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小编 浏览: 日期:2023-12-19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党的十五大指出:“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学校作为社会上最重要的文化场所,其主要目标和根本任务就是培养能够适应新的社会形势和发展的高素质的学生。笔者从校园文化的内涵入手,简要概括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何实现城镇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的若干问题。
在任何时期,围绕学校这一教育社区,都会形成特有的文化,即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也可以说是一种亚文化系统。这一系统蕴含广泛,包括作为主体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它的空间背景就是校园主体本身。它主要是围绕教学活动展开,以校园生活为主体,其主要特征就是以文化冲突与统整为表征。可以说,校园文化是学校长久发展的灵魂,也是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根源。我们认识到,校园文化从某个角度来看,也是一种组织文化,是学校管理的理论和方式。新形势下,进行素质教育就要创建有个性的校园文化,这是学校在经济发展中的必然结果。在学校的管理中,构建新的符合社会经济和学校发展的校园文化,无论是对于学校管理水平,还是对于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都极具意义。一般来说,校园文化建设包括三个方面: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建设。全面、协调地实现这三个方面的建设,能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其中,教师群体起着主导作用。同时,校园文化建设内在的协调和发展能最大限度地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的长久发展,三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则包括:以人为本原则、教育性原则、思想性原则、整体性原则、个性化原则、发展性原则。而校园文化具体作用如下:
1.择取性作用。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从本质上,是对社会不良文化的剔除,对优秀文化的汲取。这样加强小学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用充实而丰富的校园文化吸引学生们,用优质而科学的校园文化引导学生,就会和排斥那些不良文化的侵蚀。
2.陶冶和激励作用。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还不够成熟,需要家长和老师的赏识和激励。加强文化建设,开设各种课外活动小组,通过老师讲解励志故事或是书法、美术等活动,都能很好地实现对学生们情绪上的激励和情操的陶冶。
此外,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如建设学校文明展板、少先队活动阵地、学校广播站、班级文化栏等文化活动形式,对学生个体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并能引起其情感的共鸣,实现导向作用和规范约束作用。
1.构建优美的校园环境。有调查显示,优美的校园自然环境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这就要我们的校园校舍建筑和景点美观,学校的自然环境做到最优化,满足社会各界的需求。城镇小学的校舍应着重考虑校园合理布局,最大限度减少相互影响,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小学的校门、花坛等要做到美观耐看,升旗台要做到肃穆、大方。学校内的建筑物还要维护更新。学校要从实际出发,争取做好绿化美化工作,争取实现庭园美化效果。简单来说,就是要实现城镇小学校园环境美化,让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因美生爱,产生对学校和大自然、家乡、祖国的热爱。
2.实现规范的校园管理。学校生活要规范化。小学师生行为举止要文明得体,作息制度要合理,要有良好的生活秩序。这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有助于学生生活规范合理,学习效率得以保障,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和身心的健康发展。当然。规范的生活氛围,源于严格而科学的管理。小学的管理者一定要制定科学、充满人文关怀、符合小学生身心特点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
学校还要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平等,努力形成团结的氛围;学校还要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升旗仪式、专题讲座教育、重阳节、中秋节、读书宣传、体育比赛;营造奋发向上的校风,落实教风和学风的建设。
城镇小学要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实现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当今阶段的城镇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困难重重,需要社会各界的鼎力帮助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相信不远的将来我们的城镇小学校园的校园文化和教学建设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2]姜大源.当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以建设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的标准校园校舍为目标,全面推进我州中小学校园校舍的标准化、现代化步伐,进一步提高校舍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水平,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师生安全、推进教育均衡、健康、协调发展提供安全、可靠、优质的物质保障。
经过生源预测,布局调整,长期不能撤并的,规模即班级数量、学生数量稳定,上下不差20%的学校。
1、校舍安全设防达标。按照国家校舍安全工程方案的要求,对每栋校舍进行排查鉴定,该加固的必须加固,不能通过加固改造达标的和加固费用超过新建成本70﹪的校舍必须重建。
2、校舍的消防、防雷、门窗、扶手等安全设施达到建筑设计要求的安全运行标准。在抗震设防达标的同时,其他安全要求全部达标。
3、消灭D级危房,改造C级危房。用3-5年时间,改造加固C级危房;用1-2年时间,翻建D级危房。
①校舍生均面积达标。城镇校舍按20XX年国家标准执行,农村校舍按20XX年版国家标准执行。
②各室使用面积达标,各室面积按校舍建筑年限的标准对照。各室的数量按新标准要求执行。
1、强化组织领导。州和县市政府要把校园校舍标准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协调发改、财政、建设、规划、土地、环保、消防、市政、气象等部门,落实责任,明确分工,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任务
2、充分利用国家初中改造项目、校舍安全工程、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项目等有利时机,全面推进校园校舍标准化建设。
3、加大财政投入。教育费附加、转移支付等资金主要用于校园校舍建设及大型设备的采购、安装维护等,并鼓励社会集资、赞助。
4、落实优惠政策。校舍标准化建设工程中涉及的行政事业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均予免收,各种入网费全免。涉及的经营服务性收费,在服务双方协商的基础上,各有关单位从支持教育发展的高度上予以免收或减收。
5、各县市要制定校园校舍标准化建设计划,大的县市每年要有3-4所,小的县市2-3所。本着先易后难,先多后少的原则,加快建设速度。
6、要加强项目管理。严格执行《延边州关于加强校园校舍建设与管理的实施意见》。落实“五制”,保证规划科学,设计标准,施工规范,质量优良,造价合理,工期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校园校舍标准化建设工程。
7、健全组织机构,强化专业队伍建设。州、市政府成立校园校舍标准化建设领导小组(可由校舍安全工程小组兼任)。配齐配强校园校舍标准化建设的管理队伍,加强学校总务后勤人员培训,努力提高校园校舍标准化建设的管理水平。
学生个人学风的建立是指学生群体中个体化的学风组织构建.团队化的学风建设,离不开基础的个体建设内容。作者以为学生个体学风的构建要素应该包括5各方面的元素。
个人学风的培育,制定远大的学习目标是第一位的,学风建设体系也是为了培育优秀人才而存在,不是为了培育学风而培育学风。目标远大首先就能给个人学风的培育定下一个良好的基调。因此,必须在最开始就明确确立学习目标,之后依据此目标制定客观可行的学习计划,形成良好的开端。
苏轼诗云:“道足以忘物之得春,志足以一气之盛衰。”人不是机器,学习本身是一件非常艰苦的历练过程。学习需要强大的意志护航,进而培养出强韧的精神。这种意志精神产生的劲头长期持续,才有助于形成品质品格。学校应全时期始终强调意志精神的重要性,以视频、平面宣传等各种生动、持续的方式激励学生。
“十”以来,“创新”被重视的程度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了国家发展之根本。素质教育本身就是以创新为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强调创新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形势下的重要性,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对学生学习道路的指引,也是在建设个人品格,形成正确的整体导向,进而以其统一个人与社会理想、个人与社会价值,将学生与“中国梦”紧密结合。
求真务实、实事求是是应该一贯秉持的个人学习态度。应引导学生学习时循序渐进,不好大喜功。在谦虚谨慎的同时,不妄自菲薄,保持自省、自我肯定的平衡,建立脚踏实地、高效学习的学风。
个人学风建设体系最终还是落在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要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核心,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实践的检验,证实哪些方法有效,哪些方法更适宜。一切学习成果都能得到最终的检验,学习不论结果,都是验证真理,找出前进的道路。这样,学风建设体系才能体现出其本身的意义。
学校整体学风建立是指一个学校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在与其他学校比较过程中应该体现出来的个性风格。它应该属于学校文化的总体范畴。这种学校的整体学风可以对本校的所有成员起到一种引领、规范和约束的作用。
教师主导学风建设。首先是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思想品格提高方面教师的态度问题。教师是教学一线的第一责任人,最亲密地接触学生。一切纪律、秩序、规范都需要通过教师言传身教。作为教师应该在自我完善方面,包括自身教学水平、教学能力、品德修养方面不断的严格要求自己给学生做出榜样,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的学生。其次是新时期各种新生事物在师生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已经降到了很低的程度。教师必须通过各种经过精心设计,把大量师生都知道的有效教学信息通过合适的教学形式传递给学生,与学生的兴趣点产生谐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最后,师生关系要与时俱进,脱离私塾似的上下级形式,教师要主动关心和指导学生的成长,以高度的敬业精神、负责的教学态度、较高的学识修养和严谨的治学方法来影响学生,成为学生良师益友。这样以教师为主导,全程控制建设力度与方向可以形成学风体系建设的主要单元和骨干力量。
辅导员引导学风建设。辅导员的作用与教师正面教育教学为主要方式不同,他们是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期间成长过程中的指路人与顾问。在学生课堂以外的时间里,他们占据了更多的与学生接触的时间。他们可以覆盖到授课教师很多不能顾及的时间及空间。他们对引导作用是学风建设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学生日常生活起居的习惯改造与形成离不开辅导员的辛勤工作。因此,应对辅导员队伍建设下一番功夫,在辅导员的培训、考核、激励、职业生涯设计等方面建立长效机制。要想建立好学校整体学风,建立起一支德才兼备、乐于奉献、潜心育人的学生辅导员队伍是十分重要的。
为了控制学风建设的运行过程,必须不断地对运行过程进行评价、反馈、纠偏改正,随时调整建设力度与方向。这样一来,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班级学风建设评价体系的指标设置。应构建科学合理、标准统一、易于操作的量化评估体系,以全程以科学的方法正确评价以班级为单位的学风体系建设。其中,应包含评价指标和权重,评价指标的设计和权重的设置对班级学风建设起导向作用,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班集体为单位”原则,结合的工作实践,通过运用平均参数、定义时刻、分类排序等方法,收集学风相关信息重要指标,而后进行统计分析,以一定的客观量化指标表现各班级的学风现状,从而及时发现即将出现的问题,总结成功经验,促进高校整体学风建设的科学化管理。
建立多元化的学生激励体系。在激励学生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奖学金、优秀评选、先进评选、进步评选等对学风建设的促进作用。在奖励额度、方式方面考,要实现多层次、多元化。第一,在学生个人的激励引导方面,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对各层次学生的正面学风建设都要有所体现,不能产生学风建设的两极分化;第二,对班集体的激励和引导,应侧重在培养团队意识方面,集中对集体合作成就进行激励,而不是班级个人学风建设成绩的单纯叠加。另外,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激励内容、方式,让学生在不同层面、持续体验学风建设对自己的帮助,获得成功的快乐,以激励更多学生在高校正确的导向下提高自身。
注重对后进生的励志教育。后进生教育是高校教育中需要单独注意的内容,学风体系建设亦不例外。在学风体系建设方面,对于后进生来说,最重要的还是最初的动力问题。要根据后进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针对性的励志教育,触发其成功情绪体验,进一步增强其自尊心、自信心,让其愿意加入到学风建设中来。对其的激励措施也可以单独制定,如予以其撤销处分的机会等。
全面实施学生素质拓展工作。学风建设最终的成果还是要落地在学习成绩上。因此,在全面开展学生素质拓展时,应注重紧密结合学风建设的要求,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运用学风建设地带来的益处,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精气神、意志等因素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及具体作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打造精品学生社团。学生社团是学生高校生活中最多彩的部分之一,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要加强对学生社团建设的管理和引导,推进精品社团建设工程,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学风建设中的桥梁作用,树立学风建设的标杆,体现学风建设的成果,宣传学风建设的内容。
营造学生科研文化氛围。抓好学科竞赛具有促进学风建设的作用,积极向上的学风也能更好保障学科竞赛工作的深入开展。良好的学风潜移默化地熏陶并感染着学生,只有在此氛围下学生才能奋发努力、健康成长。
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学校应根据学风建设体系构建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夯实基础,完善教学管理、教学计划、课程建设、学生与学籍管理、教师管理等管理制度建设。
健全考务管理制度。第一,确保教师在出题、监考、阅卷和登数等环节遵循相关考试管理规章工作;第二,建立考风、考纪督察机制,加强对监考人员的监督力度。
健全学生自我管理制度。通过自律机制加强学生的文明修养和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评价、自主发展的能力,以此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动力和学习方法。
健全学生宿舍管理制度。制定完善的学生宿舍管理制度,以规范学生行为,倡导文明交往,为学生营造安全、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学风建设直接有关高校自身的精神风貌、治学态度,也体现了高校服务及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高校学风建设不只应局限于针对学习风气问题,而应更进一步,从高校的办学风气、管理风气、教学风气等角度全面进行,实现高校学风建设体系构建的综合性管理布局。
重视德育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重要促进作用。高校德育工作与学风建设工作联系紧密,大部分原因是德育工作必定会涉及必要的思想政治内容教育,这对学生的思想意识的统一和言行举止规范都会发生正面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德育与学风建设是可以相融合的,高校可从学生人生理想建设与认知管理等角度出发,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道德意识和行为方式,完成学生在高校的职业生涯铺垫。
教风对于学风建设的意义。教风对于学风建设的影响相当明显,教风是高校教学的精神旗帜。 教风建设方面,应从教师的精神动力、态度作风、方法措施等方面着手,重视高校教风在学风建设中的有效体现。
正确的文化及价值观念的建立对于高校学风建设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学风建设不可或缺的动力之一。第一,从高校文化环境的软硬件建设是文化及价值观念的传播的着手点,应注重文化氛围对价值传播的重要影响。第二,人力资源的充足是高校学风建设的保障。
高校学风体系构建是极具系统性的工程,它涉及我国现代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大部分内在规律。与此同时,学风建设也关乎高校自身的育人理念的存续。学风体系构建过程中,高校应全面把握学生在整体建设任务中的主体地位,从学风建设的基本要求与本质内容出发,拔高高校学风体系建设所在的理论及实践层次,实现较高的高校教学质量与实施高效率的管理。
我校本着以教学育人、环境育人为原则,以上级部门的相关要求为目标,立足学校实际,因地制宜地完善本校文化基础设施,创新校园文化内容,拓展校园文化活动领域,努力探索校园文化建设长效机制,力争把本校打造成一所特色鲜明、文化气氛浓厚的育人摇篮。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确定为“书法艺术”。
一、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创新校园文化活动,使学校成为师生身心愉悦、情感陶冶的成长乐园,充分展示学校个性魅力和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
学校开展书法艺术建设的宗旨是:通过指导学生“端端正正写字”,达到“堂堂正正做人”的育人目的。指导写字是有形的教学,指导做人是无形的教育,通过有形的教育达到熏陶感染、润物无声。通过书法教育构建校本文化;通过书法教育铸造办学灵魂,我们的办学思想像水一样无处不在,渗透在校本文化、校园文化、师生的自觉行为中。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有形与无形的结合,实现了从办学思想到办学灵魂的渗透。
二、深化书法教育的内涵,拓展书法教育的外延,努力实现“建设有个性的校园文化,塑造有特点的教师队伍,培育有特长的学生,创办有特色的学校”。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创
1、使学生从小习练,规规矩矩写字,写得一手好字,让学生把字写得端庄方正,写得规范美观,在写字的过程中孕育高远之志。
3、培养造就一批能胜任书法教育任务的教师队伍,提高他们理论素养、书写水平和书写指导能力,是实施小学书法教学实验的保证。
我校以书法特色为主体统一规划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浓的墨韵书香氛围。悬挂书法教育标语,用书法家或师生的书法作品装饰校园楼道、走廊;让学生自选自己喜欢的书法家名字命名班级,设置书法作品长廊等,学生置身其中,随时随处受到感染和熏陶,通过逐年建设精心打造一个翰墨飘香的经典校园;让校园讲述书法的字体——篆书、草书、行书、楷书、隶书……;讲述书法作品的不同形式——对联、条幅、斗方、扇面……;讲述书法作品内容的精华——唐诗、宋词、名句、警句……。让校园讲述大书法家的成长历程和光辉成就:王羲之、柳公权、颜真卿、欧阳修等名字,一字千金、挑灯苦练、以水代墨等故事不仅是张贴在学校的校园,也将扎根学生的心田。努力地让每幢楼、每垛墙、每个角落
。书法艺术是美的绝妙组合。让学生“初步感受汉字形体美、“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书法与语文相连,与音乐相通,与美术相贯,孩子在学习书法的时候,用眼睛感受美,用练习探求美,用心灵领悟美,用双手创造美的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训练和提高。因此,学校除了增开写字课,改进写字课教学方式方法外,在其它学科教学中,也融入了书法教育的办学思想。如思品课上,通过书法故事育人:教师给学生讲王羲之为老妇题扇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到爱心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学生还可以从王羲之
每天“临池学书”,清水池变“墨池”的故事中学到勤奋;从怀素写字秃笔成冢,并广植芭蕉,以蕉叶代纸练字的故事中学到持之以恒;从岳飞在沙上练字的故事中学到自强不息;从颜真卿维护大唐统一的故事中学到高风亮节……语文课上:通过识字写字教学,展示汉字的演变,认识汉字的历史,感受书法的文化。写字课上:渗透融合美育(如把字写得端庄美观)与体育(如正确的坐姿与适当的力度)。这样各学科相互渗透融合,形成合力,融合书法教育在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等各方面的教育功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乃至整体素质,让学生在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穿
(2)、抓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书法教育的主阵地,是传授写字知识、训练书写技能、培养良好书写习惯的主渠道,主要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①集体备课,吃透教材。实行年级集体备课制度,以年级成立写字备课组,目的在吃透教材、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由担任年级写字教学骨干任备课组长,并配备写字技能指导师,每月集体备课1次,由1人上示范课,评课。
②以“一”带“五”,导练结合。每周一节写字课,要围绕每周写字课的目的要求,强化训练,通过反复练习,以求目标的达成。
③因材施教,精讲多练。坚持因材施教原则,要注意“定位中间、兼顾两头”,即以中等书法水平的学生为依据,同时顾及优生与差生,进行“分层学习,分层指导,分层评价”,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老师的指点与鼓励下,得到充分的发展。
④开展写字优质课评比活动,研究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优化写字课堂教学。
张写字作业批改;每两月1次写字作业达标评价;每学期一次写字检测”。通过“三个一”的动态管理,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写字情况,不让一个差生掉队。
(1)、遵循规律在写字教学实验中,为提高写字教学质量,处理好普及与提高,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关系十分重要,我们提倡在教学实验中必须坚持四个教学原则,即:基础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基础性原则: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巩固识字的手段,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起着重要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写字的基础。写好字是一个人成长必备的基础。我们的课题实验就是要立足学生基础,对学生素质的形成,从最本质、最基本的方面提出实实在在的要求,务本求实,不随意拔高。
整体性原则:写字教学实验首先要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整体提高,为全体学生营造一个整体优化的写字育人环境,实现写字无差生的目标。
循序渐进原则:《小学写字教学大纲》对学生分年级设置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习惯养成”的要求,呈螺旋式、递进发展,写字教学实验必须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努力按阶段实现目标的达成。
环境的差异,学生写字水平会出现较大的差距,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因材施教。在打实基础的前提下,对有发展优势的尖子生组织参加书法社团活动,使不同的水平学生都得到较充分的发展。
(2)、抓教研活动加强写字课堂教学研究,探索写字课堂教学素质化模式是我们教研活动的重点。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写为主线”的写字课教学模式,其基本框架为“导入新课——示范模仿——边讲边练——品评巩固。”
(3)、抓课题实验为了进一步探索写字教育的规律,提高写字教育目标层次,积极组织写字教科研活动,推进写字教学走向规范化、科学化。
为了营造浓厚的习字氛围,彻底净化语言文字环境,要求做到四无:校园内无不规范汉字;写字无不规范双姿;学生作业无涂擦痕迹;教师批改无潦草字迹。
2、美化书法社团活动室,注意张贴书法名家的书法作品,悬挂历代书法大师的肖像,陈列有关书法家碑帖,教师及学生的优秀书法作品,以陶冶师生情操,激发书写兴趣。
3、定期举行师生现场书法比武大赛,每年举办一届展示活动,激发写字能手的荣誉感和进取心,扩大社会影响。
每年举行教师粉、钢、毛三笔字比赛;学生铅、钢笔字比赛。每次大赛内容包括“书法比赛、书法表演、学生书法作品板面展评”三个项目。奖项设个人奖、板面奖、团体总分奖。
4、每年定期举行一次教师三笔字过关测试和学生硬笔书法三星级测试,教师达优秀级、学生达三星级的名单上光荣榜,教师颁发优秀级证书,学生颁发三星级奖章。
“打铁还需自身硬”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书法教师队伍,是落实写字教学工作的重要保证,我校本学期将进一步重视对教师书法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周一至周五,每天保证有20分钟的练字时间,在低年级段开设硬笔书法课,中高年级段开设毛笔书法课,并对不同年级学生写字目标做出不同的要求(标准发到各年级)。课上,由书法老师按照学校自编的书法校本教材,本着:练习——讲解——范写——评价的教学原则,进班指导,确保对学生指导到位。
学校为进一步激发学生写字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本学期在橱窗内张贴书法名家的生平简介和作品介绍,并展示师生优秀的书法习作;在教室巧设板块,布置学生的书法作品。努力地让每一层楼、每一面墙都能诉说与书法教育有关的人文历史。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和感染,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良好的书写态度和习惯的养成,并争取让学生形成互学互比的局面。
对书法特色创建,我校本学期确立了“学科渗透,课堂为主,活动促进”的原则。计划活动如下:
(1)举办校内书法竞赛活动。每个月底,各班进行一次书法初赛活动,优秀的和进步较大的作品在班级荣誉栏里展出。然后由班级再把特别优秀的作品推荐到学校,并在校园里展出。
国民素质的提升依赖于人才培养的质量,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其核心是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高校学风建设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对人才培养质量密切相关,既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水平的重要保障,又是一所大学体现社会形象,传播学校文化的直观展示。部分高校已意识到“班风兴则学风兴,学风兴则校风兴,校风兴则学校兴”。大学生学习过程及生活表现中体现的学习风气、精神面貌,将形成一种稳定、持续的精神倾向和文化成果,成为一种精神财富,逐渐积淀升华,推动学院建设发展。加强学风建设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中国梦”,促进学校科学发展和学生个体发展的直接体现。
课题组对重庆市某高校X学院学生、专任教师、辅导员进行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从总体上看,该院学生对学风状况持肯定态度,从院风(同其他学院相比)、主动学习氛围、学生学习态度等综合来看,48.3%的学生认为较好;23.2%认为一般;22.5%认为很好;仅6%的学生认为较差或很差。其中,学生干部对学风的评价等级略低于普通学生,说明学生干部对学风的期待更高,要求更严格。就课堂表现及学习态度来看,62.3%的学生对“旷课”表示理解;公共课、选修课和专业必修课学习认真程度“很好”的比例分别为20.1%、37.4%、和20.7%;对自习情况的回答仅15.3%的学生有课前预习的习惯,69%的学生自习时间在1小时左右,5%的学生表示几乎不自习,7.5%的学生自习时间超过2小时;对考试作弊的态度表示坚决的占53.2%,有作弊念头但不敢尝试占24.8%,有作弊行为但未被抓的占13.5%,有作弊行为且被处分的占0%,见机行事的占8.5%。通过访谈发现,大部分学生均希望通过学院学风建设,提高自身素质,希望能够获得教师和同学的帮助。有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但问及具体的学习计划,大多将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目标,系统规划学习者较少。专任教师普遍对学院学风建设工作表示支持和肯定。有专任教师称,“学院实行学业预警和辅导员查课制度后,学生旷课现象明显遏制,可能是因为学生更惧怕辅导员,有辅导员查课,学生课堂纪律也有一定提高”,同时,还表示,应该更多地从教学兴趣入手,让学生对学习感兴趣,主动学习,而非一味的强调外部监督。也有老师表示“学风建设不仅是一个系统工程,对自己来说,简直是一个体力活”。一位年轻辅导员称“辅导员工作除了关心学生心理健康,思想动态之外,更重要的是把学生成绩拿上去,只要牵涉到学风建设,就有做不完的事”。一位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谈到,“学风建设是学生工作的大头,直接影响到学业质量,就业质量以及一系列院系之间的评比,所以,学院一直花大力气坚持从细节入手,狠抓学风建设,以此确保学院学风积极健康发展”。可见,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对学院学风有着积极的期待,师生学风建设所作的努力值得肯定,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学习行为的规范、教师学业辅导、学院学风支持系统的建设都还需进一步加强。
学风本身是一个系统问题,涉及到学校、学院、政府、社会及全体师生,学风建设的优化路径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遵循青年学生成长发展规律。从社会发展规律来看,学风建设工作需要加强与社会联系,既要从爱国情感上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又要切实培养和提升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学风建设还必须加强与家长、企事业单位等利益相关者群体之间的信息交互,把握社会需求和家长的期待。从学生自身发展规律来看,90后大学生既有着乐观向上,尊师好学,热情高涨等积极特点,又有着易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沉迷网络,需要加强学业预警和及时引导。首先,从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导向上,以人为本,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引领大学生规划好学习、文化、生活,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其次,构建和优化学风建设体系和机制。现代高校二级学院承担着学生的具体培养任务,与学校宏观学风建设不同,学院必须深入课堂,深入宿舍,深入学生群体之中,作为学风建设的直接把关人和责任人,需要更多的细节设计、系统设计和制度设计。学风建设体系包括建设团队、管理制度、激励机制、平台搭建、课程设置、评价反馈等方面,进一步优化学生学风良性互动机制。最后,打造学风建设团队,优化学生管理队伍结构。学风建设不仅仅是分管学生工作的书记和辅导员的事情,专任教师、管理人员和后勤人员均是学风建设的一份子,且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吸纳优秀学生干部,加强学生干部培养和学生党建工作,一方面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提升,另一方面树立优秀学习者的榜样示范作用,努力实现“全员育人”的格局。
X学院一直倡导追求真理,强化责任,服务社会,张扬个性的学院风气,高度重视学生的成长成才,努力营造学习文化氛围,将学业辅导、学业预警、家校联系、评估分析、严肃考纪、课堂督查、宿舍巡查等系统设计,统筹协调,注重实效,创新学风建设管理模式,优化学风建设机制,取得了积极成效,X学院坚持“学风育人”主题,将学风建设作为辅导员工作的抓手和逻辑导向。用大学精神去激励,用道德教育去引导,用大学制度去规范,用校园文化去陶冶。深刻把握学风建设系统性、渐进性、层次性、复杂性的特征,明确学院学风建设的主题,系统设计学院学风建设工作思路。以“全员育人,实践育人”为抓手,全面构建“校—院—家”三级引导督导体系,朋辈辅导学业支持体系、师生全员参与体系、文化价值保障体系和评估考察奖励激励机制,具体涉及“学业辅导、学业预警、家校联系、评估分析、严肃考纪、课堂督查、宿舍巡查”等六大方面。
(一)学业辅导,朋辈关怀制定《X学院学业辅导工作制度》和《X学院学业辅导实施方案》为学院学生提供全面、持续的帮助和指导,实现解决学生学习问题、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三级工作目标。构建专业教师学习指导,班导师选课专业指导,辅导员学业预警工作网络。做好学业辅导需求提交、需求分析、需求分流、需求接收、需求再评估五个关键环节。创新实施朋辈学业辅导项目、班学长帮带项目和学业辅导工作坊。
(二)学业预警,及时反馈制定《X学院学业预警制度》,建立家校联系信息库,制定特殊帮扶计划,针对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的不良情况,及时提示、告知学生本人及其家长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并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通过学院、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通过加强学院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适时引导,及时警示干预、督促在读学生按照专业培养计划和学校各项管理要求,努力学习,遵守纪律,加强素质修养,避免和减少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学业不合格或各类违纪等问题,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三)家校共治,共促学风制定《X学院家校联系制度》,建立“学校—家庭”共治模式,充分发挥学院“严谨教学人文关怀”的作风,促进学院教师、辅导员、学生和家长之间的联系。建立家校联系信息库,一般联系与特殊联系相结合,定期联系和随机联系相结合,加强交流,完善信息,拓宽渠道,共同促进学风建设体系化、数据化和项目化建设。
(四)加强评估,数据分析结合学风数据统计、成绩分析、教材持有率和中期教学检查工作,清晰掌握各年级各专业成绩数据,补考、重修及缺考人数,“二四六”级过级率及报名情况,并采取横纵对比的方式比较不同年级或不同专业的学生成绩差异,形成初期,中期和期末检测对比分析数据,为衡量全院学风和各班,各级学风提供量化指标和重要支撑。
(五)诚信考试,严肃考纪制订《X学院考风考纪专项工作实施办法》,严肃考试纪律、加强考试管理,宣传诚信考试,杜绝舞弊歪风。通过实体宣传、网媒宣传,线上线下相结合,严肃考纪。各年级召开X学院考风考纪动员大会,签署《诚信考试承诺书》;党员写倡议,集体承诺、宣誓;细致安排巡考工作等措施,以时间为序汇总并整理学院所有考试科目和监考安排,制作《X学院期末考试信息汇总表》,营造一个公平、公正、诚信的考试氛围。
(六)课堂宿舍,巡查督导重点抓好课堂和宿舍两大学风建设和展示阵地,制定《X学院课堂督查和宿舍巡查制度》,优化督查巡查机制,落实督导责任,详细填写《X学院课堂督查情况记录表》和《X学院宿舍巡查情况记录表》,深入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情况,从根本上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营造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针对学生课堂和生活,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态度和生活方式问题。通过系统扎实地工作,学院学风建设成效明显。学院在全校学风建设评比中连续5年获得优秀,学生毕业率、授位率、考研率、就业率、四六级过关率、计算机二级过关率均排在全校前列。学生参加全国数模大赛,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获得部级奖励10余项。
校长要成为“学习型”的人,并且在学习中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实践工作,就需要整合多元的学习和沟通形式。
阅读经典的教育类、管理类书籍是校长学习的主要途径,除此之外,校长还应把握并创造各种参与到教育现场的学习机会,因为,从教育现场往往能够获得一些意外的、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例如,当我参加北京市城区小学校长高研班时,在短促的时间中,聆听多场专家学者的报告,学习、体会讲座中所传递出的前沿教育理念、办学目标、教改举措,从而促使我能够进行进一步的反思;走访各区学校、走近各区校长,能够使自己更真切地感受并体认到基础教育的多样性与具体学校办学中的独特性;多层次、多形式的小组讨论、作业交流,不仅升华了我的感性体验,更提升了关于实践的思想内涵。而更重要的是,通过利用各种类型的媒体资源,我做到了“眼到、耳到、脑到、嘴到和手到”,并通过沟通教育理念,拉近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情感距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相互影响,是最为广义也最为纯粹的教育现象,在学习和交流沟通的过程中,校长须抱有谦虚、宽容、温和、线.博而不乱,形散而神聚
作为学校主要的管理者,比普通教师和学生相比,校长对教育现象的把握须更深、更远。校长只有拥有高度的观察力、归纳和理解能力,才能抓住教育和管理的要点和关键。校长还需要在此之上确立自己坚定的立场,形成独有的稳定而有效的思路,面对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能够迅速发现问题,找到解决方法。“博而不乱,要领清晰”是校长学习、发展和发挥影响的重要策略,这也是形成符合自己学校特色管理文化的重要基础。
在学习过程中,理论的学习与思维的训练固然重要,但校长必须要以实践为基准进行自我修炼与理论学习,在日常管理与教育的具体应用中使用和运用知识,使用理论,并继而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师团队进行探究式研究与组织校本研究。
从学习型学校的建设规律上看,教师团体的智慧能够丰富个人的智慧。“‘团体学习’是发展团体成员整体搭配与实现共同目标能力的过程”[1],从而达到1+1>
2的整体效果。当教师团体真正在学习的时候,不仅教师团体能够凭借整体协作获得出色的成果,教师个体也能够通过团体交流学习的方式获得较之自我学习更快的成长。
“惜花春起早,爱月夜眠迟。”这种热爱学习的个人品质应成为学习型学校构建中的群体精神基础。校长要首先从自己做起,继而引导教师们以“惜花”、“爱月”的心态去学习、交流,重视对教师学习的鼓励,创造多种条件,使教师逐渐养成读书自学和互学的习惯。推己及人,由个体到团体,校长需要不断地研究学校组织的特性与教师学习心理的基本规律,同时倾注理性智慧与关怀伦理于教育管理中。
为营造团体学习氛围,学校开展了“书香伴我成长”活动,倡导教师“读有品位的书,做有内涵的人”,力图营造“书香校园”,教师读书的积极性逐渐增强,教师的读书习惯逐渐养成。
目前,“读有内涵的书,做有品位的人”成为教师追求的共同目标,“学习与生命同行”成为每位教师的读书座右铭。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学习和交流,学校促进了教师团体及其精神氛围的构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日渐成熟。
要让思考成为学校生活的基本方式,学校充分利用行政例会、党政工团联席会、行政后勤例会,在每月固定的时段里或学习、或研讨、或精心部署工作,或反复推敲细节。在研究工作中,学校重视民主作风的建设,积极营造宽松的氛围,使参会成员都能够畅所欲言,并且凡事重视加强集体研究,学会换位思考,遇事及时沟通,多碰头,做到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通气、互相支持,形成合力。
学校鼓励教师开展教学反思,鼓励教师在教学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教育教学行为表现及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等方式,或肯定与强化,或否定与修正,将教学与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如鼓励教师写反思日记和反思案例袋。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一线教师参与教学反思的积极性非常高涨。
每一所学校都应该探求适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校本教研途径,尝试各种方法,逐渐使教师们乐于向别人介绍自己的教学思路,乐于发表自己对于别人教学思路的意见。为了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学校打破原来小型教研组的壁垒,依据教师工作的不同经历,按从教年限进行分组交流,并提出了不同的科研要求。在研讨活动中,不少教师有了新的突破,尤其是“勤学组”的年轻人给了我们不少的惊喜。
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指的是一所学校中每个成员发自内心的共同目标。共同愿景是要通过教师的共同发展来实现的。“共同愿景催生有见识的领导者,这样的领导者能够激励其他人拥护这种愿景,并将共同愿景与他们的个人愿景结合在一起,这就是愿景领导艺术。”[2]它要求校长能够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地带领全校教师整合、明确共同的发展理想,不断激励广大教师追求目标实现的内在动力,主动而真诚地投入到这些目标的实现中去。校长既要明确学校发展所秉持的理念方向,还要将它与目前教师所拥有的目标、价值观与使命联系在一起,设法以共同的愿景把大家凝聚在一起,通过努力学习,将其转化为能够鼓舞组织的共同愿景。反过来,这种共同愿景的提炼发展又会激发大家追求更高目标的热情,使学校组织拥有一种能够凝聚、并坚持实现共同愿望的能力。
共同愿景的提炼是建立在学习、自我超越和系统反思的基础之上的。在个人学习与团体学习结合的基础上,教师们能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地感受与认识到学校教育的本质;通过自我超越与系统反思,校长及广大教师认识到影响学校发展诸多相关因素,从中寻找学校发展的近期目标与远景方向。
当然,共同愿景的形成很难在一次学习与反思的闭合循环中完成,它需要不断地经过螺旋式发展,在个人与组织之间来回酝酿、提炼、发展。学校在集体讨论、策划的基础上,坚持信任和放手的原则,不断地激励全体教师抱有积极的态度和意识,最终目的是让每一个教师能够施展自己的才华,尽早成长起来,一同实现学校的共同愿景。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高校党组织就必须要把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做到“三个结合”,努力成为新时代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
引导学生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努力吸收中华优秀文化和人类文明成果,丰富科学文化知识,夯实理论功底,提高专业素养。推进学生党建工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加强品德修养,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志向,把个人发展融入社会进步的洪流,续写清华人爱国、成才、奉献的时代篇章。
引导学生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强化育人特色、推进优势转化,努力把学校百年发展形成的综合性学科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高水平科学研究、高层次国际交流、高质量后勤保障等多种办学优势,自觉主动地转化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优势。完善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体系,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激发求知欲和探究兴趣。完善创新性实践教育体系,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提高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为其将来成为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新事业的开拓者打下基础。
引导学生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推进学生集体建设,加强体育和艺术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的关系,实现德智体美相互促进、全面发展。完善学生评价激励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创造个性化发展、多样化成长的空间和条件,鼓励学生发展兴趣和专长、彰显个性和本色、发挥优势和潜能,努力成为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新型的优秀人才。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关键在于有一支一流的师资队伍。学校已经把“人才强校”战略确立为新百年发展的核心战略,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制定、落实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培养、引进、支持、流动多措并举,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大力加强师德建设尤为重要,要认真研究教师激励和评价的机制和政策,充分肯定教师为人才培养所做的努力和指导学生的辛勤付出,倡导“育人”绝不只是政治思想工作者的任务,而是每一位教师的天职。例如,在专业教学中结合科学技术的发展,引导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树立崇尚科学、追求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又如,研究生导师在指导研究生时,关心学生的思想、生活以及前途、成长,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再如,在科研工作中,积极争取国家重大项目,尊重科学规律,努力拼搏攻关,使参与研究工作的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清华人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责任,受到严谨科研作风和创新思维方式等方面的熏陶。要鼓励广大教师自觉加强道德修养,率先垂范,为人师表,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并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是党和国家对我们的期望与要求。学校要认真贯彻提出的“改革创新,奋勇争先”的要求,动员全部力量,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把世界一流、中国特色、清华风格统一在办学实践中。
坚持世界一流,就要勇于承担建设一流大学的国家责任,始终保持永创一流的不懈追求。拥有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和有力保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永无止境、不断超越的过程。学校要深刻认识一流大学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把握时代前进脉搏,警惕精神懈怠、能力不足的危险,时刻保持永不满足、敢为人先的精神状态,克服消极心理、保守思想,用长期扎实的努力推动学校发展。学校还要牢固树立世界眼光和战略意识,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不断完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善于协调和处理跨文化事务的优秀人才,要追求真理、探索新知,为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以及应对全球性重大挑战创造新的前景。同时,要深入探索一流大学建设规律,把国外现代大学的先进经验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构建我国大学独特的教育思想体系,把握好各办学要素关系,统筹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各项任务,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创造新的经验。总之,要牢固树立一流意识和国家意识,坚定不移地提高办学质量,向着世界一流的目标迈进。
坚持中国特色,就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自觉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要加强党的领导,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和组织优势,最大限度调动全校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师生头脑、指导办学实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坚持把服务国家现代化作为办学的根本追求和中国特色的集中体现,自觉把一流大学建设放在国家发展的大舞台上,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把满足国家战略需要和引领国际学术前沿“两个战场”统一起来,努力解决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等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和关键问题,为经济社会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科技支撑。要大力传承创新中华文化,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引领未来,始终成为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坚强阵地。
坚持清华风格,就要大力继承和发展百年清华的办学传统,不断激发创造活力。百年积淀的优良文化传统和光荣革命传统,是学校的宝贵精神财富和独特魅力所在。我们要认真总结各个时期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经验,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以教师队伍为根本保证,以学生为本、学者为先、学术为基、学风为要,恪守“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秉承“中西融会、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办学传统,遵循“顶天、立地、树人”的科研宗旨,积极落实“优势转化战略”,强化“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育人特色。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大力弘扬人文日新,坚持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并举,营造开放包容、多样和谐的校园氛围,创新发展模式,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激发师生创造活力。要十分珍惜学校长期形成的求真务实之风,发扬学校党组织爱国奉献、又红又专、实事求是、深入群众的光荣传统,坚持“不唯书、不唯上、不唯洋、不唯他、只唯实”的思想作风,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不急功近利,不随波逐流,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建一流,大力弘扬“行胜于言”的校风和“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发扬实干精神和团队精神,通过每个人的点滴努力最终实现学校发展质的飞跃。
世界一流反映了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中国特色体现了中国国情、社会制度和民族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清华风格是学校百年办学的优良传统、精神气质以及发展模式的高度凝练,三者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是普遍规律和具体实际的结合。这是学校关于一流大学建设规律不断深化的认识,是长期以来,特别是新时期清华人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的智慧结晶,是推动学校新百年发展、实现长远目标的必然选择。我们要把世界一流、中国特色、清华风格有机统一起来,正确处理共性与特色、当前与长远、重点突破与全面推进、物质条件与精神力量等若干重要关系,努力走出一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成功之路。
基层党组织处在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第一线,是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的有力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我们必须把党和国家对高校的方针政策及各项要求,切实落实到基层,把党建工作的重点放到抓好基层、打牢基础上,全面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努力提高学校党建的科学化水平。
坚持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党员和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要认真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组织广大干部和党员深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增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积极探索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方法措施,完善理论学习制度,创新理论学习形式和载体。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发挥文科院系的学科优势,围绕热点难点、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形势政策研究和宣传辅导,使理论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务于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改进理论宣传,加强新闻媒体建设,用好宣讲团等有效方式,贴近基层、注重实效,积极宣传师生中的先进典型和基层创造的先进经验,为学校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坚持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学校工作中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坚持以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努力构建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发挥党委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功能,完善党委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完善“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推进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的票决制,落实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的制度。要充分发挥院系党委(总支)在本单位工作中的政治核心作用,以党政联席会议形式决定重要事项。进一步完善党支部设置,党支部要研讨本单位工作中的重要问题,支部书记要参与本单位重要问题的讨论和决定。坚持基层出经验、基层出政策,发挥师生的首创精神,注重总结推广基层的新鲜经验。
坚持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以优良党风促进校风学风建设。充分运用创先争优活动中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启示,建立创先争优的长效机制,推动创先争优的常态化、长效化,使创先争优融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日常工作,成为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价值追求。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努力做好新形势下的学校群众工作。注意听取群众意见,最大限度地集中全校师生员工的智慧和力量。加快推进党务公开,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完善学校党内情况通报、领导班子年度民主评议和党内选举制度,落实好党代会代表任期制和提案制,建立健全代表参与重大决策、参加重要干部推荐和民主评议、列席党委有关会议、联系党员群众等制度和办法,发挥派和工会、共青团组织的作用,增强群众工作合力。引导党员和师生自觉坚持优良校风学风,弘扬高尚师德,坚决杜绝学术不端行为,保持良好精神风貌。关心师生员工的学习、工作、生活,尽心竭力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努力化解矛盾纠纷,切实维护校园和谐稳定。
[目的/意义]以满足高校教改热点重点学科建设需求为目标,研讨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的途径。[方法/过程]分析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对学校学科建设的促进作用,阐明特色馆藏与学科建设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剖析特色馆藏建设存在的问题,给出促进重点学科建设的特色馆藏建设途径。[结果/结论]学科建设对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起着指导作用,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又促进高校学科建设的发展。基于重点学科的特色馆藏建设途径包括做好前期规划,收集和整理重点学科所需资源;找准类型标准,确定展现形式;做好技术协调;开发二次、三次文献;不断更新特色馆藏内容;选择适合馆情的学科馆员制度。
浙江大学原校长潘云鹤曾说:“学科建设是高等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是核心工作。”学科建设代表了办学水平,决定了办学方向。学科建设水平是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根本要素之一,是学校工作的龙头。学科特色决定了办学特色,高校一切工作围绕学科建设来开展。图书馆在学科文献资源的数量、质量以及多载体服务体系上的建设,是高校教学、科研成效的直接反映,是学科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科建设是否完善的重要标志。从影响学科建设的诸多因素来看,图书馆对高校学科建设起着其它因素不可替代的作用[1]。图书馆建设特色馆藏对高校的学科建设、整体发展有直接的促进作用,这是由高校图书馆的性质、功能、定位所决定的。高校学科建设与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关系密切,存在着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高校图书馆满足学科建设需求、促进学科建设发展的途径是紧密围绕学科建设来整合、优化、创新资源建设,面向重点学科建设特色馆藏和学科服务。
学科、专业是高校最关键的两个名词,这两个词既有紧密的联系又有不同的含义。专业是培养学生的组织形式,而学科则是培养教师及研究生的组织形式。学科分为一般学科、重点学科、特色学科、精品学科,确定学校的学科门类、学科、专业,也就确定了学校的学科建设方向,学科方向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础。由此来看,满足高校学科发展方向的文献资源保障,也就基本达到了学校学科建设中文献资源建设的基础要求。高校学科建设既要聚焦前沿学科和新兴学科,也要兼顾传统学科和交叉学科,走特色化的发展路径是目前高校发展的趋势之一。学科建设主要内容是学科的专业方向设置、学科的人才培养、学科的教学科学研究、学科的基地建设、学科的学术成果建设等,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科学发展的无限性决定了任何一个学科都有很多发展方向。任何一个学科组织都不可能在所有的学科方向上争创一流,它必须作出选择[2]。因此,确立学科重点发展方向是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凝练学科方向要尊重学校已有的传统和优势,追踪学科发展前沿,从而确保学校学科建设的特色性、时效性以及可行性,并以此作为学校学科资源倾斜配置的依据[3]。学科建设的基本任务是根据学校实际和特色,确定具有本校特色的研究方向、培养和造就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梯队,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逐步建成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形成独有的学科特色,促进学术水平不断提高和科研工作可持续发展[4]。
特色馆藏是指图书馆结合学校的学科结构设置,对重点学科、特色专业、优势专业的文献资源进行重点收藏、重点建设、优先投入,经过长期建设积累,使其尽可能丰富、系统和完整并形成一定规模、结构完整的文献资源优势[5]。特色馆藏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既有实体馆藏,也有数字化虚拟馆藏。特色馆藏与特色数据库、自建数据库是不同的概念。特色数据库是特色馆藏的子集,要同时满足“特色”和“自建”两个条件。特色馆藏包含但又不仅限于特色数据库,特色数据库是特色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馆藏特色的重要资源,是传统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在数字时代的另一种表现形式[6]。高校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建设大多基于本校的重点学科或者特色学术资源优势来实现馆藏的特色化,特色馆藏是学科特色和办馆特色的直接体现,有别于传统资源,其重要性和深刻的理论意义体现在它与学科建设、与学校整体发展的互动性关系之上,特色馆藏建设是一项创新的知识管理工作。特色馆藏的知识与信息是动态的、不断生长着的信息文献资源,它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具有增值效应的良性循环的特色文献信息系统[7]。
高校学科建设的过程涵盖了教学研究、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工作,其建设、发展过程中必然产生教学、科研成果,基于此,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建设才具有可持续性、创新性。在此过程中,大量的成果随时间沉淀,凝结成一所高校的学科特色,是图书馆的珍贵资源,以此作为特色馆藏来建设既是图书馆的份内工作,也是高校的一项教学、科研工作,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学科建设对图书馆资源建设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宏观层面,基于学科建设的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更多的是表现在对学科专业方向和硕博学位方向文献的把握。重点学科是学校的支柱性学科,其发展直接影响到其它学科专业是否具有适应性、竞争力和生命力,关系到能否培养高质量人才、创造高水平成果;就学校的特色学科建设而言,呈现出明显的对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专业性越来越强的态势,图书馆则更应提供该学科的重点文献资源保障,使得该学科或专业范围内应用研究的参考文献的收藏比较完备,以支持该特色学科的教师、科研人员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8]。高校图书馆要建设适应本校需要的有着自己鲜明特色的馆藏体系,拥有自己的特色资源,必须充分研究学校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情况,以此作为特色馆藏建设的方向。
高校构筑学科基地离不开作为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重要基地图书馆的支撑[9]。学科建设离不开对学校信息资源的利用和借鉴,是高校开展学术研究的重要信息源,也是各种创新知识信息传播和交流的重要节点,交流与互动是学科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8]。特色馆藏建设帮助高校建立新的研究领域,提升学校总体声誉,传承校园文化,提升图书馆自身核心竞争力,反过来学科建设的发展又促进了面向学科方向的特色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图书馆面向重点学科的特色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建设是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工作的重点之一,更高质量的数字特藏应是围绕学科主题,对内容进行搜集、整理、重组、研发而成,是一个再创作过程,促进学科建设的发展。以下2个方面可以说明:(1)学术成果整理。学术成果是学科建设成效最显著的标志,呈现出多元化的组合形式,需要图书馆的全面参与收集、整理和分类工作,针对学科的特殊需求,研究资源信息方法及最佳表达方式,在此基础上建设有助于学校特色学科建设的信息资源数据库[3]。(2)学科水平的评价。学科建设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以其学科成果对学科进行评价,以此判断各个高校学科建设的水平。如通过学科竞争力分析,可对本校优势学科领域和潜在的优势科研领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通过客观、准确的量化评估报告,可对学校发展重点学科、引进重点人才、创建特色学科专业提供参考资料和数据,揭示某专业或某一学术研究主题的发展年代分布规律及时序变化趋势图,洞察学科发展的完整过程和走向,从而对特色优势学科发展趋势做出准确的预测,及早调整学科发展方向,还可能催生优势学科新的切入点,对学科发展的规划提供数据支持[10]。
互动性关系包含着3个意思:动态性、增值性和共建性。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本身就是一种科研活动和学科建设的过程,是一种融服务性与学术性为一体的教育科研活动。通过馆员与师生参与建设和科研活动,提升馆员与学者的素质,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激发创造欲望,促使多出学术成果。这样,在特色化信息资源建设、学科建设和学校整体发展三者之间,自然形成一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学科成果不断地升华、创新和持续发展,从而有效地推动学校的全面发展[7]。重点学科建设是特色馆藏建设的基础。例如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专门建设了学科馆员与院系师生的交流平台图院之窗,此举对于加强双方的互动,增进相互了解有着重要的意义。河南大学图书馆定期出版《高教参考》,利用自身强大的信息资源优势,向教学部门提供专业教学的资源、方法等,直接参与到学科建设的第一战场。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与学校教务处合作,建设本科教学参考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图书馆创新学科服务主要体现在利用自身的信息资源全面融入到学科建设、课堂教学中,与教师的科研和教学无缝对接,同时通过进一步加大与院系的沟通来对馆藏资源进行更合理的调整与布局。实践表明,高校图书馆积极主动参与重点学科建设,既是促进其自身建设发展的需要,也是办出特色、创建品牌形象的需要。图书馆如果积极参与重点学科建设,其自身的定位就得到了保证[11]。教学科研人员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分析、研究、融合、创新产生新的观点、方法并应用在教学和学术研究的创新中,以此来推动、完善学科建设,其产生的学术成果是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的基础和来源,经由馆员进行整合、优化、创新、组织、输出,形成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良性循环,推动学校学科建设和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重数字化资源建设,轻纸质资源建设。调查发现,高校馆纸质特藏资源的数量约占特藏资源总数的15%,只有少数高校馆的特色馆藏还是以纸质文献为主,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和中山大学图书馆。
(2)特色馆藏建设跟不上学科发展。学科的重点在发展中逐渐偏移,图书馆特色馆藏资源建设没能及时捕捉学科发展的前沿,学校重点学科资源建设未能跟上学科发展的步伐,滞后不前。
(3)重点学科资源收集不全,更新不及时,更严重的是没有与院系密切沟通,特色馆藏建设系统性较差、规模较小。
(1)做好前期规划,选择建设坐标;要加强对学科建设的研究,做好为重点、特色学科所需文献资源的分析,为各重点学科建立档案,针对本校的省级重点学科乃至部级重点学科进行资源的整理和收集。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倾全馆之力,只做了“森林培育学”一个学科的资源导航,将本馆资源与外网资源进行整合打通,提供一揽子服务。华中农业大学图书馆的“学科网页”,将本校重点学科的馆藏图书、期刊与相关专家学者、会议、机构等推荐给师生读者,强调馆外资源的布局,尤其注重不同资源之间的关联,将类目与层次完整化,如湖南农业大学图书馆。
(2)有的放矢,找准类型标准、确定展现形式:收集整理图书馆现有的特色学科资源以及网络免费资源,以教师和科研人员需要的形式展现出来,及时更新、修正。此外,像河南农业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那样,选择教学参考作为突破口,将资源与教学挂钩,为教学服务;建立重点学科题录数据库、学术成果数据库;纸质资源建设要同样重视半岛官方体育,争取经费支持,拓展特色学科实体文献的采购渠道。
(3)技术协调:特色数据库建设中数据采集复杂,多类型、大批量的数据需要检索、传递、申请、索取、鉴别,同时还要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对于购买第三方系统自建数据库,需要与对方技术人员反复沟通协调,确定网页布局和资源分布。
(4)开发二次、三次文献:对已经形成的有关一次文献、信息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之后评论、综述进行深度加工,同时要利用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预测某一学科或技术领域发展的方向及未来前景,使读者能对文献进行分析,以把握当前的研究动向和发展水平,具有学科性、增值性特点,能引导高校学科建设的深度和横向发展,推进高校学科建设和可持续发展[12]。
(5)特色馆藏要坚持可持续发展,依赖以下途径:特色馆藏的内容要不断更新。如美国圣何塞大学IFLODD数据库每年会加入当年新数据,音乐系提供支持,参与各种贝多芬的研究和纪念活动,就此不断获得新的捐赠,如头发、头盖骨、手稿等,因此收藏更加丰富。馆员对特色馆藏的精通才能保证特色馆藏的充分展示和利用。美国圣何塞大学贝多芬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本身就是个音乐专业人士,不仅懂音乐,还能演奏乐器;不仅能参与特藏建设,还能参与专业文献的研究,策划音乐会、展览等一系列的服务工作。特色馆藏建设的成功,需要学科专业人士的合作与参与,使之成为某学科的研究中心。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图书馆和田长霖东亚研究中心合作;圣何塞大学的贝多芬特藏与贝多芬研究中心、贝多芬学会合作;伊大的IFLODD与全美的消防员培训工作合作[13]等等。
(6)选择适合馆情的学科馆员制度:图书馆要根据自身情况确立最适合自己的,现阶段推行阻力较小的学科馆员制度逐步发展,同时适当作出创新。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为例,实行全员参与学科服务工作模式,除了信息咨询部的专职学科馆员外,放低门槛,符合本科学历、馆员职称以上条件的馆员均要兼任学科服务工作,充分调动全馆人力资源,按学科背景分组嵌入学校各院系开展学科服务。相对而言,2个以上学科馆员服务1个院系稍显合理,如江西农业大学图书馆施行的是学科服务小组模式,即“多(学科馆员)对多(院系)”模式,这一模式对于学科馆员之间的团队精神以及跨学科、交叉学科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有着天然的优势。在图书馆人力不足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调动院系的积极性和力量,力争每个专业都有能参与到图书馆事务当中的教师,由他们作为学科服务中介人,更大范围地加强学科服务的力度,多途径、多样化地宣传推介特色馆藏资源,促进学科成果不断升华、创新、再生、发展。
[1]李凌杰.从学科建设角度优化馆藏文献信息资源配置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6):50-53.
[2]罗云.论大学学科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05(7):48-50.
[3]李忠.大学图书馆服务学科建设的功能定位[J].扬州大学学报,2013(12):63-65.
[4]唐华生.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理性思考[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46-49.
[5]生修雯.学科特色馆藏资源建设及共享模式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1(11):52-56.
[6]刘葵波.特色数据库及其相关概念辨析[J].图书馆建设,2015(5):14-17.
[7]刘小红,陈康荣.图书馆特色化在学科建设中的人文理念[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4):125-127.
[8]邵平.高校图书馆开发特色馆藏建设的必要性及方法初探[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6):64-65.
[9]刘元芳.大学图书馆与学科建设[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4(5):5-6.
[10]袁锡宏.基于特色优势学科建设的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探讨[J].图书馆学研究,2013(24):62-65.
[11]任通顺.高校图书馆参与重点学科建设之探讨[J].图书情报知识,2003(1):79-80.
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和学分制管理实施的新形势下,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管理方式逐渐弱化,学生宿舍成为加强和改进学生工作的新平台。大学生宿舍作为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休息、娱乐的重要场所,也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文明行为培养的重要阵地,更是学校文明程度和集体精神风貌的窗口。虽然各高校的宿舍管理制度在不断完善,但是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中的问题也不少。如何解决在宿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加强宿风建设,以宿风促班风、以班风促系风、以系风促院风,推动学院宿风、学风、校风建设跃上新台阶,营造良好的校风校貌,笔者就此作一探讨。
高校学生宿舍管理本身应该具备“服务、管理、育人”的三大基本功能,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生宿舍仅仅被当作学生居住和休息的场所来看待,没有把它与学生的学习、娱乐、休闲甚至教学相联系,不仅疏于管理也忽略了宿舍在“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功能定位的单一,使得学生宿舍的设施也不够完备,宿舍除了必要的起居生活设施外几乎别无它物,学生在宿舍的活动选择显得比较贫乏。
自高校收费制度改革以后,学生住宿都要缴纳一定的住宿费,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已不仅仅是一个被管理的对象,同时学生也是消费者。因此,必须改变以往只管理不服务或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在当今宿舍管理工作中要有服务优先的意识,需要以学生为中心,依据学生的整体性和个体的差异性,提供及时周到的服务。要建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具体的人(学生)作为对象来进行工作,把学生的需求作为工作的基础,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逐步加强与改进,“学生宿舍是育人的重要阵地”的观点开始为大学的教育管理工作者所意识,但是宿舍的育人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目前各高校学生宿舍管理普遍由后勤实体具体实施,对学生宿舍的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缺乏必要的经验,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这在不同程度上导致了学生思想教育与宿舍管理工作的脱节,造成了“软、硬件”建设的不协调,不和谐。
加强制度建设,保障公寓管理和学生宿舍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我校来看,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公寓管理服务中心加大了对制度建设的细化和完善,逐步建立起一套符合公寓中心运行模式的科学管理制度,2009年,在原有规章制度的前提下,分别制定了《公寓 二、建设良好“宿风”的工作思路
管理服务中心经理走访制度》、《公寓管理服务中心意见调查制度》、《公寓管理服务中心意见回复制度》、《公寓管理服务中心内部通报制度》、《公寓管理服务中心先进班组评比制度》、《公寓管理服务中心维修人员质量监督协议书》、《包头师范学院学生公寓住宿管理规定》等。同时,为规范服务,兑现承诺,明确学生的责任和义务,从今年开始,将制定《公寓管理服务中心住宿协议》、《公寓管理服务中心学生楼长责任与要求》、《公寓管理服务中心学生层长责任与要求》。完善《公寓管理服务中心各岗位工作流程》、《公寓管理服务中心例会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从制度上规范管理,提高了服务水平。
作为宿舍学风建设的领导实施者,宿舍长的选拔必须慎重、认真,切不可草率行事。所谓“德”就是政治素质好,觉悟高,能明辨是非。“才”就是能力强、学习成绩优良。要选拔那些有较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宿舍威信高,乐于为宿友服务,踏实肯干,敢于坚持原则,学习成绩在中上等的学生担任宿舍长。选拔好宿舍长是第一步,是建设好高校宿风的重要一环。
通过外因的干预,积极促进宿舍良好学风的形成。根据出台的《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文件要求,实行党团组织进社区、政治辅导员进社区、学生自管组织进社区的管理模式,形成以院系管
理为主,以后勤公寓中心服务为基础,以学校学生管理部门为指导的全方位的管理队伍。
1. 党团组织进大学生公寓。设立大学生社区党组织,在学生公寓建立学生党员工作站,以每一栋楼的学生党员组成一个工作站。在学生所在公寓楼设立学生党员形象展示栏,促使学生党员树立良好形象,形成“一个党员一面旗,一个党员一片红”的良好氛围。
2. 政治辅导员进大学生公寓。在大学生社区进驻政治辅导员已在我校实行并开展了一些工作,但效果并不明显。今后,政治辅导员应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学习状况,实现对学生的多角度、全方位的管理。
3. 学生自律委员会进大学生公寓。学生自律委员会由校学生会成员、学生在每栋楼选出的楼长、层长、宿舍长组成。协助公寓管理人员做好学生的内务卫生、文明宿舍评比等,落实公寓中心的活动安排和其他事项。
从内在因素来讲,抓好宿风建设最重要的是抓宿舍成员的求学精神和治学态度,宿友既是宿风的主要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宿风的建设者和得益者。同时宿友们也要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养成正确的生活学习方式,建立正面的就业观,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等等。
发挥学生自主管理作用,促进宿舍制度、文化的和谐也是促进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发展的重要因素。可以开展如下活动:
1. “公寓社区文化艺术节”。可通过举行“节约型”社区主题签字活动,“我爱我家”宿舍征文摄影大赛,“我为我狂”宿舍书法绘画大赛,拔河比赛,宿舍棋类大赛,公寓管理人员“应知应会”测试,文化艺术节颁奖晚会等项目,这将极大地丰富大学生宿舍文化,引导学生向高雅文化学习。
2. 公寓楼门厅文化建设。公寓中心对门厅进行标准化布置,基本上统一公寓楼门厅各类宣传标语、公益广告等,使门厅整齐划一。
3. 建设大学生社区电子信息管理系统。为了能够科学高效地对大学生宿舍进行管理,打造一流现代化公寓,对各公寓楼安装电脑,购置管理软件,实现大学生信息电子化管理。
4. 开展优秀公寓、“五好、三好宿舍”的评选活动。在每栋学生公寓开展优秀公寓、“三好宿舍”的评选活动。通过抽查、平时检查,设立流动红旗,评选优秀公寓、“五好、三好”宿舍,年终给予奖励。进而逐步改变宿舍风气,实现良好的宿风,进而形成良好的学风。
[1] 吴琼.论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能力提升的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6).
[2] 马国勋.基于自我诊断的改进:提升学校德育管理品质的创新行动[j].思想理论教育,2010(16).
[3] 邓红英.新背景下普通高校学风建设问题的调查分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04).
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意为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它是将企业经营观念与精神文化,运用整体传达系统,传达给企业周围的公众或者团体,反映企业的自我认识和公众对企业的外部认识,以生产一致的认同感与价值观。它由企业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以及视觉识别(VI)三个有机整合运作的子系统构成。
当前,在学校形象建设的研究过程中,学校形象建设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模式等方面都需要借鉴企业的形象建设,寻找学校形象建设中与企业形象建设的相似部分并加以合理借鉴,这样有利于学校形象建设。但是两者之间存在差异,不可完全复制。
诞生于20世纪上半期的CIS经历了雏形、开发、系统化、普遍化等阶段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系统理论,CIS也被世界许多企业的成功发展所印证,并被公众所认可和接受。尤其是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企业有着很强的形象意识,而导入企业CIS的普遍率也高于其他国。