解决突出问题。各镇(场)要参照县的做法,成立相应机构,切实加强领导,共同推进。要建立必要的联席会议制度或部门领导定期会商制度,通过协商,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特殊人才共管共培保障和招生合作制度,在推进教育改革、普及与提高、发掘培育优秀人才、合理利用人财物以及场馆设施设备,实现有限资源合理优化配置。在宏观上统一制定规划,统一部署工作,统一检查评估标准,统一安排评估督导督办,统一实施表彰奖励。做到义务共尽,资源共享,责任共担,成果共有,优势互补,确保可持续发展,共同推进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工作。

半岛官方体育艺术训诫特性大全11篇

  要积极推进《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的全面落实。学校要按部颁要求和省、市教育部门的部署,全面完成体育和艺术教学任务,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中争创办学特色。

  学校体育近期要以加强建设,增强素质,培育人才为重点,开好运动会,办好体育竞赛,整合好课余训练资金、场馆、设施、人力等资源,制定和实施相关的政策,建立人才培育档案,加强系统训练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培养和选拔好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要落实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价机制、初中升高中体育考试机制、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机制,全面推进学生体育锻炼活动。在全面提高学校体育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参加全市各项体育竞赛,努力使田径、篮球、乒乓球进入全市前三名,其它项目进入全市前六名。通过整改和针对性、科学性、系统性的强化训练,使学校体育和竞技实力进一步提高,在全市单项体育竞赛中总积分进入前四名以内,实现第八届市中小学生团体总分和奖牌数双双进入前三名并尽量靠前。

  学校艺术教育要在中等以下学校实验、推广和实施国家艺术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大力倡导探索性学习,培养艺术兴趣,发展艺术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艺术文化素养,塑造健全人格,陶冶高尚情操。高中阶段艺术课程尽可能体现多样性、选择性,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开设艺术课程,在普遍达到艺术课程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对艺术课程各个学习领域的自主选择。中等职业学校要按部颁要求开足艺术类课程。要充分利用校内外艺术教育资源,全面完成艺术教育任务,全面提高艺术教育质量;大力倡导和推进学生课外艺术活动;因地制宜,充分发掘潜力,采取灵活多样的办法,发展学生艺术活动传统特色项目,努力创建艺术教育示范区、艺术教育示范校和艺术教育传统项目学校或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做到多形式、成规模,做到有计划、有师资、有措施、有制度、有保障、出成果、见效益。

  学生艺术传统特色项目选择要注重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课内外相结合,广泛性与学生兴趣特色相结合。根据学校实际和教师特长,提倡选择合唱、舞蹈、民乐、管(弦)乐、书法、绘画、手工制作艺术等具有民族特色半岛官方体育、投入少、易操作、见效快、育人功能好的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项目。县中小会和省、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比赛项目的设置应当逐步对应市运会,市中小会和我县优势发展项目以及青少年喜爱的易上手项目,如田径、软式排球、毽球、足球、篮球、乒乓球等,并逐步增设体操、柔道、举重等项目,努力实现在市运会和市中小学运动会上的新突破。

  五、健全体育、艺术活动竞赛制度,充分发挥竞赛的杠杆作用,推进创特色上水平

  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学校团组织、少先队、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的自主作用,引导学生广泛开展校内文体竞赛,组织学生开展鼓号操、团体操、集体舞等文体活动,扩大参与面,激发兴趣爱好,保护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宽表现平台。要结合教学工作,大力培育和扶持课余兴趣小组、学校运动队和学生艺术团体开展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一到两项体育、艺术活动,并逐渐成为终身爱好。要充分发挥社区民间组织和社团的桥梁中介作用,按照双赢的原则,鼓励和支持社会依法举办各种兴趣班,作为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的补充。要广泛开展校际文体竞赛,推动社区进校园、校园文化进社区,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工作。要建立健全中小学体育和艺术活动竞赛制度,并持之以恒加以落实。有条件的学校每年要定期举办校运会和校园艺术节。县参加市每年举办“英东杯”文体竞赛和若干单项体育、艺术比赛;每两年联合举办一次少儿艺术花会;每两年举办一次合唱节;每三年举办一届中小会。此外,每两年举办一次艺术教师基本功比赛和体育、音乐、美术优质课例、优秀论文评选。要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按照“谁主办,谁负责,谁牵头,谁为主”的原则,落实好组织、管理、经费筹措等责任,密切配合,共同确保竞赛制度的落实。要用好竞赛这个杠杆,培育扶持特色项目和特色学校,提高全县整体的体育竞技实力和艺术创造表现力。

  各级传统项目学校、特色学校由教育、体育、文化行政部门共同管理,共同评估验收、命名。

  要通过公开招聘、定向引进、在职进修、强化培训、带课深造、自学提高等办法,努力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水平较高,乐于奉献的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到*年乡镇以上中小学配齐专职体育、艺术教师,县、市一级学校设立体育和艺术教研组,市一级以上学校分别设立体育、艺术教研组,县科教局各配备一名专(兼)职体育、艺术教研员。要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措施,加大体育、艺术教育师资培训力度,定期对艺术教师进行美术、钢琴、声乐、舞蹈等方面的基本功培训。要从训练计划的制定、运动员选材、训练和教学方法研究等方面加强教练员、体育教师的培训。在*教师进修学校设立全县中小学体育、艺术教师培训基地,分期分批落实培训工作,并利用寒暑假聘请省内外专家进行辅导,将体育、艺术教师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规划加以落实。要在职务评聘、评优评先、提干嘉奖、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等方面形成激励机制。保障在同等条件下,体育艺术教师待遇不低于其它学科教师,在同等条件下受聘的体育艺术教师待遇与本校体育艺术教师一视同仁。要努力为体育艺术教师排忧解难,搞好服务,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体育、艺术教育师资水平。要建立健全教练员,体育、文艺教师队伍的奖罚制度,提高他们进行课余训练的积极性。

  七、努力改善体育和艺术教育的办学条件,大力普及现代化体育、艺术教育技术手段

  要按照部颁要求加快体育和艺术教育的场馆、设施和器材配套建设,尽快实现乡镇以上中小学每校两间(音乐、美术各一间)以上艺术功能室,配齐钢琴、电子琴、打击乐器、音响(录音机)等设施设备。在当地政府领导下,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探索实现资源共享的新办法新路子,使学校和社区现有的场馆设施设备都发挥出最大效益。要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提高体育和艺术教育质量,提高体育和艺术教师计算机辅助教学水平。到*年,要初步建立起全县体育和艺术教育资源库和体育艺术教育网页,并逐步完善。充分运用网络教育资源,介绍国内外优秀教育理论和课件,交流优秀教育论文、课例、教案等,为体育和艺术教师熟练运用多媒体备课提供丰富素材,实现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全面提高。

  省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训练、器材经费补贴,由县体育发展中心、县科技教育局分别筹措50%;县运会比赛经费由县体育发展中心负责筹措;县中小会及其它单项比赛,由县科技教育局、县体育发展中心和参赛学校分担筹措;省、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市级比赛由县体育发展中心、县科技教育局分别筹措50%。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要加大对县级中小学生艺术类单项比赛、县市艺术传统项目的县级比赛和艺术教育示范校建设的扶持力度;县少儿艺术花会经费由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负责筹措。经费补助的具体数额根据当年财政状况收入预算予以保障。县、镇(场)都要在本级财政中列出专项经费,用于全县学校重大赛事、重点项目的专项补贴和经联席会议确定聘请的体育艺术教师专项差额补贴,奖励在争创体育和艺术教育特色学校以及参加市以上竞赛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在环境艺术教育及其实施过程中,人们对相关教育的信念、价值及教育活动规范会形成基本的认知与思想,这些针对环境艺术学科教育教学所形成的主张与意识就是环境艺术的教育观念。环境艺术教育观念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自身也在不断地变革与创新。特别是当下的环境艺术教育观念通过对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扬弃与现实教育改革实践的总结,提炼出了符合时代精神需要的新环境艺术教育观念。这些新的环境艺术教育观念具有内在的特色与规律,既是当下现实教育改革的需要,也代表着未来环境艺术教育观念与实践教育的发展方向,对其特色观念的研究与总结具有重要的学科发展指导意义。

  从教育理论层面看,环境艺术教育的特色观念包含两个主要内容。一是促进环境艺术教育对象的个性化协调发展,另一个是形成环境艺术教育的特色化机制。现代环境艺术教育特色化的过程正是由这两个主要内容互相作用紧密联系而形成的。其中促进环境艺术教育对象的个性化协调发展是环境艺术教育特色化的最终目标,而形成环境艺术教育的特色化机制是形成环境艺术教育特色化的方法。没有目标就失去了意义,没有方法就不能保障目标的实现,方法为目标服务,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环境艺术教育特色观念的实质就是实现教育对象的个性化协调发展。从教育实践层面看,要实现环境艺术教育对象的个性化协调发展需要着重做好两个教育环节。首要环节是改变受教育对象一贯被动学习的状态,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环境艺术课程的教与学之中,并在此过程中实现真正的自我表现与发展。只有这样环境艺术的教育内容才能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让学生真正获得自己需要的、向往的、思索探求的,使受教育者在环境艺术的学习中获得归属感,在学习及运用环境艺术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个性思维。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环境艺术的学习之中并形成独特的个性思维呢?这就需要做好另外一个实践环节,形成系统而形式多样的特色化环境艺术教育教学模式,以实现学生积极接受环境艺术教育教学。在实际环境艺术教学实践中,由于传统程式化、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与教学形式,使得很多学生只对环境艺术课程中具有实用性、操作性等的感性实践类课程保持兴趣,而排斥理论、思维等抽象理论课程。由此证明在实践教学中,特色化环境艺术教育教学模式的形成是实现学生主动学习、实现个性发展的保障。因此如何使受教育者不断自觉地加强提升自身理论文化与综合修养是环境艺术特色教育实践中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在自己的历史长河里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与精神特色。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大多数成员尊崇的最高生活准则,环境艺术教育观念首先应将受教育者的基本精神生活规范涵盖在本民族精神特色之下。环境艺术教育应当承担弘扬极具个性精神化的民族特色教育责任,注重环境艺术设计本土民族化的引导。特别是在我国需要建立一套适应中华民族特性,适应本国国情的环境艺术教育体系,以本民族独特的面貌培养本土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师。不同的民族与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把从传统中汲取的营养与时代需求相融合就会孕育产生符合民族与国家时代精神的新的极具个性化特色的艺术设计形态。经过历史检验与完善的这种艺术设计形态,终将发展成为这个国家与民族未来的传统成分。一个国家或民族独特的环境艺术设计风格也将在这种循环中变化发展。因此对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由此衍生的传统设计风格的继承发扬,应融汇于当今环境艺术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之中。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明与厚重传统文化的国家,绵延发展几千年的中国古代教育烙上了鲜明的民族传统特色,现代环境艺术教育同样需要保持足够的民族特色,从而培养出蕴含中国文化特质的环境艺术设计师。我国当下的环境艺术教育要实现教育的本土民族化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探求。一是注重环境艺术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成分。教育学生学习与环境艺术学科有密切关系的文、史、哲等承载着丰富传统文化内容的人文学科内容,以保持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二是要对立统一地看待环境艺术教育中民族化与国际化发展的关系。如今文化信息全球化,环境艺术教育要坚持国际化与本土化相辅相成的结合发展,才能获得教育体系中本学科独特的地位与特色。具体来讲,在我国的环境艺术教育中融合人文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改变以往只注重环境艺术专业技能教授而轻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教育态度倾向。比如,可以通过逐年提高环境艺术专业学生入学文化分数线的方式来提高入学生源的文化素养水平;在教育教学模块中增加与专业相关的传统文化课程比重来强化传统文化教育;通过选修或第二专业等形式强化学生的学科交叉学习能力;增强外语学习与信息处理能力;增强新技术新材料的获取与运用能力等。其次,在环境艺术教育课程体系规划中增加具有中国民族艺术特色的课程。比如,让传统工艺美术课程回归到环境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之中。通过传统工艺美术教育中的民族、民间工艺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传统设计符号表达,在设计中自发继承传统设计精神理念,培养对民族优秀传统的自豪情感。最后,努力转变现有环境艺术教育中“重技巧轻理论”的教学态度。理论指导实践,只有不断丰富的理论素养才能使得设计之路走得更远,因此在环境艺术教育课程规划体系中需要强化相关设计理论课程的教育。这些理论课程包括与环境艺术设计学科密切相关的设计史类、方法论类、工程管理类、法律法规类等丰富内容。

  环境艺术教育特色观念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正视环境教育的地域性差异,保留并培养各地区不同的环境艺术教育特点。比如,我们国家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各地区环境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差异较大。这就要求各地区的环境艺术教育立足本地实际,保留各地方性传统文化特色在环境艺术教育中的体现,尊重强调各民族文化传统在环境艺术教育中的继承发展。同时还要正视由于各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所要求的各个地区学校环境艺术教育目标的差异性。教育真正做到立足本地为地方服务,实事求是地为本地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专业培养作出努力。环境艺术教育的地域差异特色还体现在合理布局各地区不同层次不同培养类型的环境艺术教育体系建设上。实事求是地分析本地环境艺术人才市场需要,明晰自己的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准确定位本地本学校的层次与类型,按照各自的教育目标,培养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只有扎根地区实际,挖掘区域特点,明确层次教育,专注自己的培养目标,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模式,才能让自己的环境艺术毕业生被市场认可,才能教育出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师。

  谈教育就离不开学校,学校不同的教育环境会影响受教育者不同的个性发展。现代环境艺术教育同样注重营造自己独特的学校教育环境,抓好学科优势突出环境艺术教育的个性化特点,这也就是如今环境艺术教育观念中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心,是学校对各专业办学理念的尊重与支持,它直接影响着各专业在学校中的办学发展方向与方式,制约着学科的整体教育教学活动。良好的学校文化建设,经过长期的实践发展,即可成为学校特有的文化风范。独特的校园文化风范,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与特色学风的形成。由于环境艺术教育的独特性,拥有环境艺术教育学科的学校,在建立自己的独特校园文化时,应针对环境艺术教与学的特征支持帮助环艺院系建立独立的与学科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方法体系,营造具有环境艺术教育独特氛围的院系文化。这些都将融合涵盖在整个学校的校园文化体系之内,以实现各系科各专业文化既独立又互相交融影响的协调发展。具体来讲,可以丰富环境艺术专业及其相关学科的公共阅览图书量;设立专门的环境艺术图书媒体资料室;定期举办环境艺术学术交流会;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规模的环境艺术设计比赛与作品展;积极主动联合环境艺术设计市场企业,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实际工程设计实践;建设具有专业文化特点的教学与生活环境等,以此来营造浓厚的环境艺术教育教学氛围,突显学校特色教育的文化特征。综上所述,形成环境艺术教育个性化的过程就是环境艺术教育的特色观念。各个国家与区域的环境艺术教育要承担继承和创新本民族与地域文化的社会功能责任,就需要在特色教育观念下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各种层次的环境艺术教育体系要实现自己的培养目标,满足设计市场需要,也需要在特色教育观念下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各个拥有环境艺术教育学科的学校要保障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同样需要在特色教育观念下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校园文化与办学特色。艺术教育中弥足珍贵的就是保持艺术本身的特色,在环境艺术教育中秉承特色教育观念,实践特色培养教育方式是环境艺术教育的重中之重。国外许多著名的设计大师们正是在学校或自我多种方式的特色教育理念下,形成自己的个性特征,坚持自己的信念与理论,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设计实践,才创造出了那么多举世经典的设计作品。相信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艺术教育特色观念指导下的中国环境艺术教育,必将不断培养出更多世界级的设计大师。

  [3]王受之.扫描与透析——世界著名美术院校教育丛书[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当代著名的教育家朱永新教授在其著作《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中写道:“理想的学校,应该是一所有特色的学校。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没有最佳,只有最特,最特就是最佳。一所优秀的学校必然有其特色所在、优势所在、风格所在。一所学校如果没有特色,就没有强劲的生命力,也就没有优势。”。

  从朱教授的这段话中,我们不难理解,在学校发展异彩纷呈、充满激烈竞争的时代,追求办学特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反映在概念的内涵上也就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通过不断探索、实践、积累,最终所形成和确立的自己独特的、稳定的、科学的、优质的并带有整体性的个性风貌。在学校的教育体系结构中,艺术教育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势必也将成为一所学校特色形成的重要突破口。

  艺术特色教育的形成,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它不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点缀,而应该是学校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的体现。它可能会拥有一批特长学生,但是并非一定就是特色学校。特色学校应该是一个由局部到整体的推进过程,最终形成大多数或全体学生参与的格局,从而对所有学生的终身发展起到影响与促进作用。

  美国《新闻周刊》曾经对全世界的学校作过大规模的调查,最后评出十所最好的学校。这十所学校之所以被认为是世界教育的成功典范,其实并不是因为这些学校在各方面都非常强大或者综合实力超越一般的学校,而在于它们独树一帜、标新立异,在某一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功,使学校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以特色赢得了教育的成功。比如新西兰特卡波湖学校的教育特色是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德国安克库敦考勒中学的特色是崇尚工艺等。

  由此可见,准确定位是形成“特色”的基础,而学校艺术特色教育的形成首先必须结合学校的办学特点、师资条件等各方面的因素,找准办学的“亮点”,长远规划与设计艺术教育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千校一貌”的可能性。比如扬州市艺蕾小学的舞蹈教学、无锡一中的作曲教学与陶艺教学等,通过准确的定位及多年的实践积累,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大的影响。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缺少艺术的教育是残废的教育,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也提出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观念。因此,仅仅注重艺术特色项目技能技巧方面的培训,培养少数有艺术特长的特色学生,不能称之为“艺术特色教育”。而令人遗憾的是,纵观周边的一些艺术特色学校,仍有为数不少的学校以此类艺术教育模式为主,或开设一些兴趣小组,或培养几个艺术类高考生等。

  笔者认为,真正的艺术特色教育,应该将艺术特色项目作为载体,面向全体学生,不仅培养学生的艺术技能技巧,更应培养学生的艺术人文素养。真正的艺术特色教育,不仅只依托个别艺术特长教师,更应紧紧依靠学校全体教师,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特长,选准突破口,以点带面,实行整体优化,最终形成学校所独有的艺术特色教育,深化学校艺术特色的内涵。

  自1995年原国家教委在全国52所高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以来,我国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和探索已经走过了十几年的历程。2006年,广州大学城及周边地区7所高校联合申报的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获得教育部批准,成为全国93个基地之一。基地通过各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文化素质教育理论研究上不断深入,在许多基本问题上达成了广泛的共识。

  “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以提高人的全面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文化素质教育同样应该理解为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是时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大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需要。文化素质教育是高等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和抓手。”艺术院校以培养与社会发展相接轨的专业人才为教育目标,通过对艺术技巧、艺术理论及艺术史的系统传授和实践, 发挥艺术专业的优势,实行多样化的文化素质教育形式。在培养学生群体的感知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及审美理想、塑造完美的人格及促进其全面和谐发展方面有着特殊的重要作用。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整体目标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艺术院校整合人类丰富博大的艺术文化资源,在陶冶浸润学生的高尚情操,促进学生道德品性、审美认识、想象和创造力的增长方面形成了自身的特色。

  整体性与多样性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文化素质教育共同指向“学生人文和人道精神的培养,达到人格的健全化”“使学生既具有改变自然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必要知识,又具有终生学习、运用各种知识以及创新的能力,最终在个体人格中达成理性、情感与意志的统一、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协调,以追求真、善、美为一体的健全人格。”

  在这个整体目标的总领下,艺术院校由于学生的专业特殊性,在文化素质教育的多样性方面更表现出几个明显的特征:

  在精英化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的过程中,艺术院校更注重让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让所有的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艺术化、开放性的多视角文化平台的搭建正是艺术院校校园文化模式的内核所在。正如文化素质教育所传达素质拓展的理念一样,美术院校的校园文化精神则更注重在艺术专业基础上创造能力的培养,走专业学习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道路。艺术感极强的大型舞台道具造型、创造性思维的艺术再现、敏锐的生活触觉和饱满的舞台效果带来的视觉享受,成为艺术院校校园文化的品牌工程,充分展示了艺术类学生的青春风采与开拓创新的精神。

  艺术院校把开放和创新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特色,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贯穿着素质教育的全过程,使素质教育可触可摸,具体生动。紧紧抓住艺术专业学生富有激情、崇尚自由、张扬个性的特点,将教学领域所培养的绘画、设计、表达等能力运用到文化素质教育中去,学生创作交流集市开放了学生的活动方式,宿舍主题设计大赛等公寓文化活动展示了学生的团队才华,受助学生回馈汇报画展等帮扶教育创新了道德教育的形式。

  挖掘民间文化和地方文化的魅力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艺术院校在承担弘扬岭南文化和岭南画派艺术精神的责任上应当仁不让。艺术院校立足于地方文化的土壤,结合岭南文化特色,促进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与地方文化发展相结合,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艺术实践中达到强化民族意识,升华艺术情怀的德育功能。

  从根本上说,艺术教育是一种审美的教育,艺术教育首先应发挥其审美的主体,在实施文化素质教育中使学生养成艺术审美的素养,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力和对美的创造力。艺术院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在艺术院校的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实施中,德育、智育功能不是断裂生硬的,而是通过审美这一中介完成的,校园文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课程设置、校园环境优化等环节都体现了艺术审美的全面介入。审美主体的影响是整体、综合的,这种隐性环境产生的认同感使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以一种较为平衡和协调的心理结构去对美的形式作出正确反映,从而间接地影响其智力和品行的发育。”

  只有在一种艺术化的教育环境里,学生才能潜移默化地受到素质教育的熏陶,文化素质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正如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所说,理想的学校环境其本身就应该是一座博物馆。广州高校进驻大学城后,大学城优越的地理位置为艺术院校开拓校园环境的隐性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美术馆、校园雕塑、校园特色景观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优化了艺术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环境。依江带水的地理环境、具有浓重文化底蕴的校园建筑特色充分显示了美的所指所在,在塑造自然环境过程中所付诸的“匠心”的审美教育,转换为一种文化信息储存于环境的载体中,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美的陶冶与熏陶, 摒弃人性中的负面,从而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正面作用,并最终对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所追求的精神内核产生重要的影响。

  艺术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审美主体性作用的发挥是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进行的,通过把抽象的真理变为形象生动的形式,赋予科学理性的逻辑教育以具体可感的形象,通过均衡、和谐、形象等艺术美的形式,唤起学生对人文传统知识和科学逻辑理念的兴趣。比如,在公共选修课中开设审美心理学、幸福心理学等与学生自身体验紧密相关的文化选修课,在专业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严谨、细致、实践、创新的科学精神。凭借这些方式拓宽学生的审美空间,丰富学生的思维模式,使其潜力、才能、心理结构中的各种因素得到和谐运用及协调发展。

  文化素质教育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的,“全面发展是个体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基础;严密的思维方法训练有助于形成创造性活动的动力机制;良好的人文道德修养是创造性的内驱因素;艺术修养有助于学生创造灵感的诱发”同时,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断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是文化素质教育的灵魂。艺术院校在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必然贯穿主旋律教育,针对艺术类学生理性约束力较差的特点,强化其对社会和规范的理性认识,引导其健康向上的价值取向。

  在重视理性的同时,美术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着力于“情”字,重视情感的熏陶。对艺术来说,许多思想只能通过个体情感体悟才能真正被理解和传达,艺术审美需要饱满的情感、丰富的想象、敏锐的直觉,文化素质教育必须以情感人、寓理于情,将文化素质教育的效果潜移默化地注入学生心灵之中,使学生心灵日渐厚实,情感不断丰富,情操不断升华。例如组织“艺术人生系列讲座”,让老艺术家们以他们的独特传奇的艺术人生经历与学生进行心灵的碰撞,让学生感悟理想、信仰的力量,在情感教育中激励广大学生刻苦学习,立志成才。

  艺术院校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特殊群体, 在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共建中肩负着推动艺术普及,繁荣艺术教育的重任。充分认识艺术院校在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中发挥的作用,增强基地建设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对于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长足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艺术院校主导的艺术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通过对美的认识,使人的情感受到陶冶,审美教育能给人以高尚品格的影响和感染, 同时艺术教育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优秀、高雅的艺术作品有利于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的形成。合理实施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美术院校通过艺术实践的共享,可以用愉快、轻松的艺术形式来调节学生的情绪状态。在艺术实践中,学生通过对一种具有意义的审美事物的把握,使情感得以渲泄,压力得以释放。在艺术感受中实现对周遭美的事物的再发现和再认识,从而更好地感悟生活的价值,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意念。

  智力开发需要渊博的知识基础和开阔的思维。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创造才能的发挥,取决接触事物的广度和深度。艺术院校通过艺术成果的展示,为大学生丰富想象、储备知识、积累经验、科研创造提供智力开发的准备,扩大其视野,增长其才智,是大学生知识拓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格调高雅的校园艺术景观在发挥熏陶感染力的文化功能上,有着跟课堂教育不同的作用。艺术院校的美术馆展览、建筑设计风格、大师作品、图片海报等艺术成分在没有围墙的大学城高校中表现出浓郁的艺术渗透力。大学生正是从这些物美价廉的“艺术超市”中收获了人文的底蕴、积极的追求,艺术与人生的和谐。

  艺术院校在挖掘地方文化和民间艺术上有其独特的优势,这种优势外延到基地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上,就是倡导和传播渐被遗忘的地方文化和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使大学生通过艺术的视角重新构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从而产生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

  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基础。以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为切入点,整合优势,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是时代的要求。新时期艺术院校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必须发挥艺术院校在学生艺术素养培养上的优势,凸显特色,加强内部建设与推动基地共建相结合,采取有效措施,把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教书育人的全过程。

  在基地共建中,继续挖掘艺术院校在促进学生艺术素养方面的有利因素,充分发挥艺术院校在基地共建中的积极作用,变封闭教育为开放教育, 积极引导广大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艺术,为共建院校提供优质、科学、充分、开放的“艺术直通车”, 突出能充分代表本地区艺术水平的两大亮点。

  一是突出美术学院的美术馆和岭南画派纪念馆的文化资源。以指导艺术鉴赏的方式,提升学生的艺术品味,解放学生的多维思维,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二是突出美术界一大批高层次艺术家的影响力。将多年凝练积累出来的艺术人文精神作为一个文化素质教育的鲜活样式提炼出来,让更多的学生走近大师,走进艺术。达芬奇曾经说过,“艺术家教会你们如何看世界。”艺术家凝固在他所创造的艺术作品的主体精神、执着于艺术的生命激情和贯穿其中的强烈的人文精神,必然激发广大学生对人生以新的思考和有益的尝试。

  在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一种重专业技能教学轻文化素质提高的现象。学生文化素质底蕴的不足,制约了学生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而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学生的发展缺乏后劲。

  一是推进课堂教学的建设工程,充分利用基地其他高校的人文、科学教学资源,从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统一发展出发,综合考虑课程体系的总体结构, 加强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教育,使之有机结合起来,最终使受教育者的自然科学素养与人文科学素养融合于专业素养的教育中,发挥课堂教学的文化素质教育作用。

  二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工程。校园文化是课程教育的延续和补充,是文化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专业大学生追求个性,思维开放,针对艺术类大学生中的特性,必须把校园文化建设工程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有力切入点,突出特色,创立品牌,结合学校专业特点开展具有艺术特质的精品活动,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和科技创新活动,将情感体验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活跃社团文化,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动作用。

  三是推进社会实践工程,大力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艺术专业学生社会活动能力较强,但是往往伴随着容易冲动,盲目从众,社会责任感淡薄的缺陷。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理论教育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成为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的重要一步,使学生在与自然存在、社会生产部门的接触中学会思考问题,发现价值。

  总之,艺术院校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特色探索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课题,在此过程中既要体现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共性,又要发挥艺术院校的特色作用,通过有效措施,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中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作出积极贡献。

  依据国际经验,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后,大学毕业生的教育现状与就业不匹配、就业率低等问题就会逐渐显露出来。近年来,内地高校持续扩招使得更多人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然而,许多专业虽然在报考时是热门专业,但由于诸多学校跟风扩招,使得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相匹配,必然导致学生毕业时出现就业市场饱和情况,而且这种状况还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以艺术类表演专业为例,近年来的大幅度扩招加剧了专业的结构性过剩,多数艺术院校面临严峻的表演毕业生就业问题,本来就属于低就业率的音乐、美术、舞蹈、戏剧表演等专业学生,随着扩招人才需求市场趋于饱和,导致大多数艺术表演毕业生成为自由职业者。要想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其核心是调控专业的供应量,通过对专业的失业率和失业量进行有效监测和预警,同时积极主动干预和调控个别专业结构和招生指标,是有效提高内地高等教育就业率的重要途径之一。根据麦可思(MyCOS)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历年来编撰的《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2010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9.6%;2011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虽上升为90.2%,但其中却有14%处于低就业状态;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2012年的吉林省高校本科毕业生2012年半年后的就业率为85.47%。与国内高等教育总的就业率相比,艺术教育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一直保持很好的就业率,如吉林艺术学院艺术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2012年半年后就业率为92%;同类专业的东北师范大学毕业生更是从1998年以来,连续多年一次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始终稳居教育部直属高等师范院校排行榜前十位。因此,综合艺术院校要积极主动地向具有就业潜力的新兴交叉学科倾斜,艺术教育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无论是从生源还是就业来说前景都非常乐观,日益飞速发展的时代迫切需要大量具备综合艺术素养并且胜任基础艺术教育的专业师资。

  艺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专业建设理念,准确定位、重点创建并突出专业特色,通过艺术教育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专业技能和现代教育理念的学习,让学生既有足够的文化知识和艺术知识与技能的积累,又有较强的知识整合能力,还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和课程设计、开发能力,以及具有现代教育的半岛官方体育思想和教学理念,成为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需求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能够独立实施基础教育综合艺术课程的具有本科学历层次的高素质人才。2004年,教育部出台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重点指出要加大地方院校特色化课程建设。以此为依据,吉林艺术学院艺术教育专业的主要课程设置,除原有的音乐教育和美术教育,还增添了东北地域特色文化系列课程,力图在专业知识结构方面,倡导学生多学科综合知识的培养;在课程结构方面,确保必修课程达到本科生培养要求,选修课则充分开阔学生的视野。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大力培养专门人才”。综合艺术院校更要充分发挥在特色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课程的设置要合理利用区域优势,为地域音乐文化培养传承和保护的接班人。内地的一些综合艺术院校如云南艺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等,都以传统音乐教育为热点扶持建立了相关专业学科,既弘扬了中国传统音乐,又走出了民族音乐本土化的路子,对传统音乐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吉林艺术学院的所在地吉林省,地属东北地域,地方传统文化艺术丰富多彩,学院依托地域优势,通过系列特色课程体系的建设,把丰富的地方文化艺术资源引进课堂教学中,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丰富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认知。同时,还通过系列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能够深入到传统文化艺术实际环境中去,在实践中提高对本土文化的理解及艺术风格的把握,既兼顾知识的传授与东北地域文化的传承,又有利于实现艺术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既融合多样性的文化艺术资源,又形成特色教学传承模式。

  艺术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对教师的理论讲述和示教必须通过亲身实践,才能深入体会、理解并把握其中的本质内涵,并能很好地掌握各项专业技能。因此,在教学实践环节中,应该尝试打破传统的分步式课程体系,采用以实践为基础的互动循环式教学模式,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同时,建立多样化实践平台开展教学实践,科学地发挥校内外实践基地的作用,通过实践基地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以采风、演出等形式作为学生实践课程的训练,真正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通过各种实践教学活动,实现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补充和拓展,进一步活化理论知识,直接促进学生把专业课堂所学的单一的、零散的知识和技能综合起来加以理解、领悟和消化,由过去传统的单纯重视知识掌握转向考核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通过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加强了学校和社会之间的联系,在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资源的同时,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实践教学的内容,真正做到产、学、研、用的结合。

  2.1中国元素与工艺美术相结合中国的工艺美术不是纯粹单一的模拟、再现事物,而是通过其外在形态去描绘表达出特定的氛围、格调、趣味和风尚,并能同时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对于工艺美术来说,其审美学特征是用来满足实用的需求,使得工艺品体现出工艺美、材质美和装饰的美感,然后才在此基础上寻求别致的形态、巧妙地构思和深刻的内涵。中国艺术将对工艺品的审美行为转化为漫长而缓慢的时间过程,使人们在反复体会中得到不断地满足。例如,在鉴赏钧窑瓷器时,人们可以通过瓷器釉色的呈现出的不同颜色去鉴赏,钧窑瓷器的乳浊釉的颜色是非透明的颜色,很大程度接近于蓝色,颜色较深的称之为天蓝色,比较淡的称之为月白或者天青色,釉中散发着淡淡优雅的光泽,釉色美轮美奂,更为惊奇的是由于钧釉里面含有微量的铜元素,在一定的窑内环境下能产生不同变换,有时在青色釉色中出现一抹红色,像极了蓝天下的晚霞;有时呈现出紫色的斑片,如同飞渡的晚霞。这种意境所散发的浓浓“中国味”,迷倒了无数的中国人,它同时也体现出了深厚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是一般西方人难以体会到的。因为人类的历史像不断流动的河流一样,所处环境、地势不同,流动的速度也跟随者变化,正是由于历史发展的这个特点,使得美术作品不断地发展同时也保留着时代特色。在观赏同一种历史背景下的艺术作品时,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中国艺术中最精华的部分就是中国工艺美术,它是外在和内在的完美统一,可远观也可以近距离把玩。工艺美术追求的内在意蕴只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越来越深厚。

  2.2工艺美术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工艺美术的材料在审美上不是以精贵或者廉价来判定的,它主张“因材施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在装饰或者造型上面都是依据材料的原始特性,充分利用或显露出材料的自身美感,着种特性使得工艺美术做出来的物品恬淡优雅、自然天真而又别具情致。工艺美术的作品要求能够直接使人大脑中产生知觉、感觉和表象,从而进一步产生联想,使内容和形式相结合的美才是工艺美术所要展现和表达的美。内容产生形式,而内容又包含在形式里面,任何艺术美都是包含和反映生活的,工艺美术作品所展示的形象,不但具有独特鲜明的个性。而且还能反应出一些社会本质,寄托着艺术家的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

  材料的选择和利用决定着一件工艺美术作品的成功。要根据不同材质的原材料充分合理的取其所长,为将要表现的内容服务,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例如,苏绣在日本引进了先进的电脑绣花技术,玉器厂从外面引进电动水凳的技术等。说明艺术和科学技术、传统工艺和民间工艺与现代工艺是可以互相融合,使工艺美术在科技发展的时代表现出该时代所具有的特色。我们在进行工艺美术教育的同时,要看出自身工艺特征在在制造过程中被材料、制作水平的限制发挥程度。发挥程度越高,美学价值就越大;对工艺美术从业人员的教育使工艺美术的发展源远流长避免工艺的失传,加大对工艺美术的宣传,让更多人不局限于古董鉴赏这个方面。

  一方面,喜欢艺术是幼儿的天性。比如说,幼儿普遍喜欢鲜艳的色彩、明快的音乐节奏,可以说,艺术和游戏一样成了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艺术作品所整合的各种知识经验,艺术活动中所发展起来的直觉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对抽象、逻辑思维起半岛官方体育互补作用,有助于一般智慧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把艺术教育作为幼儿和谐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予以充分的重视。

  《幼儿半岛官方体育园教育指导纲要》在艺术领域方面,在强调幼儿教育的儿童化、整体化的同时,又敏锐地抓住了艺术最根本的特点即美与独创,提出了“感受与创造并重”的艺术教育观。因此,在幼儿艺术教育中,感受与创造密不可分,共同构成了幼儿艺术教育的两个重要因素。在实践中,我们把感受作为基础,创造作为目的,一方面将艺术教育作为情感启迪、情感交流、情感表达的手段,而非艺术内涵的本身。另一方面,把艺术教育作为让幼儿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注重让幼儿以他们的方式去创造艺术,获得自我满足感和成就感。如在文学作品欣赏中,我们让幼儿在感受体验的基础上,用与作品情感和情节发展节奏相和谐的语音、动作、表情进行朗诵和表演。

  教育中我们注重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并对有艺术天赋的幼儿注意发展他们的艺术潜能。在具体教学中坚持三点:一是机会均等,让孩子有适合自己的机会。根据幼儿不同的个性,我们提供展现的平台。比如六一节,我们以“共享阳光,快乐成长”为主题举行了“和之韵”幼儿才艺表演,在活动中,全园幼儿参与了表演,包括托班幼儿也个个表演得很精彩。二是中庸平和,给幼儿均等合理的机会。如特殊孩子,我们就给予更多的照顾与机会,让他和正常的孩子一样快乐地成长。三是多元评价,给孩子以多维适宜 的评价。我们“避免用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 儿”,为每个幼儿创造个人化的发展空间。

  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对环境促进幼儿发展有许多精辟的论述。皮亚杰认为儿童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是由于人的成熟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产生的,每一个阶段表明每一个人对于环境适应的不同方式。对于艺术教育来讲,环境因素尤显重要。艺术特色幼儿园应该在幼儿园中坚持教育面向全体,充分利用园内环境和社会环境,有计划地构建艺术环境课程,让幼儿领略艺术的美、自然的美、劳动成果美,使幼儿在充满艺术的氛围里,耳闻目染,进行艺术和熏陶。

  我园坚持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进行环境布置,充分提供给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机会和条件。在空间环境创设方面,努力做到工整中透出动感。同时,我们专门在各个楼层墙面布置了创意作品廊、名画欣赏廊以及江南舞韵廊,给幼儿以美的熏陶。在色彩搭配上,各层楼体现一个主色调,做到简洁、明快、高雅、脱俗,使色彩的表现力、视觉作用及心理影响最充分地发挥出来,给人的眼睛与心灵以愉快、刺激和美的享受;在活动场所设计上,我们把美妙的大自然当成幼儿学习的天然课堂,让幼儿放开手脚去探索和发现大自然的奥秘。如在“有趣的泥土”美工活动中,我们把孩子们带到一处土质较好的田野中,让孩子们将泥土揉成球、面、柱、条等,进行自由拼捏,虽然脸上、手上、衣服上都沾满了泥土,但却感受到了泥土带来的快乐。

  在我们实施的艺术主题活动中,我们改变了“纯净乐土”的“自给自足”的家园活动方式,更多地以互动开放性的艺术化的形式展开、更自主地将家长吸引到我们的活动中来。如在“报纸艺术”主题活动中,我们以“小手拉大手”的形式,一起搜集有关报纸的由来、报纸的排版、报纸版画等方面的信息,为顺利开展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们还充分利用社区内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服务。幼儿园附近的社区有着丰富的资源,包括科技室,太空房等一流的活动室,我们定期进行参观并举行操作活动。我们还带领幼儿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向生活。在“美丽的春天”主题活动中,带领幼儿走入生态公园,让孩子观察迎春花、桃花、杜鹃花,让幼儿观察园内田里的油菜花,开阔了幼儿的视野。

  幼儿艺术教育必须以幼儿为本,强调主动性,改变幼儿被驱使进行艺术活动的被动地位。针对这个要求,我们在幼儿艺术教育方式上进行了创新。

  主题课程是一段时间内围绕一个话题或主题展开的课程。我们每年都要举办一个月的艺术节主题课程,孩子们每天都沉浸在自己与老师共同创造的浓厚的艺术氛围里。幼儿园的每一个角落里都放置着孩子们亲手制作的美术作品,美丽的艺术长廊把孩子、家长、老师都带入到艺术的世界中:小班孩子用他们的画笔描绘了心中的《向日葵》《美丽的花丛》等名画作品;中班的孩子用线条描绘出了多彩的世界、快乐的童年;大班的孩子与齐白石“切磋”画虾的技巧,与郑板桥“交流”画竹子的方法……孩子们的空间感知能力、色彩分辨能力、线条把握能力、整体协调能力正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完善。

  幼儿探究式学习是一种以幼儿为中心,强学过程要以幼儿的探究活动为主。它与其他教学模式相比,更加突出了以幼儿为中心,给幼儿的学习以最大的自主性,更加注重于幼儿活动的过程而不是活动的结果。幼儿期的孩子对于艺术的感知力与理解能力是非常强的。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将游戏与艺术教育相融合以促进幼儿个方面能力的提高。重点追求如何让孩子在艺术氛围中去感受艺术所带来的愉悦性、感官冲击、美感体验和对人格的升华作用,从而使孩子喜欢艺术、乐于表现。例如,在孩子的舞蹈教学中,我们不应强调这个舞蹈的基本动作是什么,怎么做,而应引导孩子理解这段音乐所表现的什么情感,从而可以用什么动作去体现。在绘画教学中,我们不应强调“这片树林”应画成秋天的金黄色,而应引导孩子去探索秋天可以用什么颜色来表现收获的喜悦。

  学校高度重视艺术教育,并将其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为此,专门成立了xx二中艺术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和把握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主方向;确立了以艺术总辅导员、教导处、政教处、各年级部为组织协调部门的二级网络;以艺术教研组与教师艺术沙龙、学生艺术社团为项目载体的艺术教育三级管理的机制。建立与健全了艺术教育工作制度,先后制定了xx二中《艺术教育特色学校规划》、《艺术教育校本教研制度》、《艺术社团建设制度》、《艺术教育项目管理制度》、《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制度》、《艺术教师和艺术总辅导员工作职责》等相关制度,指导开展各类艺术活动,注重阶段性的总结汇报,不仅规范了学校的艺术教育工作,确保了管理机制的统一有序,同时还提升了学校艺术教育的整体水平,为学校艺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研读课程标准,增强课程执行力,开展艺术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研究。学校在全面普及的基础上大胆进行了分层分级的艺术教育专题研究。高

  一、高二年级通过开设、开足艺术课程,侧重培养提高学生的基础鉴赏、表演和创作的能力,养成善于探究、比较、发现的艺术思维习惯,;高三年级开设一定的艺术课程,侧重普及合唱的基础鉴赏与表演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2、加强课堂教学改革,全面实施艺术教育,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们根据二期课改精神,一是转变师生关系和学习方式,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注重师生互动,“教学相长”,二是注重学习经历,结合学生的原认知和生活经验,以研究性学习为切入点,强调在音美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在音乐欣赏课中,采用了“引导探究式”教学法:即创设情境——引进课题——查找资料——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形成问题——师生讨论、解决问题——学生表演、创作、评价的形式达到巩固、运用的目的。在美术欣赏教学中,采用欣赏与绘画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方法,激活学生兴趣,剖析视觉艺术语言、培养学生绘画表现能力。同时,通过挖掘艺术学科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直接或隐形的关系,使艺术成为文理相通的桥梁。

  目前,艺术学科正开展“将课堂空间还给学生”的教学微观问题研究,探讨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少讲、精讲,把思考和探究、实践的空间留给学生,结合学生的原认知和生活经验,设计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活动,注重学生在提出问题、搜集资料和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构建知识。如:利用网络查找有关资料,用多媒体交流;自编自演一段节目(按不同学习内容,尝试不同艺术形式,或舞蹈或戏剧等);创作动画短片;拍摄校园风景或故事等,提高了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潜在的设计能力。

  3、加强对艺术教育课程的校本构建,不断提炼课程的文化内涵,使培养审美技能与文化鉴赏成为了教学的核心。充分利用艺术教师的个人专业特长,逐步形成了有个性、有特点的,具有浓郁人文特色的课程。比如:开设“合唱艺术中的和谐文化”、“中国传统艺术文化——扎染”、“素描中的视觉艺术语言”等拓展课程;开设“艺术作品中的人物生命”、“校园建筑设计”、“漫画动态”、“服装设计”等8个专题的研究型课程;并且在艺术教研组的共同合作下,自主开发了《扎染》、《素描》、《数字化音乐制作》等校本课程。

  学校坚持“文理相通、人文见长”的办学理念,加强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将艺术与语文课改结合,形成古诗词吟唱、戏剧表演等课程;“人性与爱”走向**美术馆,将语、历、美术的教学活动和参观考察相整合;“触摸历史的温度”走向**博物馆,将语、历、艺术的教学活动和参观考察相整合。构建文学、历史和电影、音乐、绘画、雕塑整合在一起的校本系列课《感受崇高——罗曼罗兰名人解读》。

  开展“音乐联想绘画”教学试验,利用音乐、美术等不同艺术形态的相通点,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用画笔来描绘音乐,用音乐来解读画面。

  通过将艺术与体育结合,形成木兰扇、校园集体舞、形体艺术等课程;在艺术节校园青春舞比赛的基础上,由校“舞之星”俱乐部结合韵律操、健身舞的特点,设计并推行了全校性的集舞蹈与运动为一体的校园舞。

  作为全国电影课题研究实验学校,通过电影作为生动、直观课的教育模式,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

  艺术教研组和语文教研组、政教处一起共同打造体现我校办学理念的《翱翔》校刊,并荣获“全国百家文学社”称号、在“**市FD十大优秀校刊”评选中名列榜首,同时还荣获“最佳美工刊物”称号。

  学校“天外漫画社”成员进行研究性课题的探索——《商品漫画的研究》,该课题从对漫画的认识,到绘制;从征集漫画作品到制作漫画挂历;从宣传挂历到销售;从股票形式的融资到全体股东的分红。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融合在课题中,最终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金融意识、鉴赏能力等。

  教师不但自觉地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还十分重视现代教育手段的使用,制作了一定质量的,以教学为主导,以技术为辅助的,适合于课堂教学的课件,并积极收集各种媒介的教学资料,逐步形成自己的文字和音像的艺术教学资料库,形成了《数字化音乐制作》等相关课程。我校根据课改中学生的需求,开设了午会课,专设了“艺术天地”栏目,通过电视为媒体向学生传授艺术常识,全方位地向学生介绍中外艺术精品,提高艺术的鉴赏能力。

  在高二年级的学农社会实践活动中,经过多年的探索,形成了“今夜星辰”、“感受黑夜”等特色活动课程。具有浓郁文化特征的“古典与亲水”、“汉唐文化寻幽”、“探寻儒学之源,塑造文化人格”语文走读实践活动,让学生实地感悟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体验自然美、环境美、文化美。

  开展“走近艺术中的人物”、“今夜星辰”、“文化之旅”等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艺术感染中完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学校每年都要接待来自欧美等国的青少年团体,通过艺术文化的交流和展示,促进了两国间的友谊,加强了国际间的合作和发展,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艺术表现力。

  1、丰富多彩的校园艺术活动成为了师生成才的舞台。“校园音乐会”已经成为了学生心目中展示个人风采的品牌项目了。自**年起,至今已成功举办了90余场,其因为形式活泼、内容丰富、参与面广,而深受全校师生的喜爱。如:“校园明星秀”——个人演唱会、演奏会、独舞专场、原创歌曲会;“节庆专场”——庆祝教师节、国庆节、校庆、纪念“五四”等表演;“社团展示”——英语俱乐部、管乐队、舞蹈队、民乐队等社团演出和展示。值得一提的是学校每年5月和12月的校“艺术节”和“人文节”,是我校最盛大的艺术节日,学生们自己策划、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充满艺术情趣的系列活动,包括跳舞机比赛、校园原创歌曲比赛、男生秀、韵律操、话剧、小品、校本剧、朗诵、电影、电视、动画片配音、艺术造型及作品义卖、书法、电脑绘画、摄影、漫画、诗歌书法堂会、“优美教师”评比、元旦迎新晚会等,通过班级和个人的专场演出,让学生在艺术活动中尽显风采。

  2、丰富的社团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艺术修养。我校现有校合唱团、校管乐团、校舞蹈团以及“原发动力”音乐工作室、淑女俱乐部、“行空”学生电视台、“并非”话剧社、“歌之韵”声乐俱乐部、“六弦吉它”俱乐部、书苑园、画季社、“天外”漫画社、“海风”工艺美术沙龙等艺术社团30余个。学校每年各有一次社团巡礼活动和社团年会,学生自聘指导教师,并用自己制作的宣传版面进行宣传和招募新成员,使广大学生在自行组织、自行策划中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

  3、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努力培养“品行高雅”的学生。我校现有艺术楼一幢,其中艺术专用教室4间,除了配备了必备的专用教室和学科教具,而且从二期课改的教材出发,配备了电脑、多媒体投影仪、录音机、DVD影视设备等,为艺术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氛围。在校园改造计划中,将艺术教室的现代化教育建设作为了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校注重校园布置的艺术美,学生艺术作品上墙进橱窗,遍布走廊。音乐室、美术室全天开放,任学生自由使用。钢琴放在大堂,供学生练习,平添了一份高雅的艺术氛围。

  我校艺术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功底强,现有艺术学科专职教师4名,全部大学本科学历,其中一位研究生课程班毕业,高级教师3名,中学一级教师1名。我校作为二期课改试点学校,在高

  一、高二开齐、开足了艺术课,并且每个年级都配备美术、音乐教师各1名。近年来,在市区级艺术教学成果展示中,学校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美术学科《抽象的美术及其艺术特征》在区级层面举行了三次公开课展示,并获得了区重点中学五校大奖赛

  二、三等奖;《艺术扎染》获区活动课评优一等奖;音乐学科《张开想象的翅膀》获我区重点中学五校大奖赛二等奖;高庆琼老师还多次开设全国、市级音乐教学公开课、示范课,在**区美育研讨会上多次作教学经验总结交流,目前还担任区教育学院合唱班主讲老师。

  在艺术教师们的精心培养下,学生艺术素养全面提升,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均获得了一定的殊荣。学校管乐队曾先后获市一等奖3个、市级银奖1个、区一等奖3个;校舞蹈队先后获全国群星奖银奖1个,代表**市赴京参赛1次,区特等奖1个、一等奖6个、二等奖1个;学生个人舞蹈分别获市三等奖1个、区一等奖6个、二等奖4个等,在**年**市学生艺术单项比赛中,我校学生共获金奖2个、银奖5个、铜奖7个;合唱团获**年“**之春国际艺术节少儿歌舞精品比赛”一等奖,****区校美育节合唱比赛第一名,在**年**市学生音乐节合唱比赛中获优异的成绩(奖未公布)。在中日书画比赛中,共获金奖10名、银奖15名、铜奖25名;中国悉尼书画比赛中,荣获特别荣誉奖1名、特等奖2名、银奖铜奖多名;第三届“星星河”全国书画大赛,荣获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5名、优秀奖多名;学生的书画摄影作品也获得了全国金奖20个、银奖31个、铜奖、优秀奖多名。

  就广西贺州地区来说,地方高等院校已经开始承担起了保护及传播当地民族民间艺术的重任,但如何帮助当地少数民族树立正确的民族文化保护意识,培养民族艺术的继承人,使优秀的民族艺术能在本地区、本民族得以继续发展和传承,并能使更多的人领略到其艺术魅力,这仍然是一个比较严峻的问题。

  广西贺州地区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种文化的交汇地,有着非常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各个少数民族都有独特的染织、刺绣及服饰搭配艺术,都有极具民族特色的器物和建筑,都有令人陶醉的民俗活动,正是这些特征体现了各民族富有内涵的独特的具有时代特点的优秀民族文化,同时这也为当地美术基础教育提供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资源。近年来,随着贺州扶贫工作的快步开展,各个偏远山区贫困村正逐步进行现代化建设,特别是瑶族的过山瑶和土瑶村落,他们长期生活在山多地本文由收集整理少、交通闭塞的环境里,为适应环境建造了非常具有地域特点的建筑,也创造了色彩斑斓的服饰文化,并通过这些特有的元素传递着本民族本支系的历史、精神和文化,这是他们自成体系的传承,然而在发展中,这些非常有价值的传承与现代文化必然会不可避免的发生碰撞,导致许多有价值的东西逐渐消亡,因此,少数民族在吸收外来先进文化进行现代化建设时,加强特色美术基础教育,根据本地区本民族的实际情况,在美术基础教学过中适当融入本民族艺术文化知识,通过观察、欣赏、创作、讨论、评述等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本民族优秀艺术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在培养学生观察、审美和创新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对民族的自豪感、认同感,并能在未来的生活中自觉地参与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在发展民族美术教育方面,广西一直进行着改革创新,使用具有广西本土特色的美术教材,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增强了对本土民间艺术知识的涉及,然而,在中小学课程设置中,美术教育每周所分配的课时非常有限,美术课程内容却是包罗万象,涉及非常广,对于贺州的少数民族地区来说,特别是相对偏远的乡镇小学和自然村村小学,因为基础条件差,许多教师都不愿意到当地工作,专业的教师就更稀缺了,当地的教师往往“身兼数职”,各个科目都必须懂一点,但又不精通,有些美术课程知识与技能的专业化难度过大,在当地又极难购到专业教学纸张和工具,多种因素综合造成教师上美术课时只能照本宣科,肤浅的进行讲解,加上不一定都有能力结合当地的特色资源进行教学,学生便只能粗略了解书本的知识,漫无目的没有想法的进行技能联系,往往忽略了身边的艺术,身边的美,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