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小编 浏览: 日期:2024-04-29
本站讯(记者 董玥欣 部分图片来源 天津大学电视台 唐朝 黄维旻 赵乐天 卫可)十年前,这里曾经种植着蔬菜和棉花,一条柏油马路横穿其间,汽车经过尘土飞扬。
七年前,来自大营门外博文书院、北运河畔西沽校址、西迁时期西北七星校址以及卫津路校区的四抔土被郑重封入“封土台”,这里以“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的名义,焕发新的生机。
现任天津大学基建规划处处长、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总工程师刁可,曾作为重要负责人全程参加了天津大学新校区建设,其中3个项目获得鲁班奖、新校区获评住建部国家示范绿色校园。
记者:从一张白纸,变成一份图纸,从一份图纸,变成一座生机勃勃的校园,从无到有之间,我们最初设想建设一个怎样的北洋园?
我们希望校园处处流动着“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这不是一句口号,它渗透在设计的每一处细节之中。加宽道路两旁的便道,是为了建造一个促进交流的可步行校园;将学生宿舍和食堂镶嵌于各学院组团之间,是为了拉近教学组团与生活组区的距离;把公共教室、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等公用设施排布在中心岛,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方便学生的各类校园活动……虽然分散的功能区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校园管理的难度,但是在权衡管理和方便大家学习生活的服务之间,我们最终一定会选择后者。这样的选择,其实就映照着我们“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初心。
我们也希望校园处处涌动着“交流的智慧”,学科之间的融合、教学科研之间的融合、老师学生之间的融合。例如文理学院、化工材料学院,建工和环境学院在位置上的布局,是学科之间的“交流”;老师的办公室就设在实验室楼、教学楼中,是教学和科研的“交流”、也是老师和学生的“交流”。这样融合的理念,其实也从环境营造的角度为学校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
我们还希望建一个绿色的校园。这里的“绿色”,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绿化,而是包含了绿色能源、绿色半岛官方体育生态、绿色交通、绿色环保的多维度概念。我们在设计中融入“海绵城市”理念,让校园节水成为一种立体式的循环生态;我们还采用了地源热泵机组实现供暖和制冷,减少碳排放;北洋园44教学楼达到“国家绿建三星”标准,也是我们在设计中希望向学生传达的绿色理念。
刁可:当时学校创造性的运用了“规划设计工作营”的模式。这个工作营的成员,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建筑学家、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名誉院长彭一刚教授牵半岛官方体育头,汇聚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名誉院长、总建筑师崔愷校友,全国勘察设半岛官方体育计大师、华汇工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周恺校友,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李兴钢校友等一批顶尖的设计大师。
他们是奥林匹克公园的设计师、“鸟巢”的设计师,但面对设计天大新校区的“命题”,这支经验丰富的团队也充满压力。这份压力源于对母校的感情。为此,整个工作营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们无数次与学校领导交流、与师生校友座谈,反复思量、商榷,最终确定了“一个中心、三个融合”的规划理念;他们亲力亲为,例如彭一刚院士反复修改打磨,创作北洋大学创办者盛宣怀的雕像,以及在建设后期,彭先生基本上每天或每两天都要到新校区实地考察。
刁可:是的,新校区和老校区虽然地缘相隔数十公里,但他们之间存在很多巧合:最初新校区选址的海河教育园区就称作北洋园,而且附近恰好还有一个村子叫做北洋村;老校区与八里台临近,新校区与津南区的八里台镇临近;流经老校区的卫津河在城市蜿蜒几十公里,也流到了新校区;新校区的整体地形就像一个盾牌,与北洋盾的轮廓极为相似。一系列元素的不谋而合,这里似乎注定就是新的北洋园。
在设计中,我们也延续了对天津大学理念和文化的解读:例如新校区自东向西贯通的中轴线,与老校区“中轴线”的概念呼应。新校区中轴线被命名为“求是大道”,蕴含着校训“实事求是”的内涵。“求是大道”从东门延伸到大通学生活动中心、新青年湖,设计师们通过巧妙的设计让这条大道一往无前。它连接着新校区东门刻在大地上的历史标尺,连接着宣怀广场和北洋纪念亭,它串联着“懂么?会么?敢么?”的三问桥、教学楼、图书馆和学生活动中心,一直延伸到新青年湖,它就像从历史中走来,从天大人兴学强国的使命中走来,它走向对于实事求是的自我叩问,走向规圆矩方的治学传统,走向学而不已的日新又新,走向清波摇曳的湖光悦影。正如我国传统典籍《大学》的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条中轴线串联起弘扬品德,弃旧图新,再到日臻完善的境界,串联着天大人共同的记忆,这就是一条真正的大学之“道”。
刁可:2012年新校区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成立,2013年初进驻施工现场,学校正式开始在这片荒芜土地上大刀阔斧的建设。
为了高效高质量完成新校区建设工作,大家几乎日夜鏖战。我们建立了主任办公会及部长联席会制度,对日常工作和总体工作按制度统一安排完成。每天从吃早点就开始讨论工作,会议中午开、晚上开、周末开,大家干脆把床搬进办公室,所有干部职工“五加二、白加黑”,就为了保证新校区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为了实现科学管理、精细化管理,我们还自主开发了“信息管理平台”和“建设项目决策与管理辅助系统”,将数量庞大的会议纪要、设计图纸、各类合同和文字材料分类上传,甚至还可以实现关键词检索,为项目管理提供了精准数据和便捷服务,通过信息化管理方式大大提高了效率。
刁可:600个日夜闻鸡起舞,2015年9月28日,新校区正式宣告启用。但大家并没有想象中的松一口气,反而是更加的紧张,虽然学校每一处设计都争取尽善尽美,但面对校园供暖等方方面面的可能出现的问题,依旧寝食难安。
一砖一瓦,一横一纵,从无到有,现在看来我们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时感觉就是有一种力量、有一股气让你咬紧牙关,让你冲锋陷阵,不管是苦战一年、还是两年三年,我们就是下定了要把这张蓝图绘到底,锚定建设标准不放松的决心,这才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克服了重重困难,把一张张图纸变成现实,我想这也是天大人“实事求是”精神的一种体现。
记者:从新校区投入使用到现在,我们有哪些新的建设成果?对于未来又有什么规划?
2020年,我们完成了北洋园校区化工材料科技创新平台项目主体施工,现在已经交付使用,这是一个系统化集成应用自然采光与通风、建筑隔声、绿色照明、智能化控制等技术措施的项目,满足了化工、材料、建工、数学等多学科的实验研发需求。2021年,北洋园校区硕士公寓二期建成并投入使用,楼宇注重室内外空间的相互渗透和周围环境的有机结合,用组团及合院的形式,围合形成自由灵活的空间,其设计的适应性和可调节性也有进一步的提升。这与我们之前“一个中心、三个融合”,以及“绿色校园、智慧校园”的设计理念是一脉相承的,这也是我们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决心。
未来,我们还规划进一步配置更丰富的运动设施半岛官方体育,满足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需求。我们也希望在校园建设中融入大学育人的功能,让学生参与其中。从建筑设计、到管道排布、再到大楼阻尼器应该如何安装,我们不仅是在盖楼,更是在搭建一个真正的实验室,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在天津大学,教育之美,工程之美应该是无处不在的。
2009年选址津南,2011年底全面开工,2013年5月新校区图书馆开工建设……从这里开始,一个北至同德路,南至同砚路,东至雅观路,西至雅正路。占地面积243,57公顷的“小镇式”校园,徐徐铺开。
苦战六年,初心和决心,是在采访中听到最多的词汇。刁处长对于很多困难的描述“轻描淡写”,但也直言“自己的头发就是从当时开始变白了”。
现在,每天都有无数车流走过时间坐标,从彭院士设计的东门进入校园,崔愷院士设计的宣怀广场是打卡新地标,周恺大师的图书馆变成了在夜晚流光溢彩的“最美智库”,李兴钢大师的体育馆是天大人肆意挥洒汗水的青春记忆。他们曾在设计施工时无数次走过这里,还有上万的管理者、建设者日夜苦战,成就了今天的北洋园。今天,我们也日日在这里走过,清晨起来,一日勤学,一顿美餐、一片好景、一场球赛、一个好梦,世事流转,天津大学一直在设计建设属于自己的新时代。
日前,第二届“汉语桥”全球外国人汉语大会——故事会华北预赛在天津大学举办,吸...
日前,第二届“汉语桥”全球外国人汉语大会——故事会华北预赛在天津大学举办,吸...
作为天津大学示范课程,“电力系统基础”这门课成为这位“数字老师”首个亮相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