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官方体育

导航切换

联系电话:
020-88888888     13988889999

半岛官方体育

半岛官方体育
当前位置: 半岛官方体育 > 新校建设

学校筑立(精半岛官方体育选5篇)

作者: 小编 浏览:   日期:2024-02-20

  半岛官方体育随着大学校园建设量成倍增长,有关大学校园的研究也日益升温。因为大学校园具有两种基本属性:建筑性和教育性。所以,对它的研究也多局限在建筑学、城市规划和高等教育三个学科领域。

  我国的大学校园建设开始是以西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校园规划理论为指导原则的。建国以后,根据经验,结合国情,确立了以功能分区为核心准则的校园规划理论和规划指标体系,指导了我国现有的绝大多数大学的建设与发展。然而,那些曾被奉为经典的校园规划理论和规划指标体系都是建筑、规划界的学者站在自己学科视野中的阶段性经验总结,是相当不成熟的,至今,这些欠成熟的校园规划理论仍是我国大学校园规划建设的根本依据。在理论欠缺的情况下,建筑、城市规划领域对大学校园的研究只能是实践走在理论前面。

学校筑立(精半岛官方体育选5篇)

  随着近几年高教改革的深入,校园建设工程量比过去翻了几翻,建筑和城市规划界开始频繁关注大学校园建设的理论建构。2001和2002年在北京和台北分别举办了“海峡两岸‘大学的校园’研讨会”,在大陆和台湾的建筑规划界掀起了大学校园的学术热。与以往相比,两次会议的论文开始重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大学校园建设的历程,不再局限于校园工程的阶段性总结。

  一些建筑学者开始关注高等教育思想对校园建设的影响,只是他们的观点阐述不太系统,只能说是一种“散见”。如:《大学校园规划结构的研究》一文认为“大学校园形态与大学当时的办学理念、教学制度和内容是一致的”。如中世纪的大学主要职责是培养神职人员和为王室服务的人才,大学校园必须是封闭的,能够使学院排除外界各种影响,完全服从教会,校园生活充满清规戒律。因此,校园多附属于教堂或修道院,或者以宗教建筑为样本进行设计建设。19世纪工业革命后,美国高校将学术自由理想和为社会服务的办学宗旨相结合,创立了独特的高等教育模式,也创立了影响全世界的开放式校园形态。20世纪后期,教育体制走向多元化,校园形态也越来越多元。这种对教育思想和校园建设关系的描述,虽然稍稍打破了一点建筑界习惯性思维的限制,但依然停留在对高等教育理论浅层次的理解上,并没有阐明在大学校园形态演变中表现出的教育与建筑之间的互动关系。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一些建筑学者除了对校园形态的“过去时”进行归纳总结外,对于校园的当下形态和未来趋势也作了一定分析探讨。一部分人认为,大学城将是我国大学校园在新时期的某种发展趋势。“大学城”是国内近年来新兴的概念之一,至今并无确切定义。一些文献资料认为,“大学城”是一种特殊的城市化方式,其发展模式大致分为“传统学术型”、“商业创新型”,或介于两者之间。前者多起源于历史悠久、具有强大学术号召力的一所或多所大学,经过漫长历史时期,逐步形成了校城交融的自然环境,如英国的牛津、剑桥大学城,德国的洪堡大学等。“商业创新型”大学城起源于新兴的理工科院校,以科技创新与市场紧密结合,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如美国“硅谷”和斯坦福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关村则兼有二者的特征。

  虽然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对大学校园建设起重要作用,教育界每一次大的运动都在校园形态上留有痕迹。但是多数情况下,建筑界与高教界的对话局限在建筑工作者面对高教体制改革所作出的单方面呼应。在现代教育哲学的指导下,现代大学不断构建着新的教育理论,这些理论虽然对校园建设有一定影响;可这种影响对建筑界来说是被动的,因为建筑界还没有系统地探讨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与大学校园建设的关系。凭着对教育思想一知半解的领悟,喊几句时髦的教育口号,校园建设只能停留在肤浅的、“闻风而动”的层次,不可能有深度。

  总之,当前建筑和城市规划界对大学校园的研究大部分是针对我国大学校园建设的实际问题提出的,研究思路也是围绕这些实际问题展开的。他们本着务实精神对教育界的热点理论进行可行性探讨,从建筑和规划的视角提出方案、进行实践,为新时期大学校园形态的发展作出有益的探索,也为下一步更深入系统的研究工作创造了氛围。

  大学作为实施高等教育的主要机构,一直是高等教育学科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但长期以来,高等教育学科领域对大学的研究多集中在理念、制度、机构等非物质层面,很少关注大学的物质实体——校园,即使有所触及也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同大学校园形态有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校园文化”的研究领域。

  校园文化是置身于社会文化大背景中的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亚文化形态,它渗透到学校的各个方面,涉及到全体师生员工的观念和行为。高校校园文化是在“大学这一特定的环境氛围内生活的成员所共同拥有的校园价值观和这些价值观在物质与意识形态上的具体化。它的主体是包括学生以及教师、行政人员在内的大学校园文化群体;它的内容分为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两大层面: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深层文化,包括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念、文化素养、心理素质及校风和校训、学风和教风、学校的传统习惯、校内文体活动等,物质文化包括校园建筑特色、文化活动场所和设施、校园绿化美化、学校的信息传媒等。校园文化的核心是校园价值观”。从这段表述中可以看到教育学者们倾向于把校园形态划分到校园物质文化领域。

  过去,大学校园形态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一直被忽略着,被忽略的主要原因大概是大多数人认为:建筑与教育没有多大关系。是的,建筑没有以“知识”的身份、“课程(狭义)”的姿态进入人们的“学习”视野,但它对人的教化作用是“知识”和“课程”所不能给予的。这一点,中国古人深有体会:《三字经》的头几句,“昔盂母,择邻处”可谓家喻户晓。正是孟夫子本人,亲身体验到环境对人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作出了“居移气,养移体”(《孟子尽心》)的总结。中国古人早就懂得环境对人的“模范”作用,环境就是“模”,就是“范”;使用什么样的模范,就可能塑造出什么样的人物。英国首相邱吉尔也讲过“先是人创造了建筑,建筑反过来创造人”,非常准确地表述了建筑与人的关系,暗示了建筑的“育人性”。

  当前,教育界在反思现代教育中的弊病时,把环境的教化作用提到了哲学的高度。金生在《理解与教育》一书中谈到“在科学技术和大工业生产的冲击下,现代教育本身也被工业化和技术化,学生被纳入教育生产的流水线,与日常的生活世界相隔绝”。面对这个现实问题,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呼吁到:“人类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以及教育的研究都来源于并且归根于实践生活世界的需要”,“对教育的认识并不是一种事实的因果关系分析,也不是把人和教育作为孤立的客观对象去解剖,而是在现实的‘生活世界’中理解和解释,也是‘同情’与‘参与’”。狄尔泰指出“理解和解释是贯穿人文科学的方法”。人文学的对象是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而生命总是具有意义并且要不断需求意义的,所以它就需要不断地理解和解释。这种方法把研究活动、研究过程看作是解释者和被解释者之间不断进行的对话,通过这种对话使研究者直观地体验和把握对象的内在精神。学生在校园中生活、学习的过程就是与周围环境不断对话的过程。大学校园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充满意义的“生活世界”,呈现出各种各样的“意义形式”,学生生活在其中,通过理解和解释与之“对话”、“交往”,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使教育不知不觉进入学生的精神整体。大学校园形态就是一种教育表达式。

  对于大学校园具有的“教化”作用,教育课程理论也有所触及。在课程理论中,校园建筑、文化设施、绿化设施、文化生活、校风、学风、人际关系、环境氛围等都属于“隐性课程”,与其对应的“显性课程”是指学校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思想观点、行为规范等。同显性课程的明确性、强制性相对照,隐性课程的特点是:(1)潜在的规范性。无论是校园建筑、文化设施或校风、学风都潜在地蕴涵着一定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精神境界,使生活于其中的受教育者感受到应如何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2)非强制性。不通过强行灌输、纪律约束,而是通过陶冶和感染,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净化人的心灵。(3)作用的持久性。即使生活环境变化或迁移,已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仍能长期保持。我认为“隐性课程”也包括“隐性”和“显性”两个状态。校园形态属于“隐性课程”的物质方面即显性形态,而校园形态所构成的文化氛围,所凝聚的价值观念,所包容的文化生活则属于“隐性课程”的精神方面即隐性形态。对于隐性课程的规范系统的描述和研究以前在我国教育领域不多见。

  最近几年,教育界的学者开始用跨学科的方法和视角研究“隐性课程”中的“隐性形态”,如南京师范大学的刘云彬博士进行的学校生活的社会学研究等。但是对“显性形态”——大学校园的系统研究一直被忽略着。

  就全球普遍的时代背景而言,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大学改变了以往作为社会产品和最终用户之间的中介身份,不仅承担着教学科研的基本任务,更成为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主要环节。大学为社会服务的意识越来越强,功能也越来越复杂,大学校园建设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我国大学校园的现状在数量、质量、规模上都相对滞后,极大地限制了我国培养高等人才的能力,大学校园建设(改建、扩建、新建)工作迫在眉睫。

  时代在变,大学的功能、职责、理念在变,校园建设的理论指导当然也要“与时俱进”。我认为,当务之急是高等教育界、建筑和城市规划界的专家学者打破学科壁垒,站在跨学科的视角对大学校园进行系统研究。因为理论的苍白将导致实践的浮躁,校园建设的失败必然会影响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希望高教界对大学校园的理论探索中多一点对物质形态的关注,改变一下教育研究者在校园建设中的“失语”状态;希望建筑界对大学校园的理论研究多几个视角,改变一下建筑人在校园建设中的“自语”状态。

  [1]姜耀明,王晓丹.大学校园规划结构的研究[J],新建筑,2002,(4).

  [3]胡智丹.关于有效控制校园文化整合方向的几点思考[J].江南学院学报,2001,(9).

  校园文化是指以中小学校园为地理环境圈、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员工组成的校园人为主体,在长期的学校教育、学习、生活、管理过程中积淀出来和创造出来的,并为主体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以及这三者的整合和结晶。

  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成为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显著特征。由于学生素质是一种文化影响、文化浸润、文化熏陶的结果,因此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校园文化的建设至关重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实验改革的深入,重建校园文化更成了学校在新世纪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

  综观当前学校的文化建设,一些学校的文化建设情况却令人有些失望。误区表现为:

  1.把学校品牌的创建与学校文化的建设割裂开来;2.学校缺乏精神的独立性,人云亦云;3.学校工作缺乏连续性(换校长就换了样,不继承传统);4.学校文化建设主要是理论提升;5.体现在思想上,不在行动上;6.学校就是抓升学、抓分数、学校文化是“虚货”;7.学校文化建设主要“造钱”,有了钱,保证“学校文化”上档次;8.学校文化靠“包装”宣传。

  如何才能建设高品位的学校文化,最终体现学校最具特色、最明显、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学校精神,笔者作为课程改革的管理者和参予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一)要充分发挥校长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核心作用。校长是学校的领导和核心,是学校教育的组织者和决策者。校长的教育观念、价值取向,往往决定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风格,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学校的物质文化的创造,教育制度的形成以及学校精神的培育。

  (二)确立一个学校师生员工的共同的基本信念行为准则,形成群体的意向――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和核心,是学校师生职工精神面貌的总体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旋律;培养爱国爱校的家园感情,增强师生职工的凝聚力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立足之点;树立远大理想、强化成才意识、共建文明校风、共创学校美好未来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着力点。通过努力,力求形成“求实创新、奋发向上、爱国爱校,以国以校为荣,为国为校增光”的校园精神。

  首先,坚持用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来武装师生员工。其次,狠抓班集体建设,以“”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要求,认真抓好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再次,着力增强全校师生职工“以校为荣,为校增光”的强烈向心力和凝聚力。确立校训、校歌、校徽等校园主体文化作品;编写校史、建设雕塑,并抓住学生评“三好”、“优干”、入团等关键点开展好爱校建校的主题教育活动。

  (三)校园物质文化设和文化氛围的营造。首先是校园标志建筑的文化设计。校园标志性建筑是校园文化精神的外在集中反映,是校园建筑布局的灵魂和统领性建筑。首先要确定学校已有的标志性建筑中哪些属于重点标志性建筑并加以保护,同时进行新的规划。对新修的标志性建筑,要纳入校园文化建设总体规划并进行精心论证,充分展示其文化内涵。其次是学习区、活动区文化氛围的营造。学习区文化氛围的营造要体现严谨治学、奋勇攀登科技高峰的文化主题。活动区是进行文化艺术、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要注意发挥其综合功能。

  (四)加强校园文化管理。文化管理就是要在尊重人的权益、地位,人格尊严,尊重人的才能和意识,尊重人的兴趣、爱好,尊重人的建议、意见上做足文章。做到政通人和,以此调动组织成员的自主性、自觉性,以便自我调控,来促成工作有序运转,促进组织不断发展壮大――人性管理。

  校园文化管理既是学校管理水平的直观反映,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要把校园文化建设与依法治教、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校纪校规紧密结合起来。利用多种手段约束和制止一切不文明行为,不断提高依法办学、依法治教和依法管理的水平,形成良好的校园行为规范。

  首先“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文化是指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政策、法规、条例等和社会道德观念、行为规范、是非标准等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被师生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制度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证。

  学校是我们从小学习知识,锻炼身体,为将来打基础的地方。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进入一所理想中的学校,在那里轻松的学习、快乐的成长。几年前我就对我们学校的整体面貌有一些看法,希望学校的外观能有所改变。现在就谈一谈我个人在学校建设方面的意见。

  首先,我们的教学大楼可以采用独特的建筑风格,如果是一座带有科技元素的几何造型的大楼,一定会非常引人注目而且也会引发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大楼不用太高,四层就足够了,一至三层为同学们学习的教室,四层作为学校的娱乐活动中心。屋顶不要平的,顶部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可以采用钢化玻璃材料,能够看到外面的天空和天气的变化。就是在雨天我们也可以在室内锻炼身体上有趣的体育课。教学楼的外墙重新粉刷,选用有人物情节的图画,比如世界冠军刘翔跨栏的瞬间,可以让同学们从小树立为祖国争光的理想和学习的榜样;或者选一些有代表性的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等,提高同学们的对历史和文学的兴趣。

  其次是操场,必须有各种绿色的植物,鲜艳的花朵。让同学们亲手种一些小树并由我们自己管理,让小树和我们一起成长;再将松树修剪成卡通人物或小动物的形象,既能装扮学校又能培养同学们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的意识。足够大的操场被绿色包围着中间镶嵌一条五彩缤纷的跑道,在上面奔跑就仿佛越过一道道彩虹,多么美妙呀!

  还有我们的教学楼内,除教室以外最好也选用彩色的墙面而不是大部分的白色,墙面上设计有名人角、文学角、科学角和艺术角,进一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丰富我们的课余生活。建议在每一层都设立一个具有特色的英语角,这个角落的设计必须带有西方的异国风格,选用有代表性的物品进行装饰,在这里每个人只能用英语交流谈话,让人一走近就好象进入了另一片天地。

  我爱我们的学校,我希望我的梦想能够成真,祝愿我们的学校成为每个孩子渴望和向往的人间天堂。

  大学校园学风建设方案范文1为进一步加强我校学风建设,以良好的学风推动校风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同学勤奋学习、健康成才,学校决定以严谨勤奋、求实创新为主题,全面开展学风建设工程。

  围绕创建优良学风班活动,教、学、管三方面密切配合,分阶段、分层次、突出重点,区别低年级和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不同要求,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遵守学习纪律,促进优良学风的稳步形成。

  1.学风建设是一项持久的系统工程,必须由学校多个部门密切配合、长期坚持,全体教师、学生积极参与,师生良性互动。

  2.学校各有关部门、各学院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规范工作内容,确保创建优良学风班活动的有效开展。

  3.全校教师要把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纳入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当中,使学生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好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掌握过硬专业技能的重要意义,从而以实际行动积极投入到学风建设活动中去。

  1.积极开展创建优良学风班活动。一年级要结合新生教育,以重树目标,迈好大学第一步为主题,围绕专业思想教育,帮助新同学积极转变角色、重新树立目标、努力投入学习;二年级要针对外语学习和基础课学习,以坚实基础,构筑腾飞翅膀为主题,掀起比、学、赶、帮、超的学习热潮,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学习成绩,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三年级要结合专业课学习,以完善自我,规划美好人生为主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毕业班要围绕就业工作,以放飞理想,争做社会栋梁为主题,着重抓好毕业实习设计、毕业论文等工作,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

  2.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学生会、研究生会等学生组织要积极宣传和推进优良学风班建设,举办学术报告和讲座,在师生中广泛组织开展学习讨论和学术交流,同时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学习竞赛、科技竞赛、学习研讨、学风建设网上论坛等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各班级、团支部、党支部要通过主题班会、主题团日、主题党日等方式,围绕 学风建设工程开展活动和组织学习讨论,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3.强风对学风的重要影响。任课教师在优良学风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各位教师应因材施教,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特性,努力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各学院党政齐抓共管,分管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的学院领导对全院学风建设共同负责。学生工作组组长、研究生工作组组长和学院团委书记具体负责各自的相关工作,定期通报学生学习、纪律等情况;定期召开班主任工作会议、师生代表座谈会,听取师生意见,分析学风建设现状,研究部署学院优良学风建设的具体措施和要求。

  2.班主任要积极引导学生,加强班级管理,按照优良学风班的评估标准,指导班级开展工作,努力把学生引导到专业学习和综合素质培养上来。

  3.各班级要制定创建优良学风班工作计划,班委监督和督促全班同学按计划实现班级目标;各班班干部,尤其是班长和团支书,要增强责任意识,加强上课考勤,积极组织本班同学参与学风建设活动,倡导每一位同学做优良学风班的建设者和推动者。

  4.学生党员、学生干部要成为班级创建优良学风班的倡导者,并在创建和推进过程中承担骨干作用;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在学风建设中起到表率作用,处处走在其他同学的前列,模范遵守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在宣传贯彻学校工作精神和反映学生的要求和意见方面真正成为联系学校、学院和师生的桥梁和纽带;各学生党支部要作专门动员,学生党员要从自身抓起,真正在学风建设中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倡导党员骨干、学习尖子与学习困难的学生结对帮扶、帮教、帮学。

  5.本着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促进学生专业学习的原则,加强第二课堂活动的规划与管理。教育和引导学生根据综合素质协调发展和突出个人特长相结合的原则,结合自己的专业学习和职业理想,主动安排课外学习计划,拓宽知识面,强化职业技能训练,提高就业竞争力。

  6.严守课堂纪律,加强课堂学习考勤。各班内部上课考勤与教师上课点名相结合,学校和学院不定期对学习纪律进行抽查,定期通报抽查结果,对旷课的学生严格按学校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各学院在今后的各项学生评优工作中注意学生上课和课堂纪律的纪录,并将其与各项评优挂钩。

  7.加强对学生宿舍的管理。学生宿舍的日常管理由宿舍长负责。学生会生活部、各班生活委员做好学生宿舍卫生、早起、晚归、就寝的检查,检查结果每月公布一次。综合检查结果,作为文明宿舍建设和优良学风班评选的参考依据。

  8.学校成立学风建设督察组,与教学督导组配合对全校学风建设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和监督。

  1.任课教师要在建设优良学风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把教书和育人相结合,积极参与到学风建设中去,特别是要做好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学习方法的指导、就业和深造的指导等工作,并辅导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增强学习兴趣。

  2.任课教师应在第一堂课即向学生说明课堂纪律的要求,明确旷课、迟到、早退以及其它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将与参加考试资格和考试成绩挂钩。任课教师有责任清查并记载到(旷)课学生情况,严格课堂考勤,维护教学秩序,促进和维护良好的学风。

  1.学校各有关部门和各学院要高度重视学风建设工程,务求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切忌、表面文章。

  2.学校各有关部门和各学院要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宣传优良学风班的建设和典型案例的推广,全面推进学风建设工程的发动和深化工作。

  3.在开展学风建设工程过程中,在注重产生阶段性成效的同时,要积极探索并逐步形成我校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4.学校各有关部门和各学院要根据此实施方案中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工作计划,并按计划开展各项工作。

  大学校园学风建设方案范文2为全面落实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及观测点中对学风建设的有关要求,在评估中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全,重在建设的目的,根据学校学风建设年的整体部署,结合我院实际,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人才培养质量,决定在全院范围内开展学风建设活动,并制定活动方案如下:

  以迎评促建为契机,以解决学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重点,以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构建为目标,以教风带学风,以考风正学风,以管理促学风,以活动倡学风,标本兼治,齐抓共管,积极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重视宣传,提高学风建设的意识,形成人人了解评估,人人关心评估,全院学生心牵迎评促建,情系学院发展的良好态势。通过多种渠道向全院学生宣传学风建设的重要意义,要求人人明确在学风建设中的地位和责任,积极主动地投入学风建设活动之中。通过海报、条幅、理论学习、主题班会、讲座、讨论、学习、事迹报告,制做评估知识书签发放每一位学生等多种形式,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迎评促建知识教育和成长成才教育,增强广大学生校兴我荣的使命感、爱校如家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把学生的精力和注意力引导到学习上来。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增强成才意识,树立献身科学、爱国成才、服务社会的远大抱负。

  1、结合我院学风建设实际,采取相应举措,上下联动,深入推进实施。积极准备迎接国家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深入落实,强化管理,建立长效的学风建设机制和运行保障体制。要求辅导员在自己所带的学生中召开年级大会,强调加强学风建设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并时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召开全院29个班级的我为评估做贡献,树立良好学风主题班会。分层次、分步骤地召开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全体学生的动员大会,把学风建设活动的有关要求和实施意见传达到每个学生。开展学风建设大讨论,宣传学风建设中的先进事迹,营造人人讲勤奋学习,班班创优良学风的良好氛围,推动学风建设的深入开展。建立与学生个体利益相关的考核激励机制,更大程度地发挥综合测评、奖学金、评优对学生学习的激励作用。完善院系学风建设考核制度并在学期末,开展优良学风班评比活动,对无违纪,学风良好,成绩优异的班级给予表彰。

  2、积极发挥院学生会组织、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使他们积极参与学院涉及学生成长的重大改革发展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了解、宣传学院的发展规划、重大举措以及教学、科研成果,引导学生热爱所学专业;深入了解和反映学生的合理要求和建议,自觉成为学生和学院、教师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组织开展学习方法、学习经验交流会和各种学习竞赛活动如(外文演讲比赛,外文短剧比赛,外文歌曲演唱比赛等),形成浓厚的学习和学术氛围。建立学生干部日常挂牌制度,在规范学生干部的同时,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3、积极发挥学生党员要先锋模范作用,实行宿舍挂牌制度、学习一帮一制度等,主动关心同学的思想、生活、工作和学习,增强集体凝聚力。在学风建设中以身作则,以突出的综合素质和优良的学习成绩影响和感染周围同学。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班集体活动,加深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增进同学的感情和友谊,在生活和学习上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互相监督、互相约束,培养自律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形成良好的班风,促进学风建设。

  4、打造学术创新工程。积极参加部级、省级、校级、院级各种学生学术科技竞赛活动(如大学生英语竞赛、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创业大赛、等)、申请专利、等。并积极组织广大学生参与此类竞赛,造就一批校园学术精英,提高学生活动的科技含量,塑造学术创新型现代化人才。

  5、打造就业品牌工程。从新生入学即开始有效的职业生涯教育,指导学生制定职业规划;开展就业形势、政策技能等方面的讲座和就业咨询活动,加强毕业生主动就业意识和就业能力的培养;狠抓学生英语教学和考研辅导工作,鼓励学生考取计算机等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等就业相关证书;举办阶段性、局部性的创业大赛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创业;充分发挥学院的作用,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就业指导与毕业生教育活动,开设就业指导专栏,邀请本行业专家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讲座。建立用人单位就业基地,建立毕业生的长效的反馈机制。

  6、深入开展百场专家论坛活动,提升学术活动的品位和层次,营造良好的校园学术氛围。结合外语专业特点,认真组织院级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开展英语竞赛半岛官方体育、普通话竞赛等多种学科学习竞赛活动,营造良好的专业学习氛围。充分利用社会实践和三下乡活动契机,开展突出专业特色的第二课堂活动。组织全体学生对评估宣传手册的内容进行了解和掌握,适时组织考试测评。

  7、完善检查监督制度。要成立由辅导员老教师组成的教学督导组和学生代表组成的学风检查监督组,建立监督反馈机制,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学风建设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认真组织实施对学生的 三查,即查课堂出勤情况、查晚自习情况、查晚归及就寝情况。

  8、建立早操(早自习、早读)规范。在现有作息时间中补充规定早晨6:307:00为早操时间,实行大一早操、大二早自习、大三以上早读制度,并提出检查要求。

  9、要求学生上课不准迟到、早退、旷课,结合学院实际,指定大一、大二学生实行教室晚自习制度,其他年级学生实行公共自习制度。成立由辅导员和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组成的学风督查队,在晚自习时间对学生教室、寝室进行抽查,对于在寝室喧哗吵闹等与学习无关或影响他人学习的违纪行为进行督导。

  10、加强寝室管理工作,重点检查不按时就寝、晚归等违规情况。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处理办法并给予相应处理。学生工作办公室进行不定期抽查。日常没有课程的学生在校园内不得开展影响正常学习的活动,不得影响他人的正常学习和休息,自觉遵守学习纪律。

  11、做好三件事,一是三纪工作,即抓好学生的课堂纪律、自习纪律、考试纪律;二是三困工作,即了解和掌握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困难学生、学习困难学生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三是三管工作,即学生安全、寝室、行为管理工作。

  1、学院成立学风建设领导小组,负责落实学校学风建设方案,调动师生积极参与学风建设的积极性,结合外语专业情况,组织开展学风建设活动。

  2、统一全院教职工思想,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全心全意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成才提供优质服务。

  3、学院要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保证学风建设中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奖罚并举,各项工作的开展要与年终考核挂钩。

  4、要充分发挥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带头作用,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高度的敬业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较高的学识修养影响学生。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5、充分发挥学生工作干部、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的作用,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加深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在生活和学习上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互相监督、互相约束,培养自律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形成良好班风,促进学风建设。

  大学校园学风建设方案范文3学风教风建设是我校优良传统和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落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整改工作的重点。为进一步弘扬优良校风,努力创建和谐校园,焕发师生的激情和活力,深入贯彻《华中科技大学关于加强一流教学、一流本科建设的行动计划》,学校将在20XX年开展学风教风建设活动。为保证学风教风建设活动取得实效,并形成长效机制,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秉持明德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坚持育人为本、创新是魂、责任以行的办学理念,营造浓厚的从严执教、主动学习的治学氛围,开创我校学风教风建设的新局面,努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在学校学风教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全面实施学风教风建设的规划、宣传、组织和检查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办公室,挂靠教务处。各院(系)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由总支书记和院长(系主任)任组长,具体负责院(系)学风教风建设的组织和协调工作。

  通过校报、广播台、校园网等多种渠道,认真做好学风教风建设的舆论宣传工作。领导小组工作办公室精选学习材料,内容涉及理论阐述、现状分析、正反案例、教师职业道德、学生行为规范,供各院(系)师生学习。各院系参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形式,组织学生开展学习讨论,在交流经验与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形成华中科技大学学风教风建设实施办法,为今后的学风教风实践活动提供制度保证。

  通过开展学风教风建设系列活动,进一步落实教师教学规范、学生行为规范和院(系)学风教风建设目标;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完善教学管理,推进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育人环境,努力营造和谐校园;达到树立典型、取得实效、形成机制、服务长远的目的。

  通过教学质量奖、师德先进个人、最喜爱的老师、三好生、优良学风班评选以及院系目标任务综合评估等活动,将学风教风建设情况与各院系工作量核算和经费划拨挂钩,并将学风教风建设的绩效纳入相关领导和人员工作考核内容,作为评优、晋升的重要依据,以调动院系开展学风教风建设的积极性。

  学风教风建设活动从20XX年3月到20XX年12月结束,大致分为组织建设、宣传动员、贯彻实施、建立机制四个阶段进行,以学风校风建设实践活动贯穿始终。各院(系)在每个阶段结束后,应将实施情况以书面形式报工作办公室。

  1.根据学校学风教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要求,成立领导小组工作办公室,办公室成员由校办、宣传部、人事处、研究生院、教务处、学生处和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同志组成。

  2.各院(系)建立由总支书记和院长(系主任)任组长的院系学风教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2.按照20XX年12月全校学风教风建设工作会议的要求,各院系制定本单位活动实施方案,结合教育思想讨论,及时召开教师教风和学生学风动员会,进行具体安排部署。

  3.各学生班在班主任或班导师的指导下,围绕学风建设召开主题班会,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学风建设重要性的讨论。

  4.各单位通过校报、广播台、校园网等多种渠道,全方位、多层次进行优秀典型案例宣传,营造严谨治学、主动学习的舆论氛围。

  1.通过个别谈话、跟班听课、召开座谈会、检查晚自习、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掌握学风状况的详细情况,发现问题,查找原因。

  2.抓学生行为规范,对于学生上课、实验、实习、毕业设计、考试等具体环节,按照学校有关规定认线.组织举办育人喻园系列活动,邀请院领导、专家为广大师生做报告;针对教风建设专题,邀请校内外国家教学名师和师德先进个人,举办师德师风专题讲座。

  4.开展校规校纪教育月、校园文明行为活动月、优良学风班创建等活动,增强学风建设效果。

  5.深入开展党旗领航工程,推动党支部对本班级或本年级的学生情况负责,推动一帮一、结对子、高年级帮扶低年级等活动,推进学风整体前进。

  6.积极开展各类校园科技文化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7.继续做好文化素质教育讲座、科学精神与实践讲座、创新创业论坛、研究生(本科生)学术论坛等活动的组织工作。

  8. 扩大《华中大导师》的影响,继续开展我最喜爱的导师评选活动,采用多种途径和方式宣传我校优秀教师的典型事迹,宣扬治学严谨、勇于创新,追求卓越、艰苦奋斗的科学精神和奉献精神。

  9.召开教风研讨会,就改进教风与建设一流本科、一流教学关系等问题进行研讨交流,推动教风建设的深入开展。

  1.各院系对学风教风建设活动进行总结并提出整改意见或建议,报送领导小组工作办公室。

  2.进行学风教风建设活动的总结评比,评选学风教风建设先进单位、先进个人,解剖分析典型案例,并将有关材料汇编成册。

  学风是学生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的综合反映,是学生学习、生活、纪律等多种综合风貌的集中体现。古人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优良的学风是一种积极的氛围,制约不良风气的滋生和蔓延,使处于其中的学生感到压力,产生紧迫感,起到鞭策作用;同时,它也是一种动力,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使学生能积极进取、努力向上,起到激励作用;它还是一种凝聚力,树立起一种优秀的品质,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起到统领作用。由此可见,学风对于世界观正在形成过程中的青年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此同时,学风更是铸就学校优良校风的坚强防线,而且对学校的学习环境、知名度和美誉度都有着重要的标识作用。

  学生作为学风建设的主体,学习作为学风建设的主战场,通过调查并参考我校的《学风调研报告》,发现目前我校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着一些比较典型的具体问题。1.课业学习态度与能力方面比较严重的问题有。近50%的学生偶尔出现上课前未完成作业,上课迟到或早退,未经教师同意上课使用电子通讯设备,对本专业学习有厌学情绪,旷课、考试不及格,还有网瘾等。学术诚信方面比较严重的问题是作业抄袭,其次是考试违纪和作弊。2.师生间的互动交流频率很低,尤其是在与教师讨论课程教学与学习、与教师合作科研项目这些重要的实质流形式非常缺乏。师生间缺乏基本的沟通和交流,学生既得不到来自老师的及时、足量的指引,教师也因为“远离”学生限制了自身的专业发展,从而会导致学风建设受阻。3.学生课外学习无论是投入时间还是参与频率都不足。除上课外,被抽样的学生花在课后学习上的时间非常有限,半数以上学生平均每天用于课后作业或阅读的时间不到1小时,约30%的学生从来不去图书馆。4.学生参与以愉悦身心为主要目的的娱乐活动、体育锻炼活动比例很高,其次是学生自己组织的各类社团活动以及学校组织的学工方面的活动,但科研活动的参与度很低,被抽样学生约80%从未参加过科研项目,约60%的学生从未参加过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竞赛。总而言之,学生缺乏科研的参与兴趣和参与能力。结合上述四个问题,我校学风建设的切入点就相对比较明确了。法国的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写到: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学习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体,包括建立在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自我效能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责任和意志基础上的“坚持学”。

  鉴于此,对促进我校学风建设的一些方式方法进行了反思,现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

  和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让学生“想学”加强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端正教师和学生的态度[2]。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并不仅仅是互相完成任务,而是教与学双方彼此肩负着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也是个人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如果教师和学生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就会引发强大的内心源动力去改善现状。在谋求改善的过程中,学校给与积极的引导、培训和鼓励,让教师重育人会教书,学生重发展想学习,“想学”会教,从而促进教学相长,学风改善。而实现这一步最关键的一点是让教师和学生对学校有归宿感和认同感。在安全和认同的环境中,能激发出教师和学生这两大优良群体的无限潜力。

  习投入,促使学生“能学”目前学生课外学习参与度比较低,主要是课外不愿学、不知道学什么、不知道怎么学,畏难情绪导致逃避行为。其实每一个在逃避中的学生,对自己的行为都是心存内疚和自责的,但或因缺乏自制力或因缺乏学习力而让自己放任自流。而大学里,看着学生上自习的模式已经不适应,但如果教师把作业的难度、量、答疑、批改和反馈做到位,学生管理的老师把课余时间的学习活动和其他类型活动设置合理,并用制度对学生进行约束和评定,营造不得不学的大氛围,是可以促使学生“能学”起来的。

  参与科研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催生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种子,开花结果。在这孕育的过程中,通过学以致用,学生逐步掌握起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体会到知识产出的快乐和成就,做到“会学”。各类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竞赛、大学生创新项目、科研课题等都是可以依托的平台。与此同时,可以把科研参与情况列入培养计划,成为必修内容,用制度去约束学生的投入,这也是培养应用型和研究型人才的一个长效机制,会很大地促进学风的改善。

  自主学习的过程可分为三步:第一步是对学习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第二步是对实际学习活动的监察、评价、反馈;第三步是对学习活动进行调节、修正和控制。[3]每一步的完成,每一种因素很好地发挥影响力都要靠自控力的约束、意志力的维持,意志力是一种基础监控力量,对自主学习行为起着监督、控制和调节的作用。[4]受挫时,理性分析挫折和困难,将挫折进行准确分类,对挫折的成因进行深入分析、实事求是的判断,弄清是内因还是外因或者是内外因素交错、共同所致。面对挫折,不能以宿命论的方式去怨天尤人,应以豁达的心态去坦然面对它,一方面通过自我调节和寻求他人帮助来减轻挫折所引起的痛苦,另一方面应积极寻找应对挫折的办法,任何问题都有解决办法,要在坚强意志力的支撑下去找到,使自己走出困境[5]。通过这样一步步地“坚持学”下来,培养起坚强的心智。

  总之,学风是一个高校的育人环境,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科学合理地紧抓学风建设不松懈,全校师生齐心协力用情感培育学风建设的灵魂,用制度落实学风建设的举措,用力量去推动学风建设的前进,相信我校学风建设会取得长足进步[6]!

  [2]赵丹钰.高校学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6):219.

  [3]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与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