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小编 浏览: 日期:2024-05-12
1937年4月,“武艺师生画展”在南京基督教青年会大礼堂举办,引起轰动。 (受访者供图)
今年3月,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新书《推行美育——武艺旧影与老湖美》在汉首发。
该书作者,是湖北美术学院教授谢跃。谢跃曾在湖北美院任教30多年,书中,他将视角投向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发源地之一武昌艺专和湖北美术学院的历史深处,通过生动的文字与大量的真实图片,带领读者走进一段鲜为人知却又熠熠生辉的美育历史。
有关专家表示,该书对于梳理研究湖北乃至华中地区的美术教育史极具参考价值,对于传承湖北的历史文化、讲好湖北故事也有着独特的意义。
在该书图文并茂的讲述中,一位位美育先贤和艺术家的故事、才华与性情宛如在眼前。其中不少有关武昌艺专的史料和故事,均为首次公开披露,引起了广大读者的浓厚兴趣和热烈反响。
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校(武昌艺专),湖北美术学院的前身。它是中国最早创建的、最有影响力的三所正规美术学校之一(私立上海美专成立于1912年,国立北京美校成立于1918年、私立武昌艺专成立于1920年)。
在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时,谢跃笑称,《推行美育——武艺旧影与老湖美》这本书,其实是“无心插柳”写出来的。
2014年,谢跃注册了名为“藏龙散人”的微信公众号,平时发表一些个人感想、零星文字。其中,一篇讲述1937年武昌艺专在南京举办画展往事的文章,意外地赢得了许多读者的叫好,也引起了湖北美术学院原院长唐小禾等专家的关注和重视。在朋友们的鼓励下,谢跃开始深入研究武昌艺专及老湖美的历史。作为湖北近现代美术史的亲历者之一,唐小禾还为他提供了很多宝贵的参考资料和历史素材。
“在对武昌艺专的历史刨根问底时,我对那些前辈艺术家们也大有一见钟情、相见恨晚的感觉,所以也就越写越多,越写越带劲。”此后,谢跃不断搜集史料并坚持写作,最终将书稿交由湖北美术出版社结集出版。
新书首发座谈会上,唐小禾、程凡、卢斌、傅中望、吴龙泉、王心耀、陈顺安、李梁军、陈晶等众多美术界知名人士对该书均予以高度评价。唐小禾表示,武昌艺专的历史是中国美术教育史当中很重要的篇章,谢跃写出了“活生生”的历史故事。
谢跃介绍,武昌艺专滥觞于1920年创办的武昌美术学校,由蒋兰圃、唐义精、徐子珩三人共同创办,他们开创性地拉开了湖北地区近代高等美术教育的帷幕。
蒋兰圃(1882年-1958年),湖南衡阳人。他自幼酷爱美术,后毕业于湖北陆军将校学堂,曾参加武昌起义。辛亥革命后,他担任过鄂军政府参议官、副官处长等要职。唐义精(1892年—1944年),武昌县(今江夏)金口镇人,出生于中医世家,毕业于省立第一师范,后任小学美术教师。徐子珩是武昌人,其生平不详,曾担任过湖北省教育会的干事。
“三人志趣相投,先组织了一个美术研究会,后又办过函授画室,直至一起创办学校。”谢跃介绍,三人各施所长,配合默契,堪称民国美术界的“桃园三结义”。为了“凑份子”办学校,蒋兰圃毅然将自家的五百亩藕田和轮船公司股票全部卖掉变现。
1923年,学校经原国民政府教育部核准易名为“武昌美术专门学校”,此后校址从武昌芝麻岭(现解放路)搬迁至水陆街。1930年,由原北京政府教育部正式定名为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校(武昌艺专)。
上世纪30年代中叶,武昌艺专事业兴旺,大师云集,才俊辈出。1935年,唐义精的弟弟唐一禾从巴黎留学归来任教,他将西方艺术文化引进武昌艺专学堂,学校发展步入鼎盛阶段。
“1937年4月,武昌艺专在南京基督教青年会大礼堂,特别举办了一次‘武艺师生画展’,展出作品一百多件。民国各界知名人士如蔡元培、于右任、张学良等人纷纷为展览题词,轰动一时。”谢跃说。
抗战期间,从1938年起,武昌艺专曾被迫内迁至重庆江津县德感坝镇,在川江边上一个叫作“五十三梯”的小山村里,度过了一段极其艰难的办学岁月。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才重新迁回武汉。
“校舍租用的是当地农民房屋,一日三餐吃的是红苕稀饭、白煮胡豆(蚕豆),还时常面临断炊。照明使用的是豆油灯,三根黄色的灯芯在风中忽明忽灭。豆油也没有的时候,只能燃松明子。缺少绘画工具和材料,老师们带着学生垒起鹅卵石的小窑炉,用柳树枝烧制炭条。使用刷了桐油的包装纸代替油画纸,画布是蚊帐用的‘夏布’……”谢跃描述道,尽管如此艰苦,但师生们依然进取向上、乐观生活,这期间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艺术人才,如美术方面的杨立光、刘国枢、刘一层、李家桢、李永禄等,音乐方面的蒋箴予、杨金兰等。
武昌艺专历史上最为悲壮感人的一件事,也发生在此期间。1944年3月24日,校长唐义精和西画科主任唐一禾赴重庆参加“全国美术协会”和“全国师范教育会议”,途中,他们乘坐的小火轮在江津与巴县交界处的长江上不幸触礁沉没,唐氏兄弟落水失踪。“噩耗传到德感坝,震惊了所有的师生。他们立刻丢下画笔、放下饭碗,步行至出事地点,沿江两岸奔走呼号。经过6个日夜的搜寻打捞,却一无所获。第7天,大家心力交瘁、悲伤绝望,望着滔滔江水,不禁放声号啕大哭。说来也奇怪,正恰此时,唐氏兄弟的遗体在同一水域相继浮现,距失事江面20余里……”在谢跃的描述中,是以“殉道者”来形容唐氏兄弟的——他们为艺术而殉道,他们的名字已被镌刻在湖北乃至中华大地的艺术丰碑上。
“办学历史上,武昌艺专人自始至终地彰显出一种为了推行美育而敢为人先、不折不挠的艺术信仰和情怀。”谢跃表示。
在书中,他通过生动的描写和大量的史料照片,为读者重现了一位位可敬可爱的前辈艺术家的鲜活形象。
比如,敢想敢干的湖南人、武昌艺专创始人之一蒋兰圃先生,最初为办学,除了将自家五百亩藕田和轮船公司股票全部卖掉,还想方设法拿到了武昌水陆街原提学使署的地皮,以及“中华教育基金会(北洋)”三万元大洋。1938年,他不顾年近六旬,虚弱多病,毅然同唐义精一道率领全校师生转移到四川江津,始终与师生们打成一片……蒋兰圃之子蒋治民,毕业于日本东京高等美术学校,曾任武昌艺专西洋画系教授、教务主任等职;蒋兰圃的侄女蒋箴予,从武昌艺专图音科毕业后留校,把一生心血都奉献给了学校。蒋氏一家,为武昌艺专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另一位呕心沥血的创始人唐义精先生,在办学中辛苦操劳,事无巨细。1938年学校拟西迁江津,经费拮据,唐义精将妹夫陆定一托他寻找女儿的一笔专款(据称约2000块银元)无偿地用于迁校所需。
唐义精之弟唐一禾曾在巴黎留学,徐悲鸿邀请他回国后到中大艺术系任教授,彼时中大教授收入丰厚,但他仍义无反顾地回到了武昌艺专。在江津办学期间,所有西画课程包括素描、色彩半岛官方体育、透视等全压在他一人头上。他自己还要创作,还要分担家务、带孩子,其中辛苦常人难以想象。
江津办学期间,一些教师专程从外地赶来襄助,如国文教授朱心佛、图案教员林葆菁、理论教员胡肇书等,都是义务授课,不拿一文钱。
唐义精之后继任校长的张肇铭先生,抗战后为迁回武汉的武昌艺专复校筹款,不得不四处举债。1947年底,为发放教师薪水,实在没法的他想了个点子,为自己办五十大寿,通过收受来客礼金和卖画渡过难关,为后人留下了“筹薪寿”这么一个心酸而感人的艺坛佳线年,武汉三镇解放。当年6月,武昌艺专被中原大学接管,组建为中原大学艺术学院。后经过不同时期的曲折发展,逐渐演变为湖北美术学院……”回顾武昌艺专、湖北美术学院的前世今生,谢跃如数家珍,同时也感慨不已:“一代代先贤们敢为人先、推行美育的精神,已经融化在湖北乃至华中、西南地区高等美术教育的血脉之中,承前启后,薪火相传。”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